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新成长,蓄力新篇章

吴昊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2日,襄城区五六年级老师欢聚一堂。进行2025 年襄城区小学语文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培训。</p> <p class="ql-block">第一场讲座是襄阳市海容小学王娟娟老师带来的:“提升语文教师核心能力,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本场讲座深刻阐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语文教师必须坚守语文学科的“本真”,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与运用,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p><p class="ql-block">主要收获与启示:</p><p class="ql-block">1. 何为“本真”: “本真”教学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要求课堂回归“语文味”。它强调“以读代讲”、“以写促悟”,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音韵之美,在静心默读中体味文字之妙,在扎实练笔中学会表达之技。</p><p class="ql-block">2. 教师能力是关键:*回归本真,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能独立、深刻、多角度地挖掘教材内涵,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引路人”。精准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规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杂家”,将历史文化、社会百科自然融入教学,让课堂更有深度和广度。行动方向:日常备课中,要少想一点“怎么教得热闹”,多思一点“学生如何学得扎实”。沉下心来研读课文,设计以语言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场讲座是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刘燕带来的:“新课标视域下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核心要旨:本场讲座聚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解答了“为何跨”、“跨什么”、“怎么跨”的核心问题。强调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拼盘,而是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真实问题,实现综合育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主要收获与启示:</p><p class="ql-block">1. “语文为体,他学为用”:所有跨学科活动必须牢牢锚定“语文素养”这个核心目标。例如,在“探索传统节日”主题中,核心是让学生用语文(查资料、做采访、写报告、诵诗词、讲故事)去完成探究,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其信息整合、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2.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跨学科学习的最佳路径是项目化学习(PBL)。可以设计如“为校园植物制作文创说明牌”(融合科学、美术、语文)、“策划并播报一则校园新闻”(融合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语文)等任务,让学习在真实有用的情境中发生。</p><p class="ql-block">3.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和评价者。</p><p class="ql-block">行动方向:可与不同学科老师组建教研共同体,从小处着手,每学期尝试设计1-2个小而精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p> <p class="ql-block">第三场讲座是襄阳市荆州街小学刘晓兰老师带来的:“从命题革新看小学语文教学与评价的双向赋能”核心要旨:本场讲座从“指挥棒”——评价方式的变革入手,揭示了当前语文命题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的大趋势,并深刻论述了教学与评价“双向赋能、共生共长”*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主要收获与启示:</p><p class="ql-block">1. 命题革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默写、孤立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例下降。</p><p class="ql-block">强调语境运用:字词句的考查被置于具体的阅读篇章或生活情境中。</p><p class="ql-block">侧重思维品质:增加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归纳推理、批判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链接真实生活:题目素材更多来源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传统文化等。</p><p class="ql-block">2. “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方式的变革倒逼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必须与评价考查的素养目标相匹配。反之,科学的评价又能为教学提供精准的反馈,帮助我们改进策略,从而实现“双向赋能”。</p><p class="ql-block">3. 课堂评价即时化:不仅要关注期末考试,更要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通过提问、观察、小组展示、随堂练笔等方式,及时诊断学情,调整教学步调。</p><p class="ql-block">‍行动方向:仔细研读近年来的期末试题,分析其考查重点和能力导向。在日常作业和单元测验中,有意识地模仿和创新,设计一些体现“素养立意”的题目,让教学更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综合三场讲座,其精神内核是高度统一的: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位新时代优秀语文教师的画像——我们既要是扎根语言、坚守本心的“深耕者”,也要是打破壁垒、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更要成为科学评价、以评促教的“反思者”。</p><p class="ql-block">‍此次培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让我们将所学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追寻那份既扎实本真又充满活力的教育理想,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