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粮仓棚户区 今朝美丽仓门口

桃园结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昔日粮仓棚户区 今朝美丽仓门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文/陶生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仓门口垸是湖北省武穴市龙坪镇朝阳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该垸紧邻龙坪镇上街,全垸共136户689人,版图面积500余亩,村民以农、副业为主。笔者对仓门口垸既熟悉又陌生。记得小时候,笔者出生地陶家埠垸与仓门口垸同属一个行政村,隔垸相望。印象中的仓门口垸,有一条古旧的合面老街,残缺的石板路,两边是低矮的民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笔者受龙坪镇政府之邀,去拍摄美丽乡村示范点时,已时隔十多年了。再次来到仓门口垸,已找不到当初进垸的道路,认不出当初熟悉的垸容垸貌,这样的变化让笔者惊讶不已。边拍边访谈,得知变化如此之大,原因在于选了一个好的当家人——支部书记、组长孙贵清。如今的仓门口,是一个有故事的仓门口,一个有文化的仓门口,一个美丽的仓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说故事仓门口。这要从仓门口垸垸名的由来说起。明永乐二年(1404年─1406年),明朝廷准备在蕲春、黄梅、广济(今武穴)设置一处漕粮储运集散地。经仔细勘察比较,最终选定在武穴市龙坪镇上街附近。之所长选址龙坪古镇,一是龙坪古镇一直是鄂东南地区重镇。早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6),龙坪已是“市廛繁浩,舟车辐辏,富商大贾数以万计”的大型集镇了。清中期发展最盛时期,镇区西起仓门口(龙坪朝阳),东止章兴垸(黄梅),街道绵延2.5公里,乡脚宽,辐射广,购买力强。二是龙坪古镇濒临长江,江宽水深,帆船林立,船只往来频繁,水陆交通方便。这里早已成为周边地区稻米、棉花、木材、油料、布匹、以及鲜活农、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三是龙坪地区不但是鱼米之乡,更重要的是水运产业发达,有长江深水码头、众多的船舶、车辆、搬运工人以及娴熟的上下跳板技能,都是其它地方无法媲美的。粮仓建成后,各地从事搬运的民工相继聚集于此谋生,官府为更好的管理民工,确保粮仓储运、收晒、安全、生活,又在此设立了漕运管理接待站,以方便送粮人员及搬运民工临时休息,于是在坡地上自南向北搭建东西合面的草棚房栖息。随着粮食储运集散数量越来越大,需要的民工越来越多,相配套的栖息安身之处也越来越大,草棚逐渐搭建到了粮仓门口,很多民工自此定居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此地顺称“仓门口”。1854年12月3日,太平军在武穴田家镇与清军会战失利,一把火烧毁粮仓,以断清军粮草。自此粮仓无以复建,空留地名,成为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文化仓门口。仓门口因古时的漕粮仓储集散地而名噪一时,吸引了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部分穷人和艺人来此谋生。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姓氏五花八门,据传高峰时姓氏达到100多个,现在仓门口垸仍有39个姓氏,这在以姓氏群居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说话南腔北调,生活习性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但为了谋生,相互间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生活生存的互帮互助,文化的触碰交融,倒也形成了新的文化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踩高跷。踩高跷的踩踏脚高度一般在1米以下,而仓门口踩高跷的踩踏脚高度在2米以上。此高度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技术含量要求极严。因此被武穴历届灯会作为特邀表演节目,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并多次获得省地民俗表演赛大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骑竹马。骑竹马为2人抬一竹篙,1人独坐竹篙之上进行滑稽表演,深刻讽刺和丑化封建社会官老爷坐轿出行的景象。骑竹马不是静止的,而是竹篙要上下弹动,骑竹马之人随着上下弹动之势,表演各种滑稽搞笑动作和表情,一搏众人哈哈大笑,增加欢乐气氛。此节目看似简单,实则表演难度极大,考验骑竹马之人的平衡能力,以及抬竹篙之人的配合协调能力,该节目也是仓门口民俗表演节目中的保留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龙虎斗。古时龙坪地区对元宵节闹花灯极为重视,也极为热闹,各垸各姓都将各自的拿手节目倾情奉献,表演的节目有舞龙、舞狮、划龙船、挑花蓝、踩高跷,以及打莲厢、玩武场、唱戏、猜谜语、闹花灯等民俗表演,而最受欢迎的还是仓门口的民俗表演节目,其中就有龙虎斗,即一龙一虎争相嘻戏缠斗的表演方式。龙与虎先用篾丝及细铁丝成型并固定下来,外层依其形状蒙上黄布,再在黄布上画出各自的特征和神态,一般玩龙时需3人配合,玩虎时需2人配合,一共5人才能玩好龙虎斗。龙虎斗这种民俗表演节目起源不详,只知道是仓门口的先人们传承下来的,而仓门口的先人们又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无从考证。该节目在鄂东南地区绝无仅有,有极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是陆地行舟。故名思义,即在陆地上表演的划船节目,与水上行舟大为不同。此节目为模仿封建皇帝及后宫娘娘、嫔妃出游的场景,在陆地上制作舟船模型,皇帝和后宫娘娘、嫔妃们坐在上面,宫女们则环绕在船舶四周推船而行的表演方式,这个节目是仓门口先人们自创的表演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仓门口垸,现如今能玩这些民俗表演的大多是老年人,风险极高,年龄条件要求极严,若不趁这些老艺人还健在,抓紧时间培训年轻人,抢救挖掘和传承这些民俗文化,失传将是迟早的事。在此,笔者呼吁武穴市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挖掘、整理、传承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不然将愧对先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说美丽仓门口。仓门口垸虽然处在龙坪城乡结合部,既有乡村的烟火气息,又有市井街巷的雅风韵味。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历史文脉,仿佛是浓缩的清明上河图一隅。仓门口的美,美在垸场道路上,美在房屋墙面上,美在绿化和小品上,更美在环境卫生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垸场道路美。仓门口位置非常优越,南临龙坪古街会元大道,西镶龙楚大道,北接347国道,东邻菜园垸,出门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难怪会被明清两朝选为漕粮储运集散地,可见古人慧眼识珠。仓门口垸场呈“非”字型,一主道多巷道,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大街小巷都以硬化、刷黑,并打上了红黄蓝三色标线,沿路沿巷都装上了太阳能路灯,非常美观,当人们行走在大街小巷上,有一种“路从村庄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房屋墙面美。老式居民楼或民房的立面墙,大多年代久远,风化严重,脏乱差明显,严重影响瞻观。为了打造秀美乡村,再现仓门口的昔日繁华,孙贵清书记脑洞大开,将昔日粮仓储运集散盛景、仓门口的民俗文化以及姓氏文化,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冷冷冰冰的墙面有了色彩斑斓的温度和亮度,给平平淡淡的村庄增添了许多雅致和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绿化小品美。仓门口的垸场绿化做得好,见空植绿,从广场的大面积绿化,到房前屋后、池塘岸边小面积绿化,再到拐角绿化,既有乔木、灌木,还有绿茵茵草坪,更有招蜂引蝶的花朵,人行其中,仿佛踏入了口袋公园。而仓门口的垸头小品更是一绝,基本上是铁浇铜铸的昔日民工运粮场景,这些小品做工精细,维妙维俏,栩栩如生,给人以穿越感,吸引了大批老人、小孩、特别是学生前来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是环境卫生美。小处见真功,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多点烟火气息,软件硬件同时抓好管好,这才叫完美,而不是高大上的一味投入。仓门口垸践行的正是这一准则。特别是环境卫生抓得好,房前屋后,路边塘面,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去了一次想去二次、三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部仓门口变迁史,就是一部时代发展史。仓门口人将继续努力,再创辉煌。采风结来时,笔者对陪同的孙贵清书记给了一个大大的赞,而他却谦逊地说:“时代在发展,仓门口也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的改变,如今取得的成绩,首先要感谢龙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市老促会的鼎力扶持,仓门口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