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六天,我们离开令人难忘的阿马尔菲海岸,去探索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南部的奇伦托地区。</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开交通拥堵,我们一大早就驾车离开了马约里,沿着蜿蜒曲折的阿马尔菲海岸向东行驶。天气有些阴沉,沿途的海岸线风光缺少了蓝天的映衬,也比前两天逊色不少。我们好庆幸前几天在阿马尔菲海岸游览时遇到的好天气!</p><p class="ql-block">刚开始一段路程很顺利,可是在途中一个大转弯处还是遇到了麻烦。这次在意大利租的车是 GM 的一辆 SUV, 车型很大。在一个转弯时,迎面开来了一辆运油的大卡车,道路狭窄,沈只能尽力倒退到一个路面略宽处,车身已经擦到了路边的灌木丛,好不容易两车擦肩而过,沈启动车才开了几米远,发现前方第二辆运油车又开过来了!只能再次退回避让。虽然租车时买了全保险,但是在阿马尔菲海岸驾车还是够胆战心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抵达的是萨莱诺 Salerno.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是那不勒斯以南主要的港口和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我们一来就直冲老城阿尔切街 Via Arce 附近的魔鬼桥 Ponte del Diavolo.</p> 萨莱诺的“魔鬼桥”,其实是一条中世纪高架水渠 Acquedotto Medievale,建于 9 世纪。“魔鬼桥”由两支水道组成,分别来自城市北部丘陵与东部高地,并在现今的 Via Arce 一带汇合,用于将水引至位于古城墙东侧的圣本笃修道院 Monastery of San Benedetto. 中世纪时要建造一座桥梁来跨越峡谷或溪流是十分困难的,于是诞生了与“魔鬼”相关的传说。传说:修士们在建桥时遇到极大困难,魔鬼出现并提出条件:魔鬼愿意一夜之间帮他们建好桥,但作为交换,桥建成后经过的第一个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修士们答应了,但在桥建成后,他们巧妙地让一只山羊或狗第一个通过,魔鬼因此上当受骗,愤怒地消失。于是这座桥被称为了“魔鬼桥”。 当地还流传:在拱门下于黄昏或黎明行走,会遇见魔鬼或邪灵。 随后,我们又驾车在老城的窄巷中穿梭,来到了老城中心。这是一家博物馆-- 圣马特奥教区博物馆。 <p class="ql-block">穿过小巷,不远处就是萨莱诺大教堂 Cattedrale di Salerno. 也叫“萨莱诺圣玛窦宗徒主教座堂”,11 世纪由诺曼人为纪念圣马修 San Matteo 而建,据说圣人的遗体依然埋在拱形地窖中的主圣坛下面。从网上的介绍看,这座被列为意大利国家级古迹的大教堂,内部十分精美。可惜当时才不到 8 点,教堂还没有开门,我们无法入内参观。</p> 奇伦托 Cilento 是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南部的一片迷人地区,介于第勒尼安海和卢卡尼亚的山区之间,它以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以及独特的饮食文化闻名。<div>萨莱诺被认为是奇伦托的门户城市。离开萨莱诺后,我们沿着奇伦托海岸线向南行驶。先经过了帕埃斯图姆 Paestum,这里有建于公元前 6 世纪上半叶的帕埃斯图姆古城遗迹,现存的三座多立克风格希腊神庙闻名于世。因为不久前刚看了庞贝遗址,再加上部分区域由于整修而关闭,我们放弃了入内参观。</div><div>继续沿着奇伦托海岸线南行,我们来到了被誉为当地最美村庄的卡斯特拉巴泰 Castellabate.</div> <div>我们开车上了山,在山上城堡边的观景台处俯瞰美景。</div><div>这里属于奇伦托和瓦洛迪迪亚诺国家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阿马尔菲海岸相比,奇伦托海岸线相对原始,海水清澈,有许多小渔村、隐秘沙滩和悬崖海湾,被誉为“意大利最纯净的海岸之一”。</div> 山上的阿巴特城堡 Castello dell’Abate 于 1123 年,由贝内迪克特会修士、圣科斯塔比莱·真蒂尔科雷 Costabile Gentilcore(当时的 Cava dei Tirreni 修道院第四任院长)为了抵御撒拉森海盗的袭击而建。随即,围绕着阿巴特城堡建起了一座中世纪小镇。小镇的名称“Castellabate”,意思就是“阿巴特(修道院长)的城堡”。 城堡内部包含居民区、石窑、储水池和粮仓。据说还有地下通道直通海边的 Santa Maria 渔村,用于紧急撤离。 我们抵达时城堡尚未开放。 城堡庭院旁,有一尊卡斯特拉巴泰的守护圣人,也是建造阿巴特城堡的修道院长--圣科斯塔比莱·真蒂尔科雷的雕像。他身穿修道长袍(表现其修道院长身份),手中持有象征纯洁与圣德的百合花(在天主教传统里是圣洁和守护的象征),面容庄重,带有祝福姿态。 在城堡附近的山坡道路旁,还有一尊圣科斯塔比莱·真蒂尔科雷的雕像,纪念他在创建和守护小镇中的关键地位。他身穿教士长袍,手持牧杖(象征主教/修道院长的权威),右手做出祝福的手势。 <div>随后我们开车下山,来到了位于第勒尼安海边,卡斯特拉巴泰小镇的山下部分。这里是一派渔村风情,还有沙滩、港口、海滨长廊,适合游泳和日光浴。夏季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海滩度假地。</div><div>这是 Santa Maria 海滨中心广场附近的海之圣母圣殿 Santuario Santa Maria a Mare. 建于 19 世纪末,奉献给海之圣母。这里是渔民和海员的守护圣地,许多人会来此祈求海上平安。</div> 主祭坛供奉着“海之圣母”的圣像。每年 8 月 15 日(圣母升天节),当地会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圣母像会被抬到海边,甚至有时会登船“出海”。 我们继续南行,来到奇伦托海岸的尽头,濒临波利卡斯特罗湾的小城--萨普里 Sapri. 这一路上,我们都在奇伦托国家公园中穿行,风景如画,路边有不少度假村。 在萨普里我们没有停留,继续往南,想去探访马拉泰亚郊外圣比亚焦山 Monte San Biagio 山顶的救世基督像。 位于圣比亚焦山山顶的救世基督像高约 22 米(仅次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30 米高的基督像),现在已经成为马拉泰亚的地标。<div>在山下很远处就能看见山顶的基督像。</div> 从山下能看见山顶雕像直至绕道山上足足行驶了半个多小时。<div><br></div><div>1965 年由佛罗伦萨雕塑家 Bruno Innocenti 创建,由水泥和白色卡拉拉大理石制成的救世基督像。</div> 在山顶可俯瞰整个波利卡斯特罗湾 Golfo di Policastro. 距基督像不远处就是圣比亚焦圣殿 Basilica di San Biagio. 这是奉献给马拉泰亚城市守护神圣比亚焦的。 圣殿内装饰很朴素。 <div>山下就是马拉泰亚 Maratea. 这里实际上已经不属于奇伦托地区,是巴西利卡塔大区 Basilicata 波坦察省的一个著名海滨小镇,被称为 “第勒尼安海的明珠”。一般把马拉泰亚视为“奇伦托以南的延伸景点”,以风景如画的海湾、悬崖和中世纪古城闻名,被称为 “44 座教堂之城”。</div> 离开马拉泰亚后,我们转而北上,前往靠近迪亚诺山谷的帕杜拉 Padula 小镇,去游览帕杜拉卡尔特会修道院 Certosa di San Lorenzo a Padula.<div>帕杜拉卡尔特会修道院始建于 1306 年,随后历经几个世纪扩建,尤其在 16–18 世纪达到辉煌。该修道院占地超过 51,000 平方米,拥有 350 个房间,是意大利南部最宏伟的修道院之一(仅次于帕尔马的修道院)。1998 年,与奇伦托国家公园、帕埃斯图姆遗址等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div> 帕杜拉卡尔特会修道院的俯瞰照片(此照片系从网上下载) 在修道院大门口有一个“考古拼贴展示区”,即把修道院原始建筑装饰的残件与考古出土的构件收集起来(不是原件),每个方格里放置一块或多块出土/残存的雕刻构件,以这种“模块化”的方式集中展示给游客。 <div>购票后,进入外部庭院。入口处的右边,有一个介绍该修道院的博物馆。</div> 这里展示的是一个 14 世纪的带有风格化苕叶纹的柱头。 <p class="ql-block">帕杜拉卡尔特会修道院的正式名称是圣洛伦佐卡尔特会修道院 Certosa di San Lorenzo. 也就是说,它是奉献给圣洛伦佐的修道院,圣洛伦佐是修院的主保圣人。</p><p class="ql-block">圣洛伦佐 San Lorenzo 是 3 世纪罗马的一位执事,辅佐教宗西斯笃二世(Pope Sixtus II),他负责管理教会财产和施舍,照顾贫穷与病患。258 年,瓦勒良皇帝颁布敕令,处决基督教的主教与神职人员。教宗西斯笃二世在礼拜时被捕,并当场殉道。皇帝命令洛伦佐将教会的财宝献出。洛伦佐却把教会财产分散施舍给穷人,并在第三天将穷人、病患带到官员面前,说:“这些,才是教会真正的财富。”他因此被判处死刑。根据传统说法,他被绑在铁架(烤架/铁格栅)上,用火慢慢烤死。相传在受刑过程中,他仍保持坚定信仰,甚至对刽子手说:“这一面已经熟了,可以翻过去了。”这句话后来成为圣人勇敢和幽默信德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圣洛伦佐的殉道精神象征着对教会和穷人的奉献,以及坚贞的信仰。修道院的卡尔特会强调清贫、静修、祈祷与牺牲,因此选择了圣洛伦佐作为主保圣人。在修道院的主教堂和部分壁画、雕刻里,都能看到与圣洛伦佐殉难相关的图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带格栅的石雕碎片,正是圣洛伦佐殉难工具——烤架的典型象征,即圣洛伦佐殉难的象征。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一块碎片,却有如此深刻的意义!</p> 一个经过修补的 18 世纪由拉特扎工厂生产的花卉装饰盘。 帕杜拉石盆 外部庭院为长方形布局,两侧为整齐的修道士宿舍与功能性房间。庭院右侧的墙体中间有一座喷泉门 Portale della Fontana. 喷泉象征“灵魂的洗涤”,对应修道院生活的清贫、纯洁与冥想。 修道院的宏伟正门 顶部是圣母子的雕像。 修道院迎宾入口的圣经人物壁龛装饰。<br>这是施洗者圣若翰,他留长发与胡须,披着兽皮外衣,神情沉思;脚下有一只小羊。圣若翰上身披兽皮,以示其在旷野的生活。羊羔是基督的象征。 这是圣若瑟怀抱圣婴耶稣的雕塑。圣若瑟是耶稣在世的养父。 古宾馆 <p class="ql-block">宾客回廊,它是修道院中接待外来访客与重要人物的区域。</p> <div>修道院的圣洛伦佐教堂有一座中殿以及五座彼此相互连通的侧礼拜堂。</div> 主祭坛 主祭坛正中画作描绘了圣母玛利亚与圣婴,圣母脚下环绕着 圣人和教会人物。<div>左侧壁画即表现了圣洛伦佐殉道的场景(他被放在铁架上烈火烤刑,是其经典的殉道象征)。右侧壁画则展现修道士生活与圣人行迹,强调祈祷、苦修与对圣母的敬奉。</div> 高祭坛由吉安·多梅尼科·维纳恰 Gian Domenico Vinaccia 设计,是由斯卡廖拉 (scagliola) 制成的艺术杰作,斯卡廖拉是一种自 17 世纪以来在意大利广泛使用的大理石粉末化合物。祭坛上装饰着珍珠母贝和半宝石,在黑色背景上的丰富装饰中展示了 C.A.R. 字母组合,该字母组合来自卡尔特西亚的首字母,与拉丁十字交织在一起,经常出现在修道院内。 圣洛伦佐教堂的神父唱诗班 陈列在帕杜拉修道院的古老礼拜音乐手稿与圣乐书籍。 圣器收藏室 <div>会议厅,或称为章厅,是修道团体的重要集会空间。</div> 食堂回廊 <div>卡尔特修道会隐修传统以简朴、沉默、静修闻名,是西方最严格的修道会之一。修士们各自住在独立小屋,日常大部分时间独处祈祷、默想与学习。只在部分时辰祈祷和节日时聚集。</div><div><br></div>下面的照片是食堂。只有在节日,例如周日或四旬斋期间,允许卡尔特会修道士一起吃普通饭菜,但要保持沉默。 厨房 <div>帕杜拉修道院内有一段精致的螺旋楼梯,通往大图书馆。修道院的大图书馆是一处象征知识与精神追求的空间,以其陶瓷地砖、巴洛克装饰与历史藏书而著名。</div><div>可惜,螺旋楼梯前挂着“禁止攀爬·”的牌子,游客不得入内。</div> <div>大回廊是整座修道院最具震撼力的建筑核心。其长 149 米,宽 104 米,面积约 12,000 平方米,是欧洲最大修道院回廊之一。庭院中间为绿地,中心则装饰着喷泉,四周是巴洛克拱廊。回廊象征“天堂花园”,供修士祈祷、冥想与行走。</div> 有上下两层,拱廊上方有精致的雕刻。 可以望见拱廊外山坡上的帕杜拉小镇。 <div>大回廊一角的一座八角形塔楼内,有椭圆形宏伟楼梯通往上层回廊,修士称之为“散步楼梯”。这是帕杜拉修道院最独特的建筑景观之一。</div> 大回廊外是一座意大利花园。 在大回廊的一侧,有一个由大理石栏杆等围绕的纪念墓区。 纪念墓区专门用于安葬优阶修士(特别是院长等高级教职人员),环境庄严肃穆。 纪念墓区中间的十字架 管理者回廊,底层是带拱廊的通道,上层是采光明亮的带窗回廊,作为修道院行政管理者的居住空间。回廊中央设有一座石质喷泉,雕有海豚及其他海洋动物。 返回时再次经过宾客回廊,可见后面圣洛伦佐教堂的钟楼。 回到近入口处的外部庭院,有一台特殊的装置,旁边的标示牌上记载了帕杜拉修道院最广为流传的逸事之一,“千蛋煎蛋卷” 的故事。<div>1535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 查理五世 Carlo V 在对突尼斯远征获胜归来途中,路过坎帕尼亚地区,被邀请在帕杜拉修道院停留。修士们为了款待皇帝和庞大的随行队伍,决定准备一场盛宴。在宴席中最著名的一道菜便是——用一千个鸡蛋做成的巨型煎蛋卷。</div><div>之后,每年 8 月10 日的圣洛伦佐节,当地协会或社区会在修道院庭院举行庆典,用这个装置实际烹制一个大型煎蛋卷,重现修道院传奇故事,并吸引游客和朝圣者。</div>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结束了近 2 小时的参观。从资料中得知,这座拥有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广阔的回廊和花园,极其壮观的修道院,在拿破仑军队入侵后衰落了。</p><p class="ql-block">帕杜拉卡尔特会修道院所在地属于那不勒斯王国,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那不勒斯王国原本由波旁王朝的费迪南多四世统治。拿破仑在 1805 年击败奥地利和俄罗斯联军后,那不勒斯王国偏向反法阵营。作为惩罚,拿破仑于 1806 年出兵攻占了那不勒斯。费迪南多四世逃往西西里岛(在英国保护下),放弃了对那不勒斯王国的控制。拿破仑随即先后扶植自己的兄弟和妹夫成为那不勒斯国王,建立亲法政权。于是,法国大革命反教权政策被拿破仑输出到意大利。1807 年,拿破仑的妹夫若阿尚·缪拉 Joachim Murat 成为那不勒斯国王后,正式颁布法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产业。帕杜拉修道院被迫关闭 ,开始衰落。修士们被驱散,图书馆的图书和珍贵艺术品大量流失。如今,修道院内多处墙上画框内的空白,就是因为在法国统治期间,相框内的作品被拿走了。19 世纪,意大利统一前后,又多次颁布法律继续限制或废除修道会,使帕杜拉修道院无法恢复往日的宗教功能,建筑群无人维护,逐渐荒废。20 世纪,修道院在世界大战时期甚至一度被用作战俘营。直至 20 世纪后期 帕杜拉修道院才逐渐得到修复,1998 年并被列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离开帕杜拉修道院,前往距离三十多公里的小城--波拉 Polla 住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