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我在修佛缘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只为见那朵莲花,我踏上那朝圣的路;只为听诵美丽的经文,我来到了美丽的殿堂。在金殿的香雾中,回荡着玛尼呗呗哄;转动的经筒、转动着轮回、转动着传说。世上的人啊问佛缘,要有颗纯洁的心;不为红尘不为欲,只为一个菩提的心;前世种下的因缘,今生要修成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首歌曲朴实无华,也让所有的听者感受到了谭明心中那虔诚的信仰,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萦绕在大家耳畔,唱出了心中那种对于信仰的忠诚。心中有一片净土,种下善良与感恩,自会修成果。</p> <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不打坐,不诵经,不戒食,也不参加任何佛教活动,更不信奉各种“神灵旨意”。然而,最近在手机上一刷到“今生我在修佛缘”这首歌,就被它深深吸引,不想刷走或关掉。难道是冥冥之中的神灵让我“修佛缘”吗?细细品味,这背后或许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音乐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抚慰。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带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能够穿透日常生活的喧嚣,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使自己不刻意修行,但往往要面对工作难度大、职业前景发展暗淡、亲人意外病变无法应对、生活开销紧张、工作和家庭生活不好平衡等工作生活压力,这种孤独或迷茫可能在无意识中渴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这首歌恰好提供了这种情感出口。由柔和的乐器搭配及演唱者的真诚嗓音营造了一种沉静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放松,进入一种类似冥想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对生命意义的潜在思考。宗教所谈论的很多话题都是终极话题,大多隐喻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它可以尽你一生去追寻、去体会,比如歌词中提到的修佛缘、因果、轮回、修行、内心的平静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痛彻心扉的事情后,即使不信仰佛教,也可能触发了对人生目标或存在意义的深层反思。从这方面说,这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自然心态。</p><p class="ql-block">      对“等待”与“期待”的情感投射。歌词中“今生我又在等谁”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期待感——期待自己有好运气,期待孩子有好前程,期待家人能无病无灾,期待与同事和谐相处....,可能是对爱情、理想或某种未实现的渴望。这种情感具有普适性,即使你不修行,也会对“等待”的主题产生共鸣,因为它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类似“花都开了,你来不来”这样的意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机遇,容易引发听众的联想和情感投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文化符号与集体无意识的吸引。佛教文化中的“缘”“因果”等概念在中国社会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它倡导的是一种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的人生观,倡议“与佛有缘的人,内心善良、慈悲为怀”“心中存善念的人,会得到佛的保佑”这样的处世观,所以即使不主动修行,这些符号仍可能通过集体无意识影响你,让你对这类主题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歌曲中“淡泊名利”“回归简朴”的价值观,也与现代人渴望摆脱物质主义、寻求精神自由的心理需求相契合。</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被“修行”本身吸引,而是被这首歌所提供的情感共鸣、哲学思考、文化符号和心灵慰藉所打动。它在无意中成为应对现代生活压力、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媒介。这种喜欢,本质上是对自我深层需求的一种回应——无论是短暂的放松,还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