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广州两千多年建城史的起点

天安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千年来都是广州政权的中心,也是广州城市的原点。如果说广州千年建城史从这里开始,一点都不奇怪。它就是人民公园,也就是老广常说的中央公园。</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最早是隋朝官府,元代为广东道肃政廉访使的官署,明代是都指挥司办公场所,南明时期曾短暂作为绍武政权的皇宫——即陵墓在越秀公园的绍武帝所建的绍武皇朝。清代先后作为平南王尚可喜的王府和广东巡抚署。</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广州还没有真正的市民公园。1917年,国父孙中山亲自拍板,将这处千年衙门改建为公园。1918年公园建成,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1921年10月12日正式开幕,成为广州市历史上第一个综合公园。孙中山先生当年常在这里向群众演讲。1966年,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它还是全国首批拆围墙的免费公园。</p><p class="ql-block">虽地处千年历史旧址,但当年王府衙门的痕迹已荡然无存,留存的文物仅有寥寥两件。一件是进入公园就能看到的一对汉白玉石狮,为平南王尚可喜官邸的遗物。石狮子看上去面目可憎,恰似其曾经的主人尚可喜——这位王爷当年率清兵攻入广州,疯狂屠城12天,这对广州而言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另一件是公园音乐亭前的一对石鼓,为当年巡抚衙门留下的旧物。</p><p class="ql-block">此外,公园中年代稍久的设施是位于中轴线上的喷水池和音乐亭。一进公园就能看到喷水池,据说公园建成时,喷水池后方有一尊童子送观音像,1930年,当时的广州政府认为这尊像“迹近迷信”,予以拆除,并计划在原址用大理石建造孙中山像。看来当时的广州政府也反对迷信,只是这一计划始终未能施行,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有喷水池。沿公园中线往前走,便是1926年建成的音乐亭,亭正面有“音乐亭”牌匾,后方挂着“与众乐乐”的匾额,这似乎正是公园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园方方正正,中轴对称,有大片几何图形的草坪。虽然当年砍伐了不少古树,但园内依然古树参天,浓密的树荫给处于广州城中心的闹市带来了难得的清净与清凉,不愧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也与音乐亭“与众同乐”的牌匾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六尊颇具特色的雕像,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烽火年代》与《猛士》,均以柔弱女性展现阳刚主题。初看《烽火年代》,只见一位年轻女性在给孩子喂奶,似乎与主题不符,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的另一只手还扶着长枪——原来这尊雕塑塑造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游击队员。生与死、柔与刚、战争与母爱的主题,在这尊塑像中得到了完美融合。《猛士》呈现的是跪骑在腾空跃起的骏马上、张弓搭箭、奋然疾射的裸体少女形象,题名为“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据了解,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女性裸体表达艺术的作品,因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创作完成时引发了全国性争论,后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的肯定。如今,《猛士》已成为广东美术馆的重要标志性雕塑之一。第二组是《鲁迅》《冼星海》两座名人雕像。鲁迅曾在广州生活战斗,在羊城留下不少踪迹,雕像生动展现了这位文豪沉思的神韵。冼星海是广东籍音乐巨匠,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不朽经典。第三组是《新娘》《椰林少女》雕像,尽显岭南女子的柔美、贤淑与温婉。《新娘》以传统婚礼中的新娘为原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美好与庄重;《椰林少女》则展现了海南姑娘的风采,以柔美的形象为公园增添了一份热带风情与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不仅身世传奇,位置也很特殊。据介绍,它坐落在广州传统的中轴线上,公园门前设有城市原点坐标,广州的主要建筑物、名胜古迹等都可据此标注方位及与原点的距离。</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人民公园是广州两千多年建城史的起点,确实毫不夸张。因此,人民公园不仅是一座公园那么简单:从隋朝官府衙门到民园第一园,再到如今的市民乐土,它脚下踏着千年历史,身上刻满城市变迁,是广州最生动的历史写照,也是最亲民的城市客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