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6日是贝聿铭先生108岁华诞之日,为纪念这位大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大展,这是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关于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的全面回顾展。</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出生于中国广州,曾随父母先后生活于香港、上海和苏州。1927年贝聿铭首先进入上海青年会中学就读,之后又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继续学业。1935年中学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深造。本次展览陈列了大量的图片、影像、书信及建筑模型、设计手稿资料,全面真实展现了贝聿铭先生卓有成效的辉煌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幅展览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览前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贝聿铭生前配戴的眼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贝氏家庭在香港的合照(左起:贝聿铭的妹妹贝聿慧、父亲贝祖诒、母亲庄莲君、妹妹贝圆华、贝聿铭、弟弟贝聿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约1930年贝聿铭在狮子林湖心亭的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1年贝聿铭(中排右八)与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4年贝氏家族在其上海宅邸花园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站立者:贝聿铭(左三)、贝祖诒(左六), 坐者左五:贝聿铭祖父贝理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纪念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融合中国建筑语汇,当时建筑师多采用"大屋顶"这一飞檐翘角的传统形制,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即为典型。曾在该校攻读工程学的贝聿铭,对此始终保持着审慎态度——正是这种复杂心绪,驱使他持续探索如何超越对传统形式的简单模仿,转而以现代语言诠释地域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从邻近跑马场望向上海国际饭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4年落成的上海国际饭店燃起了贝聿铭早期对建筑的兴趣。高22层的国际饭店直到1963年都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饭店的主要投资方是华人精英创立的四行储蓄会,这座建筑坐落于市中心,而不是以欧美企业大厦为主的外滩地区,可谓独树一帜。对贝聿铭来说,国际饭店的落成代表了新一代中国人投身到上海的城市发展中,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5年贝聿铭(前排左六)和其他同学登上由上海前往旧金山的"柯立芝总统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贝聿铭初到美国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其本科学业,该校是培养了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摇篮。然而他很快便意识到学校的学院派课程侧重历史形态和宏伟规划,与自身对当代建筑的追求并不相符,于是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贝聿铭原本想在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工程学,时任院长威廉·爱默生发现其设计潜力,成功说服他改修建筑设计。在校期间,他参加了法籍瑞士裔建筑师柯布西耶的讲座,柯布西耶从经济、工业和抽象艺术的角度诠释建筑,对贝聿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精髓最终都融汇在他本科毕业设计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5年贝聿铭致父母的信,谈及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进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转学到麻省理工的第一年,贝聿铭在致父母的家书中提到学习英语和法语时感到吃力;但他表示自己志在提早一年毕业,为此他计划在必修的平面制图、渐变与阴影、透视法、力学及建筑设计(一)的基础上,再额外多修一门课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就读麻省理工学院二年级的贝聿铭(前排左三)与同学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9年贝聿铭致父亲贝祖诒的三页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麻省理工的最后一年,贝聿铭写信给父亲表示自己加入了中国留学生组织,并获得由波士顿建筑师协会颁发的钱德勤奖,而且迷上了纽约及1939年世界博览会,甚至戏称自己有放弃攻读建筑学、转而学习金融的念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如下展示的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提供的《中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站》贝聿铭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至1940年日本侵华战争已持续多年,山河破碎、民生凋敝。贝聿铭心中萌生出"实业救国"的使命感。他在本科毕业论文中设计出一种可移动展亭,采用易于获取的竹材与低成本预制构件组装而成。每个单元均可灵活转变成剧院、展览空间、户外论坛或储物空间,借由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和展览的举办,向民众传播公共卫生知识和经济发展的资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场地关系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平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立面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细节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细节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置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据贝聿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图制作的实物原始图像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会现场依据贝聿铭毕业论文设计图纸复制的实物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约1946年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贝聿铭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攻读硕士时,师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年),这是他深受启迪的一段时光。格罗皮乌斯是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提倡融合工艺和工业的设计理念。包豪斯建筑的外形方正简约,通常采用玻璃、钢铁、混凝土等材料,是一种朴实无华、不向历史元素取材的现代建筑语言。然而贝聿铭在认同这种现代性追求的同时,敏锐地意识到其在应对多元化文化、地域气候和历史文脉方面的局限性。他在硕士毕业论文《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1946年)中,以批判态度回应了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哲学,格罗皮乌斯本人对这一富有建设性的学术回应给予高度评价。这份毕业论文奠定了师徒二人日后为上海华东大学项目合作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贝聿铭致同学弗雷德里克·罗斯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贝聿铭在信中解释其毕业论文设计的初衷时这样描述:"我始终在思考如何寻求建筑中地域性或 '民族性' 的表达……难就难在如何不借助任何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建筑装饰元素与符号体系,创造出本质上属于中国的建筑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早年岁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8年贝氏举家移居香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7年贝氏举家移居上海贝聿铭就读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攻读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0年贝聿铭取得麻省理工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筑学学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贝聿铭取得哈佛大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