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义皋

道生一畫

<p class="ql-block">美丽乡村建设〈7〉</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位于湖州市区东北22公里的太湖边,她是鼎鼎有名的“中国童装城”-织里镇下辖的千年古村落,形成于五代时期,以保存完好的溇港水利文化和明清古建筑群著称。</p><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2014年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2016年其核心的太湖溇港水利工程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9年(湖州)太湖溇港列为全国重点文保。</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景区,以义皋溇(市河)两边展开。「溇」是湖州先民创造并沿用至今的对河的称呼:太湖(南岸)沿岸,南北纵向流入太湖的人工河流称「溇」,与之东西横向相通的河流则称「塘」。因古代太湖沿岸水患施虐,严重影响农、渔业,先人创举出溇港模式以保丰收。 *大钱港以西流入太湖的基本称「港」。</p><p class="ql-block">义𦤑村宜居优美的环境,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非常适合游人休闲。以尚义桥为中心,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景观。单孔石拱桥尚义桥是明清旧构,桥身刻有对联“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淼永安澜”,体现了溇港文化的互助精神。‌‌范家大厅(清代民居)等18处古建筑,老街、石板路、河埠、驳岸等均体现“夹河为市,沿河聚镇”的明清集镇风貌。‌‌</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旧社会太湖出强盗土匪。反正从孩提时代起就记得太湖边特产是‘老太婆瓜’:就是那种很大很酥用稻草㧜着怕开裂的、简直胜过米饭饱腹的绿皮香瓜的产地,现在基本已绝产。还有红白相间的太湖萝卜、腌制大头菜、大白菜和太湖百合。改开后很长一段时间,太湖南岸、环湖大堤内侧的广袤田地是湖州市最大蔬菜供应基地。</p><p class="ql-block">义皋村最早文字记载始于五代,宋代称“义高”,得名于汉代高士皋伯通修筑的皋塘。史载这儿“民有淳风”,故以“义皋”为名。明清时期发展为集镇,民国曾设“义皋镇”,一条繁忙的商街悠悠长长直通苏州吴江,解放后这儿直接改为“太湖乡”(或称太湖公社),现并入织里镇。‌‌</p> <p class="ql-block">义皋作为太湖沿岸七十二溇港的“明珠”,义皋溇自宋代起便是水利枢纽,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其与太湖治理密切相关,2016年(湖州)太湖溇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成功申遗。</p><p class="ql-block">太湖溇港文化源远流长。溇港肇始于夏商,春秋末年至五代十国期间,“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到宋代,太湖流域“围田相望,皆千百亩”,溇港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p><p class="ql-block">太湖溇港展示馆可见到:包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湖蟹共富工坊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稻作、渔猎和丝绸文化。‌‌雕版艺术馆等6个乡村博物馆系统展示桑基圩田、桑基鱼塘等古代水利智慧,非遗项目包括织里刺绣和凌濛初雕版印刷技艺。</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朱家老宅,有九开间平屋,东边六间平厅为清中后期建造,后两进平厅为清晚期所建,梁架及堆灰图案均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东区保存的朱家庙和众多朱姓古民居。这些民居虽不华丽,但原真朴素,反映了太湖边老百姓恬静质朴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纵横交错的小河村中蜿蜓,两旁的驳岸和缆船石孔诉说着当年的船来客往,古老的石桥沉默地见证时代的变迁。在这里,耳所听到的,眼所看到的,手所触摸的,都是千年溇港文化所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和丰富韵味。</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东面的「崇礼尚义」牌楼‌,是清雍正年间为表彰义皋陈溇塘西北村陈家陈再勇(工部侍郎)其母俞氏所建。这座硕大的贞节牌坊,是当时东至吴江,西至大钱太湖沿岸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牌楼。</p><p class="ql-block">现牌楼按原貌重建,广场设有东汉义士皋伯通塑像,讲述"举案齐眉"典故与村落得名由来。</p><p class="ql-block">牌楼后三石碑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义皋古村》、《溇港文化》,寓意述说这个古村的文化蕴含深厚与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牌楼广场曲径通幽处有林则徐「湖滨崇善堂」,蠡湖和「撩浅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南面的兴善寺,从吴越国传经高僧始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屡毁屡建。黄墙黛瓦,静佇河边,现寺庙好象是佛道同修。</p><p class="ql-block">每年七月七祈求丰收的青苗会,从这里出发,各自然村接力环绕着义皋走上一圈。庙会年复一年地延续,但变化还是悄然地发生着:让总管老爷坐上电动三轮车巡游也算是一种新创意。乡下这种土洋结合、十分喧哗的热闹是真热闹。</p><p class="ql-block">庙会祈祷的主旨,由初始的“田蚕茂盛”渐渐演变成了“生意兴隆”,这背后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生活状态的变迁和新型文创的助推,但祈愿美好生活的初心和初衷且始终如一。</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东南高耸的钱王塔,架构七层、高约31米,原为吴越国(923年-978年)太湖沿岸的军事瞭望塔之一,是把守太湖南岸边防线的重要军事设施。古时这儿有以少胜多的战例。</p><p class="ql-block">登高远望,北向太湖浩渺无边,湖中岛屿隐约可见。湖边那个「太湖南山」与塔遥相呼应。我怀疑这个新建纯土堆高的「太湖南山」,是个文创作品,但登南山望太湖看环湖大堤肯定也是蛮好白相的,玩嘛就是玩得有创意。管他真的假的新的老的,有趣就够味。</p><p class="ql-block">站在钱王塔顶层俯瞰全村风貌,西向是生机勃勃的古村,东面则是欣欣向荣的新村。一新一旧,新农村建设可窥一斑。</p> <p class="ql-block">1.6公里长的义皋溇清清活水,自南向北贯穿村落,凉亭、石阶、水阁等明清建筑铺陈两岸。义皋溇最北端原有古水闸,现已被环湖大堤上新建的智能水闸替代,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而仅作为纪念意义的存在。古村游船项目可为游客体验水乡悠悠带来新乐趣。</p><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北距300米就是浩瀚无垠的太湖,太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的白鱼、银鱼和白虾,称为“太湖三白”,驰誉中外。特色美食当然也少不了太湖毛脚蟹(即大闸蟹)。村中无数酒楼土厨提供的“湖”鲜,明码标价老少无欺。推荐“醉虾”这道湖州菜肴,肯定是鲜掉眉毛,肯定要一尝为快。</p><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可亲子研学,游学两搭,参观烘茧室、溇港博物馆等产业遗存。也‌‌可结合太湖环线自驾,串联"湖州都江堰"溇港水利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义皋古村,江南民居与古老旧构共铸美丽,远近游人乐在其中,充分享受这儿原生态环境的清新优美宜人。</p><p class="ql-block">免费游览的义皋古村,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有多个自然景观园区。漫步其中,寻幽探胜,入目青葱,莺飞草长。荷盖擎天连天碧,硕桑肥叶述古今;太湖水气扑面来,氤氲在胸意犹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嬉园景区内,有一株百年以上古桑树,实在难得见到,也佐证了湖州丝绸文明之滥觞。</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或迷蒙细雨中,江南总给人予温婉,江南就是让人入痴入迷。景点繁多节目丰富的义皋古村,国家4A景区的获得一点也不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两张金名片,义皋古村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特色优势和溇港文化独有价值,筑构起游人可乐,乡民就业,文创加诸,多方共赢。</p><p class="ql-block">“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义皋古村在打造“太湖溇港第一村”的文旅IP下,静悄悄的古村逐渐变得热闹非凡,见证绿水青山正向金山银山转化。</p><p class="ql-block">走走停停,雨天的江南清新而惬意、庸懒却心闲。走累了、口渴了,莫忘记喝一口“三杯茶”,这是湖州东乡特有的特色待客之礼,包你喝了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