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奇葩人真多,任何一件新鲜事儿出现,就有千千万万评论者,指导家。就如同足球,中国足球不行,可中国足球评论家有千千万万!</p><p class="ql-block"> 近期我看了上海“流浪大师”沈巍的多个视频!我认为他真是读过很多很多书,对中国的文学,历史,绘画,戏剧,书法,历史人物都有很丰富的了解。他没上过大学,是个拾荒者,他的文史艺术知识全靠自学得来。他讲话也很有风度和分寸!可以说,他可称得上民间一位大师!</p> <p class="ql-block">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上海,流浪汉并不罕见,但像沈巍这样,从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为国学大师的,却是少之又少。他的故事,仿佛一部充满转折与惊喜的小说,让人不禁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流浪大师“沈巍引发全球关注:《华盛顿邮报》:在美国人看来他就是耶稣。 </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2日,“流浪大师”沈巍继在中国爆红之后,再次席卷全球,美国《华盛顿邮报》以《中国互联网为这个引经据典的流浪汉疯狂,现在,他从名声中逃遁了》为题,发表大篇幅评论文章,并称沈巍为:媒介时代的楚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自小被设计在一场大型的真人秀中,所有的观众都可以通过直播24小时窥探。然而,当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只,却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虚假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华盛顿邮报》同时配发了一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一群年轻人拿着智能手机围在沈巍身边——《华盛顿邮报》称:在美国人看来,他就好比是耶稣在山上的布道。</p><p class="ql-block"> 沈巍在走红之后,就曾经公开表示:“我命中注定是要成为一名拾荒者,我钦佩印度圣雄甘地,想要像他一样过一种苦行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然而遗憾的是,自1993年因为捡垃圾这一“不正常的行为”被上海某区审计局逼迫提前退休之后,沈巍终于只能苦行26年,随后被人曝光。“一头道士般的秀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副绅士的派头”,看上去是个流浪汉,却熟知国学经典,精通文学典范,并对古今中外侃侃而谈。巨大的反差之下,他在精神极度空虚的现实世界中顿时佛光四射,像极了布道的释迦摩尼或者耶稣,于是朝圣者从四面八方涌向上海,涌向大师。</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每天早晨,当沈巍打开大门,他就会发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已经在他的临时避难所——一个废弃的办公室储藏室门口等着他。他们拿着手机和相机,以膜拜的名义各怀鬼胎。</p><p class="ql-block"> 很快,部分朝圣者也跟着流浪大师走红,譬如一位天天坐在沈巍身边一脸仰慕的女士,她在开通抖音账号后,四天就成功吸粉50万。</p><p class="ql-block"> 沈巍当然是聪慧的,有一天他终于忍无可忍:“我知道你们把我当猴子看待,没有人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来看我,你们就是为了钱。”</p><p class="ql-block"> 同时沈巍也是宽容的,他说:“我不怪任何人,但是我讨厌网络,互联网带给我的只是麻烦。”</p><p class="ql-block"> 但沈巍同时又是厌倦的,终于选择逃遁——2019年3月末的一天,人们最后一次在沈巍流浪了26年的地方见到52岁的沈巍时,他已经坐在一辆白色梅赛德斯的奔驰车里。没有人知道他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当被问及时,他潸然一笑:“去避难!”</p><p class="ql-block"> 沈巍肯定不是耶稣或者释迦摩尼,但在名利之下选择逃遁,这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说他是反英雄丝毫不为过——何况,他还为了垃圾分类,言行一致整整流浪26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巍的基本情况</b></p><p class="ql-block"> 1、人物背景</p><p class="ql-block"> 沈巍1967年生于上海,父亲是海员,母亲是中学历史教师,他自幼与外婆生活(因为当年城市住房有限,沈巍一家都挤在外婆的小屋里。沈巍父亲工作特殊总是在远洋货轮上忙碌,甚至在沈巍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也在遥远的海上漂着。于是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外婆慈祥地决定让沈巍随妈妈的姓氏,姓沈,其爸爸姓彭。可没想到这竟然为这个家庭埋下了隐患),父亲严格禁止他阅读历史书籍和绘画,强迫其选择审计专业。1986年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因长期捡拾废纸进行垃圾分类,被同事视为“精神病”,1993年病退(实际是病休)。尽管拥有编制和退休金,但因与家人关系破裂、邻居投诉,他选择流浪,靠每月2000元病退工资和捡垃圾维生。</p><p class="ql-block"> 2、网络爆红与形象反差</p><p class="ql-block"> 2019年,其街头讲解《左传》《尚书》的视频在抖音走红,因“乞丐外表+国学底蕴”的强烈反差,被冠以“流浪大师”称号,引发“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舆论热议。爆红期间,他日均接待数十名主播直播,甚至吸引海外粉丝朝圣,但也因借出百万直播收入未收回、被冒认亲属等争议事件陷入舆论漩涡。</p><p class="ql-block"> 3、现状与争议(截至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沈巍被拍到在街头翻找垃圾桶,引发“重回流浪”的猜测。他本人回应称,此举是践行垃圾分类理念,并非流浪,目前居有定所。同年8月,其短视频账号粉丝超60万,直播内容以文史随谈为主,但因经济压力仍需为房租发愁。</p><p class="ql-block"> 争议焦点</p><p class="ql-block"> △行为合理性:捡垃圾被质疑健康隐患,但其解释为反对浪费、践行环保理念。</p><p class="ql-block"> △知识水平:学界认为其知识碎片化、缺乏体系,但公众赞赏其通俗易懂的文史解读。</p><p class="ql-block"> △精神状况:官方鉴定非精神病,但心理学者分析其存在强迫性行为,源于原生家庭创伤与对体制的反抗。</p><p class="ql-block"> 4、社会意义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个体与体制的冲突:沈巍的职业生涯因父权压迫和单位规训走向悲剧,反映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体兴趣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造神现象:从“流浪大师”到“反英雄”,其形象被流量裹挟,既承载对精英文化的讽刺,也暴露网红经济的功利性。</p><p class="ql-block"> △垃圾分类先锋:在政策推广前坚持垃圾分类,被部分网友视为环保先驱,但行为方式引发伦理争议。</p><p class="ql-block"> 沈巍的人生轨迹交织着个人选择与社会结构性矛盾。他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流浪汉,也难称学术大师,却以荒诞的反差形象成为时代注脚,折射出互联网时代对“非常规人生”的猎奇与反思。</p> <p class="ql-block"><b>沈巍自述</b></p><p class="ql-block"> 沈巍在视频里自己说,他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的,一直都望子成龙的培养他读书,但他说自己根本无法静下来读书,因为脑子里乱七八糟充满幻觉,他连个最差的大专都考不进。他的弟妹三人都考进了大学。他父母亲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他是个病人,只是觉得他懒不用心,当然会严厉教育管教他,他把他爸妈恨骂到现在。他父亲看他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开后门把他搞到审计局公务员工作以保他以后有饭吃,但他违反保密规定把文件表格拿回去当草稿用,多次劝他都不听极,不正常。单位问他父亲他是不是有病?他父亲猛醒带他去精卫中心检查,医生检查后立刻开出证明把他送进了病房。单位就按医院证明每个月给他70%病假工资和医保社保叫他回家休息。三个月后因为他不是武病人是个文病人就配药叫他回家继续治疗。他回家后就逃跑流浪捡垃圾去了。他思维混乱,逻辑混乱,情绪极端化,行为异常,但记忆力不错,他父亲临死前对他说对不起,意思就是我没有把你的病治好。</p> <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信息的浪潮中,沈巍这个名字曾如一颗突然升起的奇异星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他以流浪汉的形象,却展现出深厚的知识储备,尤其在国学方面的独特见解,迅速在 2019 年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被冠上 “流浪大师” 的名号。</p><p class="ql-block"> 沈巍于 1967 年出生在上海,成长环境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父亲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本科生,学航海专业,从江苏来到上海后人生遭遇挫折,因此对沈巍管教极为严格。沈巍自幼喜欢绘画和历史相关书籍,可父亲对此深恶痛绝,他只能偷偷读书,甚至卖垃圾换钱买书后,回家也要悄悄藏起来,等父亲入睡才敢拿出来阅读。高考失利后,沈巍没能坚持复读,听从父亲的命令,报了自己不喜欢的审计班。1986 年,他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的沈巍发现单位存在严重的纸张浪费现象,源于他内心的价值观,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该被浪费,于是开始在单位捡有用的东西,如报纸或只印了一面的纸,但不捡可乐瓶之类用于卖钱的物品。那时的他工作勤奋,常常很晚才回去,有时直接住在办公室。然而,这种行为不被理解,几年后有人投诉他在单位捡垃圾,同事们也逐渐疏远他,视他为脑子有问题的人。1993 年,单位领导以他捡垃圾为由,让他回家待岗并办理了病退,每月发放 2000 多元工资(相关审计部门否认是逼走沈巍)。这一事件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因与家人理念不合而闹翻。1995 年,沈巍赌气外出租房,2001 年房子被拆后,他先是住在邻居家老头屋檐下,2002 年春节后搬到浦东,却因捡垃圾被邻居投诉,两次被赶出家门,最终正式流落街头。</p><p class="ql-block"> 在流浪的日子里,沈巍形成了独特的生活规律。每天凌晨两点,他会推着三轮车去固定地点捡垃圾,五点钟回到睡觉的地方眯一会儿,天亮后开始分拣物品,将吃的、用的、报纸、书、塑料、铝罐等分类。六七点钟收拾完,他会去附近地铁看书,八点钟左右找地方睡觉。他吃饭以素食为主,只吃能诱惑自己食欲的东西,捡来的食物吃剩下的会喂给猫、狗或者鱼。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对知识的热爱从未改变,读书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读书涉猎广泛,美术、历史、文学等各类书籍都有研读,截至 2019 年 3 月,他已读了大概上千本书左右。</p><p class="ql-block"> 2019 年 3 月,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沈巍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喜爱与人交流的场景被网友拍摄下来传到网上。视频中,他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能用标准普通话谈论《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各地掌故,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流浪汉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迅速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 “国学大师”。一时间,大量主播、网红为博流量纷纷围绕他进行直播,许多网红美女争先与他合影,他的粉丝数量飙升,直播打赏不断。同年 3 月 30 日,他登上了 CCTV - 13 新闻频道节目《新闻周刊》的人物版块,知名度进一步扩大。</p><p class="ql-block"> 走红后的沈巍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并称为 “沈老师”。他剪了头发,修了胡子,换了衣服,开启直播生涯,第一天直播就吸粉过万,打赏收入可观,最多的一天能有十几万块钱。在短视频平台,截至 2019 年 5 月,他的粉丝数量达到 60 万,有的视频播放量达 173 万,评论近 8000 条。现实中也常有粉丝送花、求合影。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沈巍也曾被网络浪潮冲击得晕头转向。有人劝他唱歌赚钱,有人邀请他去英国游学,还有人想让他把经历写成书,但这些大多被他回绝。后来他才知道,部分邀请背后可能隐藏着陷阱。</p><p class="ql-block"> 从 2020 年开始,沈巍遭受了部分人的网络攻击,不堪其扰的他于 2020 年 5 月发布停播声明,选择退出网络的喧嚣。2022 年,随着 “流浪大师沈巍百万直播收入被借走” 话题登上热搜,他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原来他曾靠直播收入 100 多万,却借给多位网络粉丝后无人归还,甚至为 1700 多元的房租发愁。同年,他重新开播,简介上写着 “正能量平台”。</p><p class="ql-block"> 2025 年,有网友在街头偶遇沈巍,他再次出现在垃圾桶旁,弯腰翻找废品,神情专注而平静,仿佛又回归到了流浪时简单的生活。如今的他依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早起捡废品,中午在快餐店看书,傍晚分类整理一天的收获。沈巍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与争议性,他的走红反映出网络时代人们对反差形象的追逐以及对知识的别样关注;而他回归流浪生活,也表明他或许更渴望那种不受打扰、能安静读书捡垃圾的日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坚守着独特的理念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沈巍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充满了意外与转折。他从一个普通的上海青年,经历了家庭的压抑、职场的挫折,最终走向流浪之路。在流浪的日子里,他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打败,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对知识的热爱,将自己对国学的深厚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融入到日常的读书与思考中。他的知识储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年来在各种环境下不断积累的结果。从儿时偷偷阅读历史书籍,到工作后在办公室里钻研各类文献,再到流浪后在地铁里、路灯下捧读经典,沈巍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他的读书范围广泛,从美术到历史,从文学到哲学,他都涉猎颇深,这种广泛的阅读让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读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沈巍的走红并非偶然,他的知识和见解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视频中,那些对经典国学的精彩解读,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都让观众们惊叹不已。他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逻辑严谨,无论是谈论古代经典,还是分析现代企业管理,都能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他的走红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被物质生活所困扰,而沈巍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他的知识和见解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沈巍的走红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困扰。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拒绝了许多看似有利可图的邀请,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不愿意为了金钱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这种坚守让他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中显得格外珍贵。但同时,他也遭受了部分人的网络攻击,这些攻击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他选择了退出网络的喧嚣,回归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中。这种回归并非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坚守。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简单、纯粹的生活,能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 人们看到,“流浪大师”登上了《华盛顿邮报》的消息,还被评为“世界最节俭的人”。如今沈魏的名字都已占据了TWitter,全球社交平台都在关注这位中国“大师”。沈巍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谈论辛亥革命的场景,恰似王羲之“游目聘怀”的现代版。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大师从未远离生活,而是以“整体性思维”将学术与现实、高雅与通俗打通。</p> <p class="ql-block"><b>网友评论</b></p><p class="ql-block"> 近日,网友归纳沈巍有“三个”特点和七句名言。</p><p class="ql-block"> 三个特点:第一、他饱览群书,记忆力惊人;第二、他喜欢随性的自由;第三、他对社会的洞察力令人惊奇。</p><p class="ql-block"> 七句名言:</p><p class="ql-block">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到了要有36种计谋,要用36计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成,我一计都不想用,我只想用一个计,那就是坦诚的把自己的心计给大家讲。</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们要做好戴着镣铐跳舞的思想准备,戴着镣铐不是不能跳舞,而是要看你怎么跳。</p><p class="ql-block"> 第三、溜须拍马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国情,不会的话你就在社会上混不下去。</p><p class="ql-block"> 第四、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就像交朋友一样,开始时好的不得了,但最终能走到最后的有几个?</p><p class="ql-block"> 第五、杜甫和白居易不在一个层面上,从他们的诗歌就可以看得出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到杜甫的房子被吹掉了,没房子了,他想到的是让天下人能够有房子;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他获得了一个大棉袍,他想到的是最好天下人都有一个大棉袍,天下无寒人,这样大家都生活的很好。杜甫是在自己没有的情况下想到让天下人有,而白居易是在自己拥有的情况下想到让别人也拥有。</p><p class="ql-block"> 第六、读书人也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利天下,一种是利己的。这个利己的我们也不能排斥,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大部分都利己的,我读个名校,将来有个好工作。但利他的人就不一样,利他的人是我越好,我越要利于他人,我越挫折,我越要奋斗。</p><p class="ql-block"> 第七、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是要避免世俗的桎梏,因为社会有一种世俗眼光的桎梏,然后要追求真理的发扬,然后要自由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b>网红“大师”</b></p><p class="ql-block"> 沈巍,这个中国网红是真的火出了圈,不光国内各大平台疯传他的内容,就连北美华人聚会上他也是必聊的热门话题。纽约唐人街的户外大屏整天都在循环播放他的视频。海外论坛上分析他的帖子热度极高,评论区能轻松盖起几千层楼。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走红速度仅4个月就从素人逆袭成千万粉丝的博主。海外平台上模仿他的相关视频播放量更是突破了10亿大关,连时代周刊都专门发文报道他。</p><p class="ql-block"> 他的流浪岂止是为了他自己?!往后,他的故事还会有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图片、音乐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2日于池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杏花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