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游记

余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须弥山是一处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风景胜地。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地处城西北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是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中国十大石窟之一。距今己15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须弥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有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平方千米,处在石窟造像泥塑与石刻的过渡带,具有较高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1982年,须弥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须弥山它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称为石门水,水上曾设石门关,成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也是中原汉王朝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争战与修好的重要关防。如今,关址已荡然无存,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仍然焕发着艺术的光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这里虽然地貌没有三山五岳那么高大险峻,但这里的一尊尊石像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以其独特精美的石雕艺术取胜。这使须弥山石窟成为中国古代十大石窟之一,与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大同、克孜尔、榆林等石窟齐名,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须弥山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后为佛教所采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窟分布在山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佛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该区五座龛窟开凿在石门口北崖绝壁上,因第五窟前原建有窟檐将大佛罩护在窟中供人膜拜,故称为“大佛楼”。石门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汉族与西北各地少数民族交往的孔道,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石门在北朝至唐初一直是中原王朝丶与突厥等游牧民族争战的要地,在这里建石门镇设石门关派重兵驻守。故隋唐之际在这山崖上开龛造像一方面是为了兵民供奉崇拜,另一方面有劝善训化斥责狂暴凶杂寻求和平和安定之意。你看第一窟的立佛和第五窟的大坐佛面容慈祥神态,怡静胸怀坦荡普渡众生之意寓于神情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大佛楼:佛像的高度为20.6米,开凿年代为唐武则天时期,就其高度而言,</b><b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第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他是整个宁夏境内最大的石刻佛像,也是须弥山的代表之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其外围窟型酷似一个马蹄故被称之为马蹄形摩崖窟。造像风格以唐代时期头大面阔,两耳垂肩为主,当然,通过观察大佛的细微之处也能透视到唐武则天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状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第一点要看的就是在大佛的下颚还有脖子处都特意雕刻有几道肉纹,这是因为唐代的审美观念是以胖为美,这样雕刻能显示出他的雍容华贵之感;其次,唐代的丝绸业同样非常发达,所以工匠采用了圆刀手法用以雕刻衣纹线路,整体感觉大佛身上的袈裟非常的贴身和柔软,有一种丝绸的质感包含在里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点要看的就是大佛的面部表情了,慈祥,安静,此时唐代的的雕刻手法已经转向一个地方化、世俗化、何民族化,也就是说更趋向于现实生活的表情而一改以往威严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在大佛的左肩上方发现一个浅龛,里面有七尊小像,是以佛教中所说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的风格完工。一改前朝一铺三尊或者单龛造像的风格,同期完成,但是很遗憾,由于位置太高没有办法修复而风化的比较严重。因为在元、明两际的时候在大佛的面前有一个三层的木质楼阁用作保护,所以,今天能看到有“大佛楼”这样一个称谓,不过,这一个三层的木质楼阁坍塌与1920年的海原县8.5级大地震当中,这是有记载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地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佛头顶上方的顶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重修,目的是为了保护大佛。当然,自面前这尊大佛完工之后,由于历朝历代对他都是修复有加,加上上世纪80时期曾对他的鼻尖,右耳朵,还有腿部以下进行过整修,所以,面前这一尊唐代武则天时期的作品虽然历经了千年,但是其保存相对来说是保存完整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须弥山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有非常奇特的自然景观,须弥山石窟具然有菩提树。奇怪的是喜高温高湿的佛教圣树菩提树,本来并不可能生长在西北宁夏,然而在须弥山相国寺、子孙宫一带,却生长着十来棵,尤其是这棵最高大的菩提树格外引人注目。据说林业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实验,想人工繁育“菩提树”,但始终没有成功,成为未解之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菩提树是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叶革质,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狭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据佛教传说,在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诞生,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又在菩提树下涅槃,因此,在印度、尼泊尔,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我国许多佛寺亦是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须弥山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风景秀丽,是西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大佛楼是须弥山石窟的精华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须弥山一词来自婆罗门教术语。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苏迷嚧、苏迷卢山、弥楼山、修迷卢山、须弥楼山、修迷楼山[3],意译为宝山、妙高山、妙光山、安明山、善高山等[2]。须弥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宇宙的中枢; 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须弥山上住着梵天、毗湿奴、湿婆、 因陀罗等主神,此外还有乾闼婆、仙人以及其他神话人物。恒河自天而降, 首先落到须弥山上,然后再落到地上。须弥山的南面有一块大陆叫南赡部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圆光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圆光寺在唐代时被称作是“景云寺”,这个称谓一直使用到明代,明代时期,须弥上有位“赐紫”和尚叫做绰吉旺速对景云寺进行修缮,并上书当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要求赐名,于是朱祁镇在正统八年下旨赐名为“圆光寺”,正统十年的时候他又赐了一部大藏经于寺庙之内,不过非常遗憾,圆光寺的旧址塌毁于地震,大藏经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就已经杳无音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这个寺院是1986年重修,目的是为了保护里面的北周石窟,这里面保存有须弥上所有的北周石窟里装饰最豪华的45号窟,46号窟,和一个没有完工的48号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须弥山下寺口子,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关隘;寺沟水即石门水由西向东,斩须弥山为南北两半,犹如石门,并形成一峡,称石门峡,此处之关口称石门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号窟,就是须弥山石窟的象征——唐代建造的大佛楼,是当年武则天在全国范围内供奉弥勒佛的功绩,这座佛像比云冈石窟的大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还要高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窟中隋代(581-618年)佛像色彩还保存的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景区中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46和48窟,都位于景区中的园光寺范围内,这里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龛内立佛多为一佛二菩萨,刻工精美。除此外,龛额上有各种小佛,龛座下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窟顶有围绕塔柱翱翔的飞天浮雕,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这些石窟都建造于北周(557-581年)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5号窟为北周年间所开凿,公元557年至公元581年25年的时间之内。窟式结构为平面方形中心塔柱式,中心柱底座为象座底,按照佛传故事来讲,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入胎,所以用大象来衬作底部,衬托整个窟室的高贵,同时大象也代表了佛法威猛的意思;中心柱底座四周雕刻有伎乐天,神王以及四方供养人;顶部采用仿木结构称为四坡顶。造像为多一佛两菩萨为主。佛像发髻低平,两肩敦厚,小腹微凸。菩萨则是头戴宝冠,身着彩裙,肩披璎珞,胳膊上有手镯用作装饰。耸肩摆胯,表现了一个女性的阴柔之美。这就是北周时期的造像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5号窟也是须弥山北周石窟里装饰最豪华的一个窟室,分以下几点来看:首先能看到的就是中心柱正面的佛像为镏金像,在他的脸上和身体部位都有残存的金粉出现,可以想见他的北周以后的年代中应该是非常的庄严,金光耀眼;其次,中心柱的边子被雕刻成仿六棱木的结构,又被称作是长安模式,而这种仿六棱木结构的柱身在我国其他石窟是没有的,这是须弥山最大的一个窟室特点;第三,在中心柱和内壁上都会发现有流苏和帐幕来装饰佛龛,而流苏和帐幕则是我国封建王朝有权有势的人家才能用到的装饰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头顶上方有飞天浮雕出现,是整个须弥山唯一的有飞天浮雕的一个窟室;因此,这里的整体装饰性非常的高贵和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5号窟也是须弥山所有北周石窟里保存造像最多的一个石窟,总共有15个大型的佛龛和45身像,内壁上的造像以佛教中竖三世佛为主进行雕刻,从左向右依次是代表将来世的弥勒,现在世的释迦牟尼,和过去世的燃灯佛。中心柱上的造像取材与佛中的五方佛:即东方的阿閦如来,表示“觉”性;南方的宝生如来,表示福德;西方的阿弥陀佛,表示智慧;北方的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中央即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表示理智不二;不过当时的北周工匠无法做到在中心柱中间在造像,所以中间的毗卢遮那佛只能使依靠我们的想象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整个窟室内的颜色基本上都是一种黑色,这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当时大约有三四万的民工在这里修距离须弥山石窟一公里左右的寺口子水库。晚上,他们会住在石窟和对面的一些窑洞里面,同时会砍伐须弥山的松木用作生活取暖,一方面造成了须弥山原始松木林的大面积破坏,另一方面这整个窟室内都被熏成黑色。同一时期,也对这里的造像进行过一次破坏,以至于现在北周45尊造像都已经是面目全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6号窟同样为北周年间开凿,造像以及窟室风格和45号窟一致,装饰上相对于45号窟来讲相对简单,但是46号窟的雕刻手法则更为细腻,表现方式上更趋向于现实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心柱底座前方伎乐天的雕刻上,一共有四组,两两分开,中间是博山炉用作装饰,从左向右的第三组所雕刻的伎乐造像中,不仅有伎乐在吹奏乐曲,旁边还有一个小孩捂着耳朵在听,表现得似乎不是佛教中的庄严肃穆,而是平时生活中的样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46号窟也出现了北周雕刻中难得单龛立像,就是内壁上的中间那一尊释迦牟尼造像,由于是两侧没有侍肋菩萨,所以有这么一个称呼。造像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施无畏印,赤脚站在莲花座上,头顶有化生童子。在内壁的佛龛两侧也有流苏装饰,在流苏上方雕刻有龙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虽然46号窟的装饰程度和规模上不及45号窟,但也是由当时的王族出资修建用作供养的。除了中心柱正面的造像疑为是后代在北周造像的基础上重新雕刻之外,其余的造型风格没有变化,这里总共有39身造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上的古树酷似鳄鱼,所以叫"鳄鱼拜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国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国寺同样为北周年间开凿,它是全国所有的北周石窟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研究价值最高的一个北周石窟,被誉为“须弥之光”,在须弥山和中国的石窟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同时这个石窟也是在1920年的大地震当中,须弥山所有的石窟里摧毁的最为严重又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是内壁左侧的一尊佛像,他的高度接近七米,身上的彩绘为明清时代补绘,手施禅定印,半盘腿坐于须弥座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面前这尊造像是历经了1400余年毫发无伤。两边侍应由菩萨,左侧位置的菩萨头像在地震中毁掉。而右侧位置的菩萨保存完整,有“东方维纳斯”的美称,菩萨的耳朵是两耳垂肩,胳膊很长一直长过膝盖,这都是她大富大贵的标志,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另外她的右胳膊斜搭在左肩上方,表现了一个女性的雍容华贵之感和对佛的虔诚态度。尤其是她的面部表情,雕刻的非常细腻和传神,既有女性的阴柔和慈祥,也有佛教的庄严感。她的眼角还透出一丝淡淡的隐忧。所以说叫她“东方维纳斯”是一点都不为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国寺叫“须弥之光”是由后壁的三尊佛像所引起的。后壁佛像同样以竖三世佛为主,佛像通高接近七米,身上的彩绘为明清补绘,结禅定印,北周当年的作品。如果单单从这几方面来讲的话,这个石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北周石窟。但是要是在全国范围内作比较的话,像这么大的北周石窟和这么高的北周造像就已经是非常罕见之外,两边没有菩萨侍应,三尊佛依次并坐的开凿模式只有在须弥山有,因为造像风格的独特,所以这里有“须弥之光”这么一个定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面的造像保存完整,尤其是代表将来世的弥勒,他的头像被复制过两尊,其中有一尊曾经代表中国去日本东京参展。由此来说,后壁造像能代表中国北周时期的雕刻模式,因此,相国寺,它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个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以及它的保存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在中心柱的后侧还有一尊,他的高度也是接近七米,北周当年的作品,唯一不同的就是面前这尊造像所施手印,右手为说法印,而左手为降魔印。同样是历经了1400余年完整无缺。须弥山能被评为中国十大石窟,相国寺就占有很大一部分分量。由此可见其地位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须弥山北周第51窟是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这一洞窟选址独特,洞窟结构、造像主题和营建理念在须弥山石窟以至全国石窟中极为重要,堪比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第4窟、拉梢寺等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洞窟开三个窟门,并伴有三个前室,前室是"延伸的礼拜空间".佛教石窟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糅合中,又一次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亦可想象当时须弥山佛事活动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51窟南门上方的半跏思惟菩萨代表了弥勒半跏思惟的身份.窟内有七佛造像,南门上方的图像描绘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南、北门上方的图像表达了弥勒上生与下生的思想.整窟的造像组合反映出七佛与弥勒信仰的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位朋友由于是十几年前去的,现已记不清佛像具体是哪个窟的,肯定是有错的。但大家能了解我们的国家历史渊源就好,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参观一下距今1500多年前的石窟吧!谢谢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