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柯夫短片小说醋栗 ——读后感

baladun

<p class="ql-block">  契柯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赶在孩子们放暑假前,结束我东北自驾游、匆忙的赶回了家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尔山白狼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炎热的八月天,我躲在家里开着空调、泡上一壶热茶就开始通读俄罗斯文学,这就是一种享受。也是我早就计划好了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俄罗斯优秀作家太多了!世界名著,耳熟能详,你即使没读过那些小说,也肯定听到过这些书的名字。而对短片小说家了解的并不多 ,“契柯夫”就算一位世界级的多产短片小说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契柯夫短篇小说集”,收录从1880到1903年间他五百多篇作品。他有点类似我国的鲁迅先生,杂文,随笔见长。大多都是讽刺社会以及人们的愚昧。我基本读完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醋栗”,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过。当时不以为然,看完这个小说反而更加困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内容简介是这样的“一个人病重垂危,赶来的亲戚、邻居都默认他“今晚必死”,于是提前聚集在屋内,摆上茶点。俄罗斯乡村待客常备茶、点心,(烤面包粘果酱,这果酱是一种水果叫醋栗)一边低声聊天、吃喝,一边时不时看向病人的房间,等待他死亡。(今天我们常听说的“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逝去”)随着夜色加深,病人始终没断气,屋内的气氛从“肃穆等待”逐渐变得尴尬、烦躁。有人私下抱怨“怎么还不死”,甚至直白地流露“要是今晚熬过去,明天还得再来一趟”,而本家的忧虑就是明天我还要用点心和醋栗招待客人!这种“等待死亡”从“义务”变成“负担”的心理。(这就是小说梗概。它的核心含义这是契诃夫式对“人性麻木”的讽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7月底在隆福医院病房里 ,我曾遇到过这真实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又推进了一个病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家属围在床边。我在危重病房已经快俩月了,得出的经验总结就是,刚入住的来访者多,沉浸一段时间,探访者人数就少了。探访者突然在变多,意味着这病人快走了。屋里站着几人,楼道更多!五点左右医生、护士开始查房交接班。家属都被赶出去了,只留下病人的老婆。这中年妇女满头白发,看着很厚道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下午好像还是这些人又来了。我打着点滴,挂着吸氧管想撒尿,我只能在床边处理了。(由于我离不开氧气,住院以后一切事情都在床边解决了。如果必须要离开这里比如照片子,就必须有一个轮椅推着我,随之还要有一个氧气瓶供我随时吸氧。我左手打点滴,撒尿的只能冲着病人及家属的方向。我右手端着尿壶,微微点头算是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点头就算是回应我,并把头掉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病房人“走”的太频繁,有时我都不知道是男女!更别说长得啥样?我边撒尿顺便看了一眼“新病友”。惨白的脸色!很瘦 很瘦 双眼紧闭。特别是在白色枕头上“愣黑”的浓密头发显得特别不协调。可能我见过这里的病友,大多数都是白头发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吧!走吧!都别在这里耗着了”中年妇女说道“都看见了!有什么事情我给你们打电话啊!眼看快下班时间!你还要坐地铁、家那么远”!病人家属又一次催着 人快离别这个世上的时候,身边的人一定是最亲的人,我估计这几位都是直系亲属。家属们在病房门口小声嘀咕着什么后陆续走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病房里又安静下来了,白发妇女一屁股坐在床边,深深叹息一下!愣愣着看着自己的丈夫,病人还是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只有心脏检测器在显示他的心脏在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到晚七点,值班医生过来拔掉病人所有设备。护工帮助家属给逝者换衣服。医生跟白头发妇女嘱咐着什么!白发妇女答“知道了!估计一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多小时后,家属们纷纷到了。他们进到病房,看一眼“逝者“,随后就在病房门口 谈论起来。音量比几小时前大多了!估计是现在不怕打扰到任何人了、有明显松弛感。这个说“我刚要进家门,就接到电话!我连口水都没喝”!那个说我比你近点“刚做好饭还没吃呢!就赶过来了!最后一个进来说“在地铁里没听见,下了地铁才看见你的电话 ,我扭头就往回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头发的妇女带着歉意说说“都让大家伙跑来跑去”!大家都真情地说“没事地!没事”就差联系“火化场的事了”!这回就都踏实了,一会你就可以回家洗洗澡、好好休息了!这几年也够你受的。所有的人都在诉说着自己真实的话语。“关心”、“牵挂”、“嘱咐”“爱”、“感激”所有的感情因素都有,就是没有悲伤、仿佛死了这个人却都被大家遗忘了……人不是该死时候才死,而是能死时候才死,否则死也死不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人还请来了大喇嘛,就在病房里面做的“法事”,诵经、念佛的快一个小时,几声轻脆铜铃声,结束这个礼仪。我打着点滴、吸着氧实在离不开病床,俩床距离不到四十公分。从他“死”到现在,我俩几乎并排躺在一起四个多小时了 。他一家人都跪在地上,我躺在床上也被这个“大喇嘛”免费的超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便说一句,死人见多了,就不怕了,早在ICU那个小病房时,进出车都必须要碰到我的床。特别是夜间有人死了被推走,撞一下我的床,我迷迷糊糊符上一句“走好”,接着就又睡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真实的场景我都见过但无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完全同意“契柯夫”醋栗的观点,我在现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去指责!我认为就该这样!可又觉得缺点什么,可确实又说不出缺什么?就连死者都愿意赶紧离开这痛苦的世界!你又能去谴责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着我,如果说我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契柯夫”被全世界公认的优秀作品观点难道是错的?读书使我感受到极大满足,但问题在没有想明白之前,思考就是痛苦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问题没想明白,另一个问题也困扰着我 !“死者”的头发明显是进医院前染的。家属为什么要给他染发呢?通常人们去看病,考虑是带好医保卡,病例、钱等等,很难想出染发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的好处太多了,你可以通过读书,了解你不曾遇见的事情, 或通过他人故事,理解自己与世界”的精神对话。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无需亲身体验,就能通过书籍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事件的脉络、科学领域的突破,甚至是他人的人生经历,让认知不再局限于自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染色”的历史文献就充分证明这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期染发并非为了美观,更多是基于生存、身份象征或文化需求。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已开始染发。当时的贵族(无论男女)会用靛蓝、茜草、指甲花等天然植物熬制染料,将头发染成黑色或红褐色。一方面是为了掩盖白发、彰显年轻活力(古埃及人认为白发是衰老和疾病的象征,容易引起死神的眷顾)另一方面,深色头发也是贵族身份的标志。中国古代染发的记载最早《左传》中就有“有白发,故染黑”的描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56年英国化学家发现从染料不仅能染布,还能染发且颜色持久。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化学染发物质,为后来的染发产品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7年:第一款“安全染发剂”问世,德国化学家,欧莱雅创始人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让染发从贵族独享走向大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估计这家人染发,不是为了形象而是为了逃避死神挑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了!我一直在染发、不染之间挣扎。虚荣心与接受真实自己之间博弈!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相信每个中年人,都会将遇到染发问题无论男女。染嫌麻烦,不染发,会让别人看起来老、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让别人看起来年轻、精神又怎样!你连死神都骗不过你想骗谁?如果说官员若头发花白,以显“精力充沛”,避免因“衰老形象”影响任职。而我早已是个退休老人,你染给谁看?我只活给自己看,没人在乎你,那你又何必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完这段书 决定 以后不在染发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开始跟自己讲和了。“断、舍、离”!全盘接受时光给我留下的痕迹,我彻底放下伪装,那样可以让我内心变得平静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22号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