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拍摄:闲人 文字编辑: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为手机:Hi畅享 70 Plus</span></p> <p class="ql-block">8月18日,星期一,天阴云低,仿佛给今日的旅程铺上了一层灰暗底色。九色甘南环线游第二十八站:天水——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紧凑,游览三处胜景: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与天水古城。清晨五点便起身洗漱,六点二十分用过早餐,七点整从滨河大酒店启程。酒店距麦积山石窟仅27公里,车行约半小时。为何如此早起?导游说:八月正值旅游高峰,若不赶早,景区将人山人海。于是我们迎着晨光出发,只为争得一份从容。</p> <p class="ql-block">上午八点顺利抵达麦积山景区。购票后乘摆渡车至第一道入口,再换电瓶车深入山脚,二次刷票进入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正当排队等候之际,天空骤然飘起细雨,继而转为淅沥中雨。然而游人并未退却,反而络绎不绝,冒雨前行。那一刻方知,不来天水,怎知麦积山如此炽热。雨势未停,队伍愈长,仿佛这场雨是朝圣路上必经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此次甘南环线之旅,自兰州启程,途经刘家峡水库、甘加秘境、玛曲阿万仓湿地、莲宝叶则大峡谷、黄河九曲第一湾、郎木寺、扎尕那、腊子口、官鹅沟、李家龙宫,至天水已是第十日。一路风尘仆仆,高原反应与身体疲惫如影随形。沿途仅阿万仓湿地与赴阿坝途中偶有降雨,其余皆晴空万里,山河明朗。而今日抵达天水麦积山石窟,骤然雨下,竟似天意安排。这雨不单润湿了山林,更似洗净了十日风尘与身心倦意。或许,这是天地对旅人的温柔馈赠,让我们在“天上来水”之地,清清爽爽、平平安安地走向旅程的尾声。</p> <p class="ql-block">关于“天水”之名的由来,我曾查阅资料,流传最广的便是“天河注水”的传说。相传东汉武帝元鼎三年,此地遭遇百年大旱,百姓祈天求雨。一夜之间,雷电交作,地裂山崩,天河之水倾泻而下,涌入巨缝,汇成湖泊,后称“天水湖”。汉武帝闻此奇事,遂设郡于此,命名为“天水郡”。自此,天水之名沿用两千余年,如一条绵延的文脉,流淌在陇右大地。</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曾携爱人初访麦积山石窟,如今故地重游,心境平和安稳。在中国四大石窟中,我造访过“大同云冈、敦煌莫高、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这些石窟艺术,皆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及瑰宝。其中云冈与龙门我们曾两度造访,而今日又一次麦积山石窟,感受景区变化甚小。麦积山位于天水东南45公里处,秦岭西段北麓,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而得名。原名“麦垛山”,因当地以小麦为主食,丰收时节,家家期盼麦堆如山,故以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景区广袤,森林茂盛,空气清新。石窟始凿于后秦(384—417年),兴盛于北魏。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逝后,曾于此处开龛安葬;北周保定至天和年间(561—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极尽孝思;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更敕令建塔,安放神尼舍利。此后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不断开凿修缮,终成今日规模,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一场强烈地震致使石窟崖面中部崩塌,窟群自此分为东、西两崖。现存窟龛共194个,东崖54窟,西崖140窟,藏有泥塑、石胎泥塑及石雕造像七千八百余尊。其中东崖大佛高达15.8米,巍然肃立,气势恢宏;壁画面积逾千平方米,色彩虽经岁月侵蚀,仍可见昔日辉煌。多数洞窟内外仿照木构建筑形制雕凿,飞檐斗拱,栩栩如生,堪称“悬崖上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天水盛产小麦,民以面食为主。在麦积山石窟景区内,随处可见小吃摊位,浆水面、辣子面、牛肉面、刀削面、手撕面、呱呱、嘫嘫、捞捞……五花八门,叫法奇特。当摊主开口吆喝时,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就像在说单口相声,既亲切又风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