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雷锋精神穿越时代的传承中,总有一些身影不居前台、甘处幕后,却以深沉的坚守为这束精神之光添柴续火。乔安山的妻子张淑芹,便是这样一片绿叶——她以半个多世纪的陪伴与守护,不仅成为丈夫践行雷锋精神的坚强后盾,更以对精神纯粹性的捍卫、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让雷锋精神在烟火人间扎根生长。</p> <p class="ql-block"> 乔安山和张淑芹夫妇。</p> <p class="ql-block"> 这片绿叶的可贵,在于她对雷锋精神纯粹性的极致守护。当商业浪潮试图将“雷锋战友”的身份变现,当有人拿着不菲报酬邀请乔安山代言产品时,张淑芹一句“雷锋精神不能用来做广告”,道破了精神传承的核心要义。在她看来,雷锋精神的价值不在于商业标签的加持,而在于其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核,那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赤诚,是不图回报、甘于奉献的底色。这种坚守,让雷锋精神始终与铜臭保持距离,始终保有穿透世俗的纯粹力量。从支持乔安山上交万元特殊党费,到与丈夫累计捐款超10万元资助公益,她用行动诠释:学雷锋不是口号,而是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活选择,容不得半点功利算计。 </p><p class="ql-block"> 这片绿叶的重量,在于她为践行者撑起了公平正义的天空。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当乔安山因救人反遭诬陷、甚至被逼到“去雷锋墓前哭一场,连死的心都有”时,是张淑芹挺身而出,以羸弱之躯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咱们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到今天的。我不是为我的丈夫争理,我想为这社会讨一个公道,为雷锋精神做一个证明。”这番话,道出的不仅是一个妻子的愤怒与无奈,更是对“好人有好报”这一社会共识的捍卫。在现实中,当践行雷锋精神者遭遇误解、付出代价,往往会让更多人对“学雷锋”望而却步。张淑芹的挺身而出,恰是在为雷锋精神扫清现实障碍。她要让世人知道,学雷锋不仅不可耻,更应被尊重;践行善举者不仅不应受委屈,更应被善待。这种对公平正义的较真,让雷锋精神有了扎根社会的土壤,让“做好事”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冒险。</p> <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乔安山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称号。</p> <p class="ql-block"> 这片绿叶的生命力,在于她让雷锋精神融入家风、生生不息。“在咱们家,你们学雷锋就是最大的孝顺。”张淑芹的这句话,道破了精神传承的密码。她不搞空洞说教,而是用日复一日的行动示范:逢年过节给雷锋留一副碗筷,是将英雄请进生活的敬畏。每年带全家祭扫雷锋墓,是让精神在代际间流转的仪式。支持孙女乔婷娇放弃北京工作、回到雷锋学院宣讲,是让青春与精神同频的远见。在她的滋养下,这个家庭成了“家庭版雷锋班”:儿子们热心助人,儿媳获评“学雷锋标兵”,孙女成了“第三代雷锋传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让雷锋精神跳出了英雄叙事的孤高,变成了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方式,证明了精神的延续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接力赛。</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雷锋精神是时代的灯塔,而张淑芹这样的守护者,就是灯塔下的基石。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告诉我们:守护雷锋精神,不必做聚光灯下的英雄,亦可做默默奉献的绿叶,拒绝一份功利的邀约,是守护。为受委屈的好人说句公道话,是守护。把精神的种子播进下一代心里,也是守护。</p><p class="ql-block"> 如今,雷锋精神依然是照亮社会的温暖之光。这束光的明亮,既源于雷锋那样的“红花”绽放,更源于无数像张淑芹这样的“绿叶”守护。正是这片片绿叶的坚守,让雷锋精神穿越半个多世纪风雨,依然能拨动人心弦、指引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