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RIP🙏</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三十年前一群文艺青年将千百惠的《走过咖啡屋》改编成的《走过烧饼屋》</p><p class="ql-block">“每次走过这间烧饼屋,禁不住慢下了脚步…烧饼的香…富含维生素abcdefg…”🎵</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风华正茂。虽然衣衫褴褛,但青春挡不住。遗憾地是,我们“孤负青春,虚负青春”,<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爱情视作牛鬼蛇神!</span>“雨打梨花深闭门”:每天钻数理化的牛角尖,用毕生的精力证明哥德巴赫新猜想:211 + 985 = 996,一门心思将自己打造成又红又专的“xx 主义的接班人”——尽管我们现在都面临着失业或退休。</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校园南门的左内侧是传达室,校领导的儿子戴着金丝眼镜每晚在那卖2分钱一杯的白开水。左外侧是一个戴黑边眼镜的城镇待业女青年二华(现身价亿万的老板)开的露天馄炖店。说是馄炖店,其实只是马路边的一口大锅,里面放一个可以反复煮N年的羊头,锅里绝对看不到一丝羊肉甚至狗肉。马路边扬起的灰尘是味精,穿过旷野的风吹得炉中火放着红光,红光满面的店主娴熟地将馄炖馅蜻蜓点水般地在馄炖皮上沾一下,然后扔进锅里…然后就是一毛钱一碗。</p><p class="ql-block">校园的右前方就是这家“黄桥”烧饼店了。刚“出窑”的烧饼码成一排,飘着氤氲的香,和校花一样迷人。烧饼是不是富含维生素abcdefg?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买过。但烧饼看上去确是色香味俱全!城里家境不错的同学买一碗馄炖,加上一毛钱一块的“黄桥”烧饼,羡煞了无数乡下来的“旧毡帽”同学。</p><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旧毡帽”同学居多,吃不到葡萄,但我们不说葡萄酸。那年的班级春晚,一群文艺青年将《走过咖啡屋》改编成《走过烧饼屋》,因为烧饼更接地气。那时候,整个县城没有一家咖啡店,估计全班同学没人喝过咖啡,甚至没有见过。歌曲改编后由一名艺术生领唱,一群同学助演。现在回忆,感觉艺术含量依然爆棚,甚至超越今天某些央视的春晚节目。</p><p class="ql-block">年初回上海,和儿子在全球最大的星巴克咖啡屋共进午餐。突然有感而发,想起一句话:“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我却永远无法走进那间青春咖啡屋了。青春早已呼啸而过,悲伤也已逆流成河!暮然回首,只有那间飘香的烧饼屋,还有这首萦绕耳边,挥之不去的《走过烧饼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