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汪毅

<p class="ql-block">《爱与关系》第八讲“善意揣测原理篇”如一束锐利的光,照亮了我以往认知中的盲区。其核心在于一种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它要求我们悬置对表面行为的即时评判,转而以一种坚定的积极视角潜入生命深处,探寻每一个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那份充满善意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关乎沟通的艺术,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守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统教育往往陷入一个巨大的悖论:当孩子取得符合我们预期的成功时,我们不吝赞美;却在他们最需要支持与引导的失败或反常时刻,施加最多的批评与否定。最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最扭曲、最激烈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发出的最绝望的求救信号,而常被我们误读为“问题”。我们非但未能成为接住他们的网,反而成了加速下坠的重力。这种有条件的爱与接纳,将孩子的自我价值与外在表现紧密捆绑,使其变得脆弱不堪。</p> <p class="ql-block">“亮点原则”和“善意揣测”为我们构建了一套积极的反馈系统。“善意揣测”的颠覆性力量,在于它对自动化评判机制的彻底翻转,它要求教育者修炼一种专业的透视能力,从观察外部世界的评判者,转变为感知对方内在动机的探索者。在孩子表现好时,运用“亮点原则”积蓄力量,给予充分确认与赋能;在孩子表现不好时,则借助“善意揣测”化解危机,探寻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提供全面而稳固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善意揣测也是对教育者自身的救赎。它使我们从紧盯缺点与不足的“纠错师”,转变为善于发现与欣赏美好的“采撷者”。当我们不再将孩子的问题行为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与否定,而是看作一个需要解码的求助信号时,我们便从被动的、易怒的受害者,转变成了主动的、冷静的探索者。内心由防御走向开放,由消耗走向滋养,这一心态的转变,让我们即便在暴风雨中也能迎来繁荣,看见人世间美好真实的一面,因此不再是单向的消耗,而成为双向的滋养与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内在生命力无法借由外部的高压与塑造而唤醒,教育的终极职责并非打造一个符合外部标准的作品,而是以“亮点原则”滋养那微弱的火苗,使它在持续光照中获得生长的能量;以“善意揣测”理解并疏导那扭曲的力量,使它在绝对信任中积蓄破土而出的勇气,最终回归其蓬勃向上的本来面貌。</p> <p class="ql-block">这堂课于我,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它让我清晰看到,自己过去许多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裹着“为你好”外衣的专制与懒惰。我渴望将这份体悟融入实践,从细微处做起,持续修炼那一双能穿透行为迷雾的“透视眼”。即便暂时看不清,也依然相信善意的存在,保持好奇,保持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