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叙说着乡村民办教师的痛与光

快乐大叔

<p class="ql-block">昵称:快乐大叔</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9469251</p><p class="ql-block"> 《天行者》是当代作家刘醒龙继《凤凰琴》之后,创作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略带悲悯色彩的长篇小说。</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大山深处乡村民办教师的艰辛历程,折射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历史阵痛,不失为一部为乡村民办教师这个默默奉献群体树碑立传之作。小说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p><p class="ql-block"> 小说运用一主一辅叙事结构,以界岭小学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张英才等民办教师“转正”为叙事主线,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辅线,通过写实、象征、对比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民办教师形象。</p> <p class="ql-block">  小说从高考落榜的张英才,在身为乡教育站站长的舅舅安排下,进入界岭小学任教为开端,通过三次民办教师“转正”事件,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为实现身份转变而产生的情感纠葛。第一次因张英才根据上山后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的《大山·小学·国旗》文章投稿到省报,记者暗访属实,登报引起上级重视,特批一个名额而展开;第二次因余校长外出学习,乡教育站派来的校长助理蓝飞,以权谋私占用名额,而引发冲突;第三次,上级红头文件带来民办教师全体转正的喜讯,却因要额外缴纳高昂的转正费,而生出事端。每一次转正,都引起界岭小学一阵波澜,但最终结果,却散发出人性向善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小说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乡村民办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一般的老师,只可能将学生当学生,民办教师不一样,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总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成绩再差也是自己的亲骨肉”,就像余校长,默默照料寄宿在他家的十几个孩子吃喝拉撒,面对蓝飞的错误,充当“和事老”,选择了原谅与包容。孙四海想方设法解决学校资金问题,将自己刚收获的茯苓卖出,作为校舍修缮费用,护送学生回家途中遇到狼群时,奋不顾身。邓有米从自己每月仅有的几十元工资中,掏钱为学生购买新课本,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张英才进修深造后,仍选择返回大山深处,继续在界岭小学任教,为乡村孩子点燃知识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小说在不同场景中多次描写升国旗的情节,充满了仪式感,不仅体现了民办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忠诚,也象征了他们对主流社会的向往与融入。</p> <p class="ql-block">  小说没有对民办教师神化,他们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性的弱点。为了心心念念的“转正”,教师之间各自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为了在上级《义务教育法》检查验收中获得八百元奖励,用于修缮破旧的校舍,学校领导一起弄虚作假,被张英才举报,导致维修计划泡汤,张英才因此受排挤;为了帮助同事缴纳高昂的转正费,邓有米收取两万元新建校舍捐款回扣,却因质量问题校舍垮塌而曝光,被开除公职。</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这些被边缘的群体立传,展现他们的贫困与坚韧,对他们的命运寄予深切同情,揭示了城乡差距与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他们工资微薄,村里还经常拖欠,什么时候到手,得看村长的脸色;他们身处山区,生活困苦,“在余校长家吃饭,一大盆青菜里,挽起胳膊找半天,才能找到几个油星子”;他们处境尴尬,为了处理好与村里的关系,他们有时还得忍“胯下之辱”,校舍被暴雨摧毁,无钱修复,学生们只得在露天操坪上课,村长袖手旁观。</p> <p class="ql-block">  《天行者》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与价值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乡村民办教师的痛与光。他们在艰苦中坚守,在困境中前行,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民办教师群体的致敬,也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说,他们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被传承 。</p> <p class="ql-block">文:快乐大叔</p><p class="ql-block">图:致谢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