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展

暮耕老牛

  2025年上海书展已于8月19日结束,从13日开幕到19日闭幕,历时一周。去年书展因身体原因我能未去一逛,已属遗憾,今年是非去不可了。去也并非一定会购书,硕大的书橱内已经书上叠书,所以主要还是去闻闻书香味,感受一下书展的氛围。<div>  </div>   不料这一周却事情多多,活动排得满满的,前有去街道办事、二妹第三代的百日宴、莫逆之交的餐厅开业,后有老知青的下乡纪念日聚会,政府的开放日活动。还好,18日竟然留了一个空,于是在午后便顶着烈日前去一逛。   没有预约,我直接在现场用手机扫描取得入场的二维码。书展现场所在地是再熟悉不过的,学生时代常来,那时叫“中苏友好大厦”,曾在那里看过许多展览。后来改称“上海展览馆”,就没有进去过了。再后来又改为“上海展览中心”,倒是去得多了,主要是如今天一样是去逛书展的,记得最早一次好像是梁晓声先生来沪出席书展活动,我们去接待他。<div>  此刻,虽然骄阳似火,但广场上依旧人山人海,热闹得很,看来书展的热度比气候意义上高温的热度更高,非常受欢迎。听口音可知,许多来客都是从外地赶来,可见它的影响力之大。</div>   我从西厅入,壮观的大厅映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展现着书展的受欢迎度。   西厅是各高校出版社的展区,各个摊位前都是人头攒动,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看书的,游荡的,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书籍。   与往年一样,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展区仍旧相对而设,表明了这两个沪上一流大学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在复旦大学的文创摊位前,我看到了这款方圆结合的校徽,很别致的。想想外孙女今年上高中了,给她一个激励吧,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回来后,竟受到女儿和外孙女的喜爱。   壮丽的建筑,各色的书籍,拥堵的人群,构成了书展的主要场景,从许多人手中所拎的手袋看,不少人已经大有收获了。   和往年一样,主厅留给了各地的出版社,因此也是人流最集中之地,无论楼上楼下,都是攒动的人头。阶梯上坐满了 休憩的游客,有许多趁此机会翻动着刚刚买来的新书。   主厅里正在进行的是《城市更新 上海样本》的新书发布会,坐了很多的听众。这是本专业性很强的书,我翻下价格,打半折也要71元,不是我等能买入的,更何况非为我之需求,所以站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和往年一样,这样的发布会每天都会有的,只是规模的大小而已。东厅那边正在举行《陈蝶衣文集(第二辑)》发布会,陈燮阳、陈子善、沈嘉禄、王金声、王勇等都前来捧场。陈蝶衣是常州武进人,可以算是半个老乡了(我在常州工作了将近三十年),他是我国著名的出版人、作家和填词家,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投身出版业,可业绩辉煌,享誉中外。其子陈燮阳是驰名中外的指挥家,今天他也亲临现场为父亲的集子出版站台。我到时,正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先生在发言,很是激动的,看来应该是位“蝶迷”。座下有不少的听众,也是“蝶迷”吧。   国画大师戴敦邦的专区,展示了他许多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形象入微,很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读物也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纸质书籍外更为广泛、受众更多的平台,因而书展也给它留了一席之地,同样吸引着读者。   对于近年来的书展也有不少的意见,主要是认为文创用品摊位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朵云轩的展区基本都是文创用品,但这正是它的特色。其他摊位也有此现象,这只能是市场的逼近所造成,出版社要生存呀!   旧书摊位前人非常多,都是想在其中淘到自己所需又廉价的但又不再上市的书籍。摊位上还有旧书收购的电话,方便人们将不再需要的书籍让给更多的人赏阅。   书展内有许多有关书的口号,这些是我很赞成的;“和我们一起爱我所爱”,书能让人提高素养,培养爱心;“书是故乡”,沉浸书中,你能找到故乡的气息;“书香是一种氛围”,我今天就是来享受这种氛围的。   走出展区,展览中心的塔尖上的红星直插云霄,楼下,许多玩偶倒映于水池中,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传承地发展并起,正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div>  虽然今天书展一逛,我除了买了复旦大学的校徽文创,只买本《新民晚报 夜光杯》2024年全集,却感到收获还是满满的,又一次感受到了书香另有一番的氛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