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4日,老伴去厦门女儿家了,家里只有我與老父親爺兒兩個了。因為有兩年前的冬天老伴去廈門一個月家務日常的歷練(尤其是日常做飯,做水餃、麵條、紅燒肉),我這個一向被譏笑為做飯不知道生熟的家務小白,化蛹為蝶,成為基本稱職的家庭“主夫”。因而當女兒問我獨自為他爺爺做飯究竟行不行的時候,我的回答是,不但行、而且行;行得很,很行。一是有底氣,更是為了叫女兒放心。</p><p class="ql-block"> 為我擔心的,不光是女兒,還大有人在。因我畢竟一直一介書生,不是擅长于家务的人。住在另一个小区的儿子时常一大早送来早点儿,油条豆腐脑;儿媳妇几乎每天下午过来做晚饭,洗衣,打扫卫生。我乐得带孙子到处“夏游”。与我同住乡下的三妹,三天两头打发妹夫送来水饺、菜饼、大米干饭及其他做好的副食;二妹、小妹每周一次来看望父亲,每次都是糕点、主食、副食等;清洗床单、衣物。大妹从厦门回来度过暑假返回前夕,买来一大堆预制食品,速冻水饺、豆包之类。更有我的老邻居家(拆迁前后都是近邻)弟媳,时常做饭时多做一份,送进家门,水饺、油饼、菜饼等。</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熟人、朋友,见面就问我老伴不在家你会做饭吗?予以充分关心关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当我日常家务遇到困扰时,我除了网上、电话求助“豆包”和老伴,再就是或登门或手机求教同学、好友,人们总是不厌其烦,施以援手。</p><p class="ql-block"> 老伴不在家,对我是一大“舍手”(土语,缺憾、闪失的意思),我不得不独自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独立承担近乎全部的家务劳动。却使我被动地补上了人生短板。这个过程之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人间真情。</p><p class="ql-block"> 诗言志,以一首沁园春抒怀,</p><p class="ql-block">沁园春·老伴远寄厦门后持家抒怀</p><p class="ql-block"> 鹭岛告急,老伴南行,唯我持家。念昔时炊灶,常愁生熟;今朝掌勺,渐惯油茶。水饺匀包,红烧肉烂,不复从前笑我差。凭谁问?有两年历练,底气堪答。</p><p class="ql-block"> 周遭暖意堪嘉,引多少关怀满庭哗。看儿呈晨点,媳烹夕膳;妹捎熟食,邻送香麻。困则询师,难时求友,短板今填未搓呀。心潮涌,叹人间真情,胜似春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