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277·门,一天一扇;窗,一天八樘,“青年鲁班”杜尚忠,一百多斤的大梁能够举上房

伏虎

<p class="ql-block">  <b>口述人:</b>杜尚忠,1946年2月生,黑龙江省巴彦人,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  <b>人物简介:</b>1964年4月,从黑龙江省巴彦县招工来到大庆,会战期间,先是在教导队培训6个月,后被分配到刚成立的采油第二指挥部48队当采油工。</p><p class="ql-block"> <b>采访时间:</b>2025年7月23日下午4时</p><p class="ql-block"> <b>采访地点:</b>创业七社区</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电影叫《青年鲁班》。讲述的是青年建筑工人李三辈,认真钻研木工技术,成功地创造出代替传统的“放大样”的方法,并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赞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大庆也有一个像李三辈式的人物,电影放映的同年4月,已经在一家集体所有制木工社出了徒的杜尚忠,听到了大庆油田在巴彦县招工的消息。他心活了,不甘心死守在这个一眼就能看到未来木工活上过日子。世界这么大,18岁的他,准备出去闯一闯。换个环境、换个活法,让自己的未来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p> 一天五餐保施工 <p class="ql-block">  本想着来到油田,就能当上石油工人。没想到刚放下不久的锯、刨、锉、凿,又捡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杜老说:“比我来得早的职工们到达新区时,没有房子住。只在解放南村找到了一栋已经废弃多年,没顶、没窗、没门的房框子。没顶,就用搭帐篷的帆布扣上;门窗,就地取材,用芦苇捆扎成帘子挡风雨;里面就是个光板地,没有时间搭通铺,就地铺几层干草,往上一躺就算有了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开始,一场建设干打垒的会战打响了。我们当年盖的,是最原始的夯土式干打垒。队里参加过早期石油大会战的转业军人们,对盖这种干打垒很有经验。</p><p class="ql-block"> “大伙每天早上5点起床干活,老工人负责夹板槽、夯土,小伙子负责取土上扬。墙体一层土、一层草地填充、夯实。土质硬,不好挖,新发的铁锹又不合手,大伙干得挺费劲。早上7点吃早饭,休息一个小时,又开始干。</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不落后,每天9点钟,加餐一顿,窝窝头或玉米饼,就这么一气干到中午11点半,食堂准备了粗粮细做的苞米饼、高粱米干饭,配有白菜、萝卜汤。虽然都是粗粮,但是管饱。</p><p class="ql-block"> “下午从1点干到4点,也有一顿加餐,干到晚上7点收工吃饭,一天下来吃五顿饭。</p><p class="ql-block"> “肚子饱,干劲足,很快一栋栋干打垒的墙体就建了起来……”</p> 大梁双手举上房 <p class="ql-block">  干打垒框架筑起来了,房梁、门、窗得由木工来做。木工到哪去找呢?正当领导愁眉不展时,一个人档案中的记录,让他们眼前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负功夫”,找了半天,没想到木工就近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杜老说:“盖房子人多,木工稀少。这么多栋干打垒如雨后春笋般建起,门、窗、房梁的需求量,一下子压在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耽误建设速度,我也是拼了。起早贪黑,除了吃饭睡觉,把精力都用在了木工活上。以往,一个木工一天最多能做一樘窗户,我一天做八樘;门,一般需要两三天一扇,我是一天一扇。从一樘一樘地做,到批量做出配件,集中组装,再到琢磨怎么做,能更省料,越干越熟练,越干越有技巧,越干情绪越高涨。施工队的同事们,都被我制作的速度惊到了,冲我伸出大拇指:‘你一个人都赶上一台小机器了。’</p> <p class="ql-block">  “盖干打垒,最麻烦的是上房梁,当年缺少吊装设备,都是四个工人用绳子把梁拉上房顶,既不安全,还浪费时间。</p><p class="ql-block"> “干打垒高不超过两米,我个头一米八,两臂有力,一百多斤重的房梁,我一个人就能举过头顶。</p><p class="ql-block"> “能干自然能吃,二两的馒头,我一顿能吃五个。那时候年轻,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再加上大家在一起相互比着干,你快我比你更快,就是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一项项艰巨的工作,被一一攻破。</p><p class="ql-block"> “你一定会问我,吃着粗粮,住着土房,干着累活,那时候感不感觉苦?现在回想一下,那得分咋比,比起现在,那时挺苦的。可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没啥特殊化,每个人都拼命干,真就没觉得咋苦。”</p> 技术革新显身手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教导队的生活,杜老昔日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多被分到采油队,因为他有木工的特长,被留在了房建队。</p><p class="ql-block"> 杜老说:“房建队不大,五六十人。1965年,油田正在搞‘四小工程’,即小型井口房、小型采油树、小型水套炉、小型计量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搞小型化?因为油田开发初期,采油工程建设大多采用苏联的设计方案,目标大不说,操作起来也比较吃力。</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从后来解密的资料透露,当年,大庆的一些技术人员曾把井口房模型搬起了核试验场,核爆后,地面上的所有建筑都化为了乌有。为了防止这种对油田可能造成的核威胁,针对实验结果,油田对原有的采油工程建设进行了小型改造,甚至下降了井口房高度,采油树也改为半地上、半地下模式。</p> <p class="ql-block">  “这项工程结束后,我被分到了采油二部48队,成为一名倒班采油工。当时,这个班的采油工,管理着四区三排的三口排液井。正当我感觉自己的采油工生涯趋于平稳时,我的木工技术再次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 “在采油工的岗位上只干了一年,我被调到了采油二部机修厂。一报到才知道,厂里正在搞注水泵改造的技术革新。</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注水泵都是从苏联进口或是仿制苏联的产品,有些不实用,抽调我来机修厂,是因为我学过木匠,让我配合技术人员攻关,用木头做出相应的翻砂模具,最终生产出所需的铸件,组装成新型、实用于油田生产的注水泵。</p> <p class="ql-block">  “为了充分了解注水泵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我被送往相关单位学习培训。回来后,与技术人员进行了五年的攻关,成功生产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注水泵,并在全油田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我为自己能发挥长处,为油田生产出把力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这样的富有戏剧性,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心想换个环境、换个活法的杜老,还是没有“摆脱”木工的圈子,从盖干打垒、做门窗、架房梁到加入科研团队、潜心研制注水泵模具,再到造出成品,运用于油田生产之中,杜老把他的木工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成了他一辈子的荣光。</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交到手里的事必须干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杜斌(杜老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  父亲那辈人,有句座右铭: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当采油工,他们虚心请教,把师傅的本领很快学到手。当木工,做模具,他更是倾尽所能,把自己的一身本事都用在了工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交到手里的事,必须认真做好,甚至做到精益求精,不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他调入刚成立的甲醇厂时,车间里都是刚毕业的技校生,实践经验不足,发生点小毛病,年轻人就发慌。他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值班的年轻人,告诉他们不管节假日还是半夜三更,什么时候有问题,什么时候给他打电话。电话说不清楚,打车直接去现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时也跟他讲,岁数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却说,领导把传帮带的工作交给了我,就必须把这件事做得让领导放心才行。年轻人没有经验不怕,经历得多了,跟着学照着做,自然就会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油一代人的修为,工作第一、不计得失、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这种精神是我们最应继承和传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