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英国驻沪领事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原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始建于1849年,1870年12月毁于火灾。1872年6月1日正式开工重建,1873年竣工。重建时,由格罗斯曼与鲍依斯设计,余洪记营造厂建造,系二层砖木结构,具有文艺复兴府邸风格并带有外廓式建筑特征,是外滩建筑群中建筑年代最早的建筑。此地段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外白渡桥的桥堍,从此若干年后向东沿着黄浦江畔建造起了一批的"万国建筑大楼",外滩就是以此为起点延伸发展,所以誉为:外滩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少年时期(6-70年代),因家住虹口河南北路天潼路,苏州河黄浦江和外滩是经常来光顾玩耍,那时英国领事馆则是大门紧闭,门口还有站岗的卫兵,是关在深阁之中神秘的花园别墅……如今大门敞开,对处开放,我终于踏进了这深藏不露之处,一探究竟。(开放的是花园和几幢建筑外立面,屋内是不能参观进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号楼整座建筑典雅匀整,底层五孔券廊,二层廊式内阳台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屋顶为西式四坡顶却铺有中式蝴蝶瓦,屋前是典型的英式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一场大型的修缮方案实施之后,“外滩源33项目”浮出水面,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及其领事官邸被标为了1号楼、2号楼,北侧的教会公寓是3号楼,加上4号楼的原新天安教堂、5号楼的原划船俱乐部以及公共绿地,形成了一方综合性别具一格的清幽天地;在它苍翠的茵茵绿意之间,静静诉说着这百年外滩故事的源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花园内树木茂盛,有27棵古树名树,其中有棵百年树龄的银杏,是其中的"树王"长者,到深秋时节过来,肯定金黄灿烂,一片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天安教堂:建于1886年,是外滩出现的第一座教堂。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这座教堂演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会公寓:紧靠新天安堂,建于1899年,是当时神职人员的住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划船俱乐部旧址:就在教会公寓对面。建于1905年,它屋面上的烟囱和袖珍的塔顶采用了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些带着几分古朴与庄重的历史建筑一字排开,在此典雅地矗立了百年,由此形成的漫步道如欧洲小镇一般静谧安详。恍惚间你会感觉到时间的凝固与古老建筑产生的穿越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苏州河水缓缓流过的四川路桥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它不仅见证了百年邮政业的历史沧桑,更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楼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12月奠基,1924年11月竣工。大楼总建造费用约合银元320万元,建筑面积25294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为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代表作。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U型平面,东南转角圆形,为构图中心。两侧均为主立面,有通贯三层的简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转角处顶部为钟塔,冠17世纪流行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式穹顶。钟楼两侧各有一组三人组成的群雕。一组是每人各执交通工具和通讯电缆模型,象征铁路、海运及邮电通信等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另一组居中者为罗马神话中的商神墨丘利,在神话中是上帝的信使,体现邮政通信。其左右两侧是爱神,寓意邮政通信为人们沟通情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楼原为营业大厅,1200平方米的“远东第一厅”内,无论是大面积的花朵及回形花纹马赛克地砖坪,铜质麦穗形装饰的营业柜台栏杆,还是天花板上悬挂的铜质吊灯样式,都已与当年档案馆资料中呈现的“远东第一厅”别无二致,呈现出一种端庄典雅的大气之美。现在还开辟了“邮政博物馆”,供游客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苏州路入口处的旋转楼梯上,铜质的雕花和楼梯上的铜质防滑条,则依然是近百年前的旧物。天花板上的多头吊灯除了换掉几个灯泡外,也仍是1924年安装的那一盏,环绕着吊灯的被称为“奶油蛋糕”的粉红粉绿色石膏板吊顶花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海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乍浦路桥南边的光陆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圆明园路上的真光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外白渡桥北堍的俄罗斯驻沪领事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浦路上的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span></p> 河滨大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滨大楼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400号,占地面积6916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5.4万平方米。大楼由新沙逊财团出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1年破土动工,1935年竣工。是上海最早的苏州河水景住宅,也是同时期上海面积最大的公寓类建筑,时称“远东第一公寓”,1994年,河滨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滨大楼原高8层,中间转角处顶端设八角形塔楼一座。1978年在原有基础上大楼又加建3层,成为现在看到的11层。步入大楼门厅,可以看到黄黑两色的水磨石地坪上拼出“EB”两个字母,即河滨大楼最初的英文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滨大楼造型独特,从空中俯瞰,整幢大楼呈“S”型。原来地形不规则,地块面积很紧,像一把手枪,建造高层建筑的采光和通风都有问题。于是设计者巧妙地把大楼设计成了“S”型,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式,既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同时“S”又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这种设计在当时上海是独一无二的,呈现出现代派建筑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几张照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总商会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若仅是闲散而逛,今天这三处老建筑可能半小时足以从这头走到那头,而带着它前世今生的故事去阅读细品,足足需要消遣半日时光。烈日灼心,高温逼人,不能整日躲在空调房里看手机看电视,我还是喜欢隔三差五的外出去看看博物馆、美术馆,或者老建筑、老马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即是留给自己的回忆念想,也希望给朋友们欣赏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外滩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2025年8月20日 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