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我从泸沽湖回西安匆匆掠过洪雅,与柳江古镇擦肩而过。那依山傍水的清幽,如一幅未干的水墨,悄然渗入记忆深处。青石板上急促的足音,惊碎了小镇的宁静,像一粒石子坠入深潭,涟漪微漾,转瞬无痕。然古镇未经雕琢的素颜,却如一枚青苔斑驳的印章,在心底烙下潮湿的印记。 而今重踏旧径,青石板路依旧蜿蜒,却已非昔日模样。山水未改,境遇已迁,白驹过隙的岁月里,那份质朴的宁静仿佛被风卷走,只余空荡荡的回响。 我举起相机,快门声如心跳般急促,试图将眼前的褶皱一一抚平——上一次邂逅的影像已化作流沙,从指缝溜走,徒留掌心余温。此刻的记录,亦将成为未来寻不回的永恒,是时光载入画面的永驻。 柳江穿过这座被烟雨浸透的千年古镇,是岁月的低语者,亦是文明的织娘。古榕树盘踞河畔,根系如苍老的皱纹,刻满光阴的故事;千年古木的虬枝下,曾回荡着南宋建镇时的斧凿声,也浸染过茶马古道商贾的汗渍与马蹄印。 曾家园的飞檐翘角,在暮色中舒展,似在诉说往昔的繁华——这中西合璧的宅院,是晚清开明之风拂过川西的印记,砖石间藏着丝绸之路上异域文明的絮语。 石板长街蜿蜒如琴键,每一步都踏响历史的余韵,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八百载风雨与万千足迹镌刻的密码,诉说着盐茶交易的喧嚣、书院私塾的琅琅书声,以及战火年代里避难者的仓皇足印。 我拍下晨光中若隐若现的廊桥,拍下老妪在河边浣衣的剪影,拍下夕阳斜照时,屋檐上跳跃的光斑。镜头是挽留时光的网,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微光。 在古榕树下,偶遇一位银发老者,他抚摸着树干,絮叨着“这树见过柳江最清静的年月,那时候,私塾的先生教孩子们读《诗经》,姑娘们踩着石板路去采茶……”他的话语如古树的年轮,一圈圈拓开历史的纵深。 我忽然明白,柳江的魂魄不在雕梁画栋,而在这些褶皱里藏着的烟火日常、口耳相传的往事,与土地血脉相连的坚韧。 记忆如流萤,总在黑暗中闪烁;而照片,是凝固的萤火。我深知,今日所摄之景,终将成为明日的旧事,未来的追忆。但在这永恒的流转中,我们总得留下些什么,证明自己曾与美好相遇,曾为消逝而心痛,曾用镜头丈量过时光的厚度。 古镇的每一块青石、每一片瓦当,都封存着过往的呼吸;那些被快门定格的瞬间,是今人与古人隔空对话的信笺,是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的一次微弱却执拗的脉搏。 柳江的烟雨依旧,我的快门声却已远去。那些被定格的画面,是写给时光的情书,是向遗忘投去的石子,激起一圈圈名为“记得”的涟漪。 或许某日,当古镇的旧貌彻底隐入尘埃,这些照片将成为一扇窗,让后来者得以窥见——那个被我们深爱过的,烟雨朦胧的柳江,以及它胸腔中永不熄灭的人文星火。 柳江镇,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地处洪雅县西南部,东与花溪镇、桃源乡接壤,南与高庙镇相连,西与雅安市雨城区严桥镇、宴场镇交界,北靠瓦屋山镇,区域面积225.2平方千米。 柳江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西南部,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以明清建筑、吊脚楼和烟雨景观闻名,素有“烟雨柳江”之称。 古镇始建于南宋,原名“明月镇”,后因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石板长街得名“柳姜场”,逐渐演变为“柳江”。<br> 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现存18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国家级保护文物曾家园及唐代观音岩石刻等。 以川西风情吊脚楼为主,老街全长500余米,保留明清建筑群,被誉为“百年历史建筑博物馆”。<br> 花溪河与杨村河环绕,拥有108棵千年古树,包括200年树龄的黄桷兰和千年古榕。 曾家园:中西合璧建筑,平面呈“寿”字形,含戏台、牡丹园等。<br>跳墩桥:S形石墩桥,被称为“江上琴键”。<br> 柳江古镇作为知名影视取景地,已拍摄过《我叫张思德》《英雄无名》《身份的证明》《红娘子》《暗算》《菩提树下》《战士荣耀》《西进西进》《超级望望》等多部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