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水库

思索者

摄影/编辑:思索者<br>美篇号:240777412<br>拍摄时间:2025年8月2日<br>拍摄地点:沂水县跋山水库 跋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三大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河水系沂河干流中上游,沂水县城西北 15 公里处。坝址位于跋山脚下、沂河与支流暖阳河汇流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82平方公里,被誉为“沂蒙母亲湖”。 跋山水库枢纽工程包括黏土心墙砂壳主坝(长1780米,高33.65米)、6孔溢洪闸(最大泄洪能力12301立方米/秒)、放水洞及水电站。大坝最大坝高33.65米,坝顶高程185.65米,坝顶宽7.5米,大坝全长1780米,位于跋山和雾露崮之间。 20世纪50年代末,沂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为治理水患、保障下游安全,沂蒙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启动跋山水库建设。工程旨在“腰斩沂河”,改写沂河水患史,同时促进农业灌溉与区域发展。于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5月建成蓄水,其建设凝聚了沂蒙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创业奋斗的历史记忆。 1958 年,沂蒙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决定拦截沂河修筑水库。1959 年 10 月,跋山水库正式动工兴建,调集了沂水全县及沂南等县六万多名民工参与建设。建设过程中条件艰苦,工具原始,主要靠铁锨、镐、独轮车等,民工们人拉肩挑,吃住在工地或附近村子简陋的工棚民房里。1959 年 12 月,水库建设进入最艰苦的决战阶段,老龙潭地段的清基成为最难攻克的 “堡垒”。当时正值 “大寒” 前后,建设者们挽起棉裤腿站在冰凉的涌水中艰难地掏砂清基,甚至在年除夕、年五更、年初一都奋战在 “老龙潭” 里,经过 7 天 7 夜,终于在正月初二的晚上降服了 “恶龙”,使 “老龙潭” 地段露出了基岩。整个清基回填任务于 1960 年 1 月中旬完成。为保证工程进度又让民工有劳有逸,指挥部推行了 “三班六作制” 的施工方法,入春后实行白黑两班的工作制度。为解决工具不足的困难,工地实行白班十人八车、三张铁锨两把钁头;夜班三人两车,两张铁锨一把钁头轮着作业,歇人不歇工具。1960 年 5 月 1 日,跋山水库建成蓄水,历经 162 个昼夜,沂蒙人民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精神,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治水壮举。水库淹没面积27平方公里,迁移47个村庄、5.4万人口,展现了“沂蒙精神”。 跋山水库自然风光优美,碧波万顷,四面群山环抱,山水相映,形成了“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如画景致。2004年,这里被确定为省级水利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