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接上篇。从天台山下来坐景区车到月身殿站点下车,向月身宝殿前行。</h3> <h3> 长廊。</h3> <h3> 九华山佛学院。</h3> <h3> 斋堂。</h3> <h3> 僧寮。</h3> <p class="ql-block"> 月身宝殿右侧古树:青钱柳(也叫摇钱树)。</p> <h3> 九华山月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月身宝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山风景区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岭上,是唐代高僧金乔觉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建筑面积680.13平方米。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无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不化。讨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 <br> 九华山月身殿,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宫殿式建筑,歇山顶。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木塔基础为正方形,汉白玉砌筑。木塔内置石塔,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br> 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br> 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月身宝殿。</h3> <h3> 九华山月身殿一层与二层飞檐之间悬挂赵朴初题写的"护国肉身宝塔"匾额。</h3> <h3> 站在月身殿往下拍。</h3> <h3> 月身殿背面。 </h3> <h3> 月身宝殿背面南门上悬黑底金字小篆横额,是黎元洪书写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誓愿。</h3> <h3> 北门上悬青花古瓷“肉身宝殿”竖额,其小方为“东南第一山”大匾。殿北广场开阔,“布金胜地”金碧辉煌。左右横额:九华圣境·芬陁普教。</h3> <h3> 钟楼。</h3> <h3> 鼓楼。</h3> <h3> 香炉。</h3> <h3> 月身宝殿碑记。</h3> <p class="ql-block"> 月身宝殿前面往下行台阶的桥称为龙珠桥。该桥位于月身宝殿广场至地藏禅寺的必经之路上,是九华山景区的重要景观节点。</p> <p class="ql-block"> 龙珠桥。</p> <h3> 月身宝殿背面下行九九81级台阶。我们从这走下去向九华街方向前行。</h3> <h3> 转轮宝殿。</h3> <h3> 灵官殿。</h3> <h3> 茶诗碑。</h3> <p class="ql-block"> 网红打卡墙:南无阿弥陀。</p> <p class="ql-block"> 云水禅心。</p> <h3> 九华街。</h3> <h3> 上禅堂。</h3> <h3> 广济茅蓬</h3> <h3> 净洁精舍。</h3> <h3> 净土菴。</h3> <h3> 九华街商业中心区。</h3> <h3> 九华山旃檀林的三大殿为大悲宝殿、大愿宝殿和华严宝殿(或称大雄宝殿),分别供奉千手观音、地藏菩萨和华严三圣,是清代重建的全国重点寺院,以建筑宏伟、佛像高大及浮雕精美著称。</h3> <h3> 1、大悲宝殿。 <br> 供奉四面千手观音菩萨木像,高约9米,两侧分列陀罗尼八十四佛及禅宗六祖像。殿外有麒麟石雕,窗棂刻有《西游记》等神话故事浮雕</h3> <h3> 大悲宝殿。无量寿佛无量光。</h3> <h3> 观音塑像。</h3> <h3> 2、大愿宝殿。 <br> 主供四面金身地藏菩萨铜像,高9.9米,象征“九九归一”,周围环廊供奉120尊1.4米高地藏坐像。殿宇长宽高均为19米,体现对称庄严</h3> <h3> 大願宝殿。</h3> <h3> 3、 华严宝殿 <br> 供奉14.8米高的华严三圣铜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配十八罗汉像。殿前有汉白玉大象雕塑,为三大殿中规模最大者。</h3> <h3> 华严宝殿。</h3> <p class="ql-block"> 旃壇禅林牌坊。</p> <h3> 九华街。</h3> <h3> 通慧禅林 <br> 通慧禅林始建于清初,原为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后于光绪七年(1881)重建。寺院坐落于九华街东侧芙蓉路20号,建筑群由五座徽派民居式殿宇组成,呈现粉墙黛瓦的典型风格。1988年比丘尼仁义倾尽积蓄主持重修工程,历时两年恢复道场规模。现寺内供奉有中国佛教史上首尊比丘尼肉身菩萨——仁义师太全身舍利,成为九华山第十二尊真身菩萨的供奉地。</h3> <h3> 通慧禅林。</h3> <h3> 仁义法师生平简介。</h3> <h3> 化城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化城路41号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街盆地的中心位置,原名地藏寺,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称为开山祖寺。 <br>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化城寺建筑占地面积1381.28平方米。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化城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花岗岩铺成的广场,广场面积1864平方米。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是研究古建筑艺术重要的一座重要寺庙</h3> <h3> 化成寺。</h3> <p class="ql-block"> 化城寺门额:</p><p class="ql-block"> “九华圣境”: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期间,康熙帝三次遣内侍至九华山进香,并赐予此匾。</p><p class="ql-block"> “芬陀普教”:乾隆帝御赐匾额。</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因寺内收藏众多珍贵文物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网红墙刻:即心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南无地藏菩萨·南无阿弥陀。</p> <p class="ql-block"> </p> <h3> 佛陀祇圆说法图。</h3>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祇园寺,原名祇树庵,又名祇园禅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是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华山祇园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九华山祇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崖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丛林,为禅宗法系。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九华山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讲堂及藏经楼等10座单体建筑组成。九华山祇园寺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为敞厅两层楼的光明讲堂。九华山祇园寺建筑群布局、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对当下提倡的低碳设计和自然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九华山以佛教寺庙建筑丰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见长的组群形态与审美,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供了参考。</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九华山祇园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祇园寺 山门</p><p class="ql-block"> 山门门楼宽五间,高三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乡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祇园禅寺”寺名瓷匾。山门坐北朝南,双层飞檐翘角门罩,龙头高挑。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灵官”神,两厢威立骑虎的“哼”“哈”二将</p> <h3> 祇园禅寺。</h3> <h3> 从祇园寺出来右转就是出口,然后坐景区车去九华山大愿文化园。景区里的车太方便了。给景区点赞。</h3> <h3> 从九华街出来坐景区车到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站点下车。前往大愿文化园。</h3> <h3>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是以99米高地藏菩萨露天铜像为核心,集佛教文化、自然山水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 <br> 核心景观与特色 <br> 1、99米地藏菩萨圣像世界最高露天地藏菩萨铜像,高99米,象征地藏菩萨享年99岁与九华山99座山峰的寓意。 <br> 铜像背东面西,右手执锡杖(代表慈悲),左手托摩尼宝珠(象征智慧),以狮子峰为背景,春分、秋分时可观测“佛光”奇观。圣像由2390块铜板、1168吨铜材及65公斤黄金打造,矗立于汉白玉莲花座上。 <br> 2. 五大世界之最 <br> 世界最大汉白玉莲花。 <br> 世界最大室外琉璃墙。 <br> 直径99米的佛光池(池底铺金色马赛克)。 <br> 种植300余种名贵树木</h3> <h3>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广场。</h3> <h3>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h3> <p class="ql-block"> 五福桥由五座桥组成,分别代表着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五种神通,通过五福桥寓意带来五种福报。</p> <h3>五福桥。</h3> <p class="ql-block"> " 芬陀普教" 牌坊。五间三层十二柱结构属于皇家牌坊的规格,这彰显着地藏王菩萨的票高地位。牌坊之上刻有“芬陀普教”四个大字,意为佛性的光辉广施教化,“芬陀普教”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御笔亲赐给九华山化城寺的后面"圣地佛天"牌楼。</p> <h3> 大愿芬陁普教。牌坊。</h3> <h3> 九子袈裟广场因形似一件随风展开的袈裟而得名,相传地藏王菩萨前身是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他远波重洋来到大唐学习佛法。他在九华山修行时,曾向九华山主人闵让和乞求一袈裟之地以便修行,闵公慷慨应允。金乔觉便脱下袈裟,向空中一展,这袈裟竟随风越展越大,最后罩住了整个九子山九十九座山峰。闵公这才明白金乔觉是菩萨真身,连忙伏地叩首,并将九子山送作其修行之地。</h3> <p class="ql-block"> 九子袈裟广场。</p> <h3> 九子袈裟广场。</h3> <h3>感化天人。牌坊。</h3> <p class="ql-block"> 弘愿堂是大愿文化园的一处核心景观,它以雕塑、展馆、彩绘等艺术形式展示地藏大愿精神。走出弘愿堂,便能看到远处连绵的狮子峰和那高达99米的地藏菩萨圣像。在通往圣像的路上还要途经佛光池、净土等莲花景观。</p> <h3> 红𢥧堂。</h3> <p class="ql-block"> 佛光池。</p> <p class="ql-block"> 净土莲花。</p> <h3> 站在地藏菩萨圣像前,地藏菩萨平和地俯瞰世界,地藏菩萨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以“大愿”精神为内核,代表着佛教的慈悲,对众生永不放弃的救度。“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最广为人知的愿力。</h3> <p class="ql-block"> 远拍99米高的金地藏圣像。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 谛听</p><p class="ql-block"> 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名为谛听,是一种通灵神兽,具有辨别世间万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谛听的特征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外形集群兽之像于一身,包括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和麒麟足。其名称源自“听”的能力,能通过听觉辨认万物,尤其善于洞察人心,在《西游记》中曾以辨别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闻名。</p> <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坐骑。谛听。</p> <p class="ql-block"> 乐台广场。</p> <h3> 地藏菩萨圣像高99米,与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金地藏享年九十九岁的寓意相一致,象征着九九归一,大愿圆满。圣像为比丘立相,右手执锡杖,左手托摩尼宝珠。其锡杖代表着慈悲与降魔,摩尼宝珠则寓意着光明与智慧。</h3> <p class="ql-block"> 99米高的金地藏圣像。</p> <h3> 我们登上来了,抱抱佛脚。</h3> <h3> 在民间信仰中,地藏菩萨常被认为是掌管幽冥世界、超度亡魂的菩萨,在《西游记》中便将地藏菩萨演化为阎罗,他的坐骑谛听可以洞察人心善恶、辨明是非真伪,在地藏菩萨像前就有一座巨型谛听,当地也有着“摸摸谛听尾,顺风又顺水”的说法。</h3> <h3> 回首腑拍。</h3> <h3> 香炉。</h3> <h3> 往回走继续拍。</h3> <h3> 回景区出入口广场。乘坐景区车返回住处。</h3> <h3> 九华山游览结束。上午天台诗,下午九华街和大愿文化园。行走于九华山间,古刹钟声悠扬,松涛阵阵,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清净与庄严。 <br> 感谢美友老师阅读,祝你愉快。 <br> 图/文:幸福家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