<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镇人把随礼叫“出人情”。</p><p class="ql-block"> “人情”是一个地方的“温度和善意”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中“礼义”的最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之一。那可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万万马虎不得。至今记得老辈人说的一句老话,叫“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卖”。意思就是人情比债务还要大,家境穷到砸锅卖铁,也不能忘了“出人情”。可见“出人情”在小镇人心目中的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人情”品种繁杂,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一切。 “婚丧嫁娶”搁在谁家都是大事,肯定要去出份人情的。谁家生儿育女,亲戚们必定是要拎着红糖、方片糕、老母鸡去“送月子”的。普通的朋友也要会在办孩子“满月酒”时,去银行柜上换几张崭新的票子包点“喜钱”,讲点吉利话,坐到一起喝上几杯。遇上小镇上哪家的孩子当兵、招工、上大学,那也是要出份子的。亲朋好友乔迁之喜(小镇人叫“进屋”),必须是要去放挂鞭炮道喜捧场的。</p><p class="ql-block"> 至今江南小镇一带还盛行的一个礼俗,就是家里小孩子十周岁时,一定要办个“过十岁”的宴请,广撒邀请函,弄的动静挺大的。平素走的近的亲朋好友,无论如何得出份人情去喝一顿酒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工作调动、职位升迁的,则要看本人平时与同事相处的关系如何,不是必须要“出人情”恭贺一番的。</p><p class="ql-block"> 林林总总的“人情”,让小镇人平淡的生活中有了些牵挂,多了份兴奋。小镇人秉持着“亲戚越走越亲”的理念,即便平时走动的少,可遇到“办大事”,那是断然不能缺席的。</p> <p class="ql-block"> 杂居在桥北大埂上或马驿街上的小镇人家中,那些人缘好同时又是大家族的,遇到家中办大事,着实热闹的很。办事的当天,从四面八方来“出人情”的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主人全家老少齐上阵,忙不迭的端茶递水,招呼让座,迎宾送客。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谁家出的“人情”记录下来,不能有丁点差错,日后好“还人情”。</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无论红白事,现场便有了个“角色”,叫“帐桌”。主家一般是请一个有点文化而且信得过的人来担任“帐桌”,自家人一般是不干这个活的。做“帐桌”的,基本上一整天坐在侧房里不动,因为要收“人情”,当面点清,然后在帐本上记的清清楚楚,后面要向主家交帐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人“出人情”的信息渠道,主要是靠“口口相传”,不像现在送请柬发微信打电话。除了突发之事外,一般都是亲朋好友留心着,一旦哪家办大事的“日子”定下来,便彼此相告。有些人家讲究老礼,像子女结婚这样的大事,是要专程到辈份高的亲戚家去“请”,挨家挨户亲自上门通知到的。不然会让人觉得不懂规矩。</p><p class="ql-block"> 如果阴错阳差忘了“出人情”,有些是不能“补”的,如婚宴和“白事”,那是不吉利的。忘了“出人情”的人会很过意不去的,会再三找机会解释并表达歉疚。母亲晚年身体状况欠佳,躺在床上,心里却总是惦记着亲朋好友家的“大事”,叮嘱姐姐们别忘了哪家的“人情”要还。这一点正是小镇居民之间礼尚往来的民风厚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因为生活都比较艰辛,小镇的“出人情”标准不高,形式也多样。能拿出个一块二块的,算是出手比较大方的,拿个三毛五毛的,也能说的过去,毕竟一个家庭拿工资的少张嘴的多,而且工资不高,也就二三十块钱。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参加工作之时,小镇上“出人情”的标准虽然有所提高,也就是三块五块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以“物”来充抵“人情”的,也是司空见惯。比如哪家做喜事,亲戚邻里送几斤菜油,或送几十只鸡蛋,或送一口袋糯米黄豆,或逮几条大胖头鱼,都可视为“出人情”。甚至有些生活条件很差的人家,实在拿不出钱物,就派个人过来帮忙干些挑水扫地搬桌椅收拾碗筷之类的杂活,也可算作“人情”。</p><p class="ql-block"> 小镇有些充满温暖的“人情”让我没齿难忘。有一种叫“抬石头”的人情方式就属于其中之一。在要好的一群朋友中,若有哪位过生日,或是获得了什么奖项,就会有人提议并组织搞个小聚,每个参与者掏个几块钱凑在一起“抬石头”,庆贺一下。当然,过生日或获奖的本人是不需要出钱的。这种和现在流行的“AA制”既像又不像,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的聚餐互动,越聚情越深厚。完全没有“AA制”那种吃完散伙互不相欠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当年还有种别有味道的的“人情”,经常在石藏古韵、水漾清波的小镇上演:要好的友邻中,谁家要是买了个电冰箱、彩电这些“大家电”的,不一会儿,家门口准会听到一阵霹雳啪拉的鞭炮声,一群嚷嚷着“请客、请客”的人不请自来,晚上不弄点小酒喝喝,是打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这几种特别的“出人情”场景,我都有身临其境,乐享其中。小镇人的好客之道,每每想起都觉得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这在今人看来恍如隔世的“出人情”,带活了小镇人的枯燥乏味的生活,沉淀了小镇人的朴实情感,让大石桥青石板路有了滚烫的温度,让小镇人活的“体面”而心安。因为他们最看重的,是别人心中有自己的那份尊重。彼此间的“人情”互动,是一份难得的人间真情。</p><p class="ql-block"> 收到“人情”的人家,要么当天,要么延后,都得安排“回情”。也很简单,就是在家中摆个酒宴招待一下“出人情”的。来的人多的时候,就向邻居借几张八仙桌长条凳,在门口空场上搞几桌流水席,“高梁大曲”或散装山芋干酒放上几瓶,呛人的卷烟摆上几包,新鲜蔬菜加上豆腐干子,炒个鸡蛋再蒸点咸鱼咸肉的,凑个十碗八碟,土灶大锅烧一锅大米饭。主人们不时大声劝着,客人们推杯换盏喝的满脸通红,吃的有滋有味的。满满的亲朋之情、邻里之谊。</p> <p class="ql-block"> 小镇几经变迁,“出人情”的礼俗却至今仍在。我也曾多次回小镇参加过以“出人情”为主题的聚餐。跟当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场景华丽、菜肴精致、音画炫目、宾朋满座,仪式感实足。可总感觉与那个年代相比,少了点简朴多了点奢侈,少了点实诚多了点世俗,少了点真心多了点应付,少了点激情多了点无奈。一言以蔽之,少了点“魂”而多了点“形”。再看看满屋的都在玩手机,聚在一桌的人形同陌路。“出人情”本身所包孕的情愫都有点“转基因”了。</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不管怎样,能保留“出人情”这份传统,起码还在传承着小镇本已少的可怜的文化基因。云聚云散、花开花谢的日子里,小镇的“出人情”还在演绎着,成了现在人对小镇的一种守望。</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8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