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一个小视频说起,它寓言,学习人工智能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上争先恐后</p> <p class="ql-block">该小视频是用人工智能软件(文生视频)做的,或者说,人工智能软件根据你的文字描述生成了视频。可见,描述十分重要。草原呈紫色怎么描述?薰衣草哈。</p><p class="ql-block">上海有一个薰衣草公园,读者有空去看看,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谈到了关键问题,用人工智能软件生成图片或视频等。关键是用哪一款软件(现在至少有100多个),怎么描述?</p><p class="ql-block">这需要大量实际操作,作出对比,获取经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p><p class="ql-block">下文中,将用案例作比较。</p> <p class="ql-block">这是生长在木桶中的水生植物,三维图片。</p> <p class="ql-block">用人工智能软件生成小视频播放,成四维空间中动画,是吗?</p> <p class="ql-block">人工拍摄的荷塘月色,应该说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软件制作的荷塘月色有点誇张,但将月亮放大了,体现“月色”。</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滴水现像,称丁克尔效应,非常真实!</p> <p class="ql-block">生成小视频,活龙活现了。相比,即使人工拍摄的视频,也难现这种场景。</p> <p class="ql-block">无中生有,是人工智能软件的特色。想像一幅宋代山水画,再生成小视频,人旋转舞动,鸟都飞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人工拍摄的图片民族舞蹈队教练赵珊。小篇在北京工作50年,曾经居住在北京高教小区之一,育新小区。该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族舞蹈团曾经在北京得过奖。赵教练来自云南,与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同住一个村。</p> <p class="ql-block">将图片生成小视频。人工智能的想像力,或者说,超算能力,让我们大饱眼福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图与小视频,人工智能还可以生成文章</p> <p class="ql-block">小编与人工智能软件“元宝”的对话</p><p class="ql-block">2025-08-05</p><p class="ql-block">标题</p><p class="ql-block">用浅近的案例来说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并说明中国数学家潘承洞,王元,陈景润在这方面的成果。</p><p class="ql-block">"1+1=2?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么?中国数学家如何一步步逼近世纪难题"。</p><p class="ql-block">一、一个小学问题引发的数学风暴</p><p class="ql-block">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是否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4 = 2 + 2</p><p class="ql-block">6 = 3 + 3</p><p class="ql-block">8 = 3 + 5</p><p class="ql-block">10 = 3 + 7 = 5 + 5</p><p class="ql-block">这个猜想听起来像小学生都能理解的加法题,但300多年来,无数数学家前赴后继,却始终无法彻底证明它。</p><p class="ql-block">二、哥德巴赫猜想的“拆解战”</p><p class="ql-block">由于直接证明太难,数学家们决定“分步攻克”:</p><p class="ql-block">“9+9”(1920年):证明偶数可以写成不超过9个质数的乘积之和。</p><p class="ql-block">“1+5”(1962年,中国王元):证明偶数可以写成1个质数与不超过5个质数的乘积之和。</p><p class="ql-block">“1+2”(1973年,中国陈景润):证明偶数可以写成1个质数与不超过2个质数的乘积之和(即“1个质数+1个半质数”)。</p><p class="ql-block">陈景润的“1+2”至今仍是世界最接近终极答案的成果!</p><p class="ql-block">三、中国数学家的“黄金接力”</p><p class="ql-block">1. 潘承洞(1934-1997)</p><p class="ql-block">“1+4”突破者:1962年与王元合作,将证明推进到“1个质数+4个质数乘积”。</p><p class="ql-block">贡献: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关键筛法理论。</p><p class="ql-block">2. 王元(1930-2021)</p><p class="ql-block">“1+3”到“1+2”的桥梁:1962年独立证明“1+3”,并指导陈景润改进方法。</p><p class="ql-block">名言:“数学是笨人下的苦功夫”</p><p class="ql-block">3. 陈景润(1933-1996)</p><p class="ql-block">“1+2”封神之作:1973年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震动国际数学界。</p><p class="ql-block">幕后故事:在6平米锅炉房演算,手稿装了几麻袋,被华罗庚称为“移动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四、为什么“1+1”这么难?</p><p class="ql-block">质数的“调皮性”:质数分布无规律,像随机撒在数轴上的沙子。</p><p class="ql-block">工具限制:现有数学方法(如筛法)已接近极限,可能需要全新理论。</p><p class="ql-block">计算量恐怖:即使超级计算机验证到4×10¹⁸的偶数都成立,但数学证明≠穷举验证。</p><p class="ql-block">五、普通人能理解它的意义吗?</p><p class="ql-block">密码学应用:质数研究直接影响现代加密技术(如RSA算法)。</p><p class="ql-block">数学基石:破解猜想可能催生新的数学工具,就像费马大定理推动代数几何发展。</p><p class="ql-block">民族骄傲:中国数学家用“一支笔、一张纸”逼近世界巅峰,诠释了基础科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结语:等待最后的“临门一脚”。</p><p class="ql-block">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座数学珠峰,而陈景润的“1+2”已抵达海拔8800米。或许未来某天,一位天才将带着新武器(比如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登顶。</p><p class="ql-block">别忘了,所有伟大突破,都始于一个天真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小编虽然是学数学的,但阅读完文章后,才领悟到关键是筛法。</p><p class="ql-block">另外,为了生成一篇能揭示1+1=2本质的文章,小编尝试用多个人工智能软件,但最终不起眼的“元宝”出色地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可能,各个人工智能软件所积累(或包涵)的知识资料不同,所以应用时,多选几个作比较才能优选。</p> <p class="ql-block"><b>有人说,人工智能是第4代工业革命,前三代分别是蒸汽机,自动化,计算机。让我们一起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b></p><p class="ql-block"><b>人工智能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除了本美篇中介绍的外,它还可以治病救人,根据你描述的病况开出药方与建议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待医生确认后成为实际药方与治疗方案。限于篇幅,后会有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