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纵览哈尔滨

星明

北方八月里立秋节气一到,天气马上就有了变化。一夜之间就让人感觉到了暑气尽散,烦热消退,云淡风轻,秋高气爽。遛弯、散步休闲的人们心胸豁然开朗,看着清爽的微风,赞天净、好个秋。2025年8月20日午觉过后走出家门,带着老伴、领着孙女,顺着西大直街向东走大约十分钟,来到哈尔滨南岗商圈的红博广场。这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商店众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十分热闹。位于此地的黑龙江省博物馆,为1906年建成的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黄墙穹顶、曲线造型,令人瞩目。不但是国家一级保护建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早在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开通,一批俄罗斯学者来到哈尔滨,建议建立博物馆。经过中国地方当局批准,将南岗交通转盘道的原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主楼)改作研究会的文物陈列所,1937年改称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本馆书写馆名。由于展品的增加和时代的要求,黑龙江省博物馆的新馆在松北区己经建成,重要的文物和文化历史类藏品已移至新馆。旧馆则承担着"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和临时展览。 黑龙江省博物馆南岗旧馆,这座伫立在市中心的欧式建筑,隐匿着冰城百年的故事。参观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可以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65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进入参观。踏入博物馆的瞬间,厚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主楼分为两层,一层是临时展览展厅,二层则是常设展览展厅。上了二楼右侧,有一个关于“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的展厅,通过文物和多元展示手段,围绕哈尔滨开埠及形成过程展开,重点描述中东铁路和沙俄时期对哈尔滨发展的影响。展品中还有东北民国时期的生活风貌重现、物品原件和珍贵动物的标本展。 这个常设展览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线索,紧紧围绕“人、路、城”三条叙事线索展开。分为“移民定居——中国人的生活”、“建路兴业——铁路修建与科学方兴”、“国际都市——多元文化交融荟萃”三个部分,重点突出二十世纪初哈尔滨市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四大特点——多彩、前卫、活力、包容。通过1382件带有本土文化、侨民文化和融合文化印记的珍贵文物,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以及模型沙盘等多种表现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介绍了那一时代背景下,哈尔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 哈尔滨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迅速崛起。1903年铁路通车后,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不断吸引着“关内”移民和各国侨民前来谋生,从而促进了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井烟火单元复原了哈尔滨老字号商业街道,林立的商铺、交错的街巷、熙攘的商贩、浓郁的市井气息、多彩的城市风格,勾勒出一幅近代哈尔滨繁荣的图卷。 20世纪初,中国人和各国侨民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共同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加速了哈尔滨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化的特点是文化共生、个性生存,体现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哈尔滨既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这座城市的文化多样性,无一不在印证着哈尔滨在东北地区、东北亚地区,乃至国际范围内的重要位置。 哈尔滨的工商业随着铁路的通车而日渐发达,短时间内便有了上千家工商企业。哈尔滨工商业的发展起因于沙俄资本输出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移民的输入,对哈尔滨北满经济中心及国际都市地位确立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在此期间,哈尔滨的民族工业由于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渥的产地优势也在夹缝中得到了发展。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大片兴建,足以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盛发展。 哈尔滨中西文化对流、浸透的城市历史,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的一隅风景。在动荡的岁月中,这座城市用海纳百川的气魄,兼收中式的端庄坚韧与西式的典雅浪漫,打造出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哈尔滨离不开这段灰色与绚烂并存的记忆。独特的城市文化大气优雅、豪气万干,滋养了哈尔滨独特的风土人情。这座年轻、富有包容和活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走进这座城、建设这座城、爱上这座城。 博物馆南岗旧馆除了常设展览以外,我们还参观了三个临时展览:一是钱币展览。从商代至建国后的各个时期钱币一应俱全,包括国宝级的珍贵硬币如北宋的“靖康通宝”、元代的“扬州元宝”等;二是南方各民族银饰展。展出了银饰中的头饰,颈、胸、背、腰等部位佩戴的银饰以及银手饰。从纹样涵义、馈赠习俗、制作工艺等方面对银饰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透过朵朵璀璨银花,感受到南方独特的民族风情;三是宋金铜镜展。展出了近百面珍贵宋金铜镜,以镜为媒,穿越时空,生动展现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壮阔史诗。 我们参观博物馆虽然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也是开卷有益、受益良多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文化机构,也是向公众开放、促进教育、欣赏及知识共享的场所。这些散落在城市里的文化密码,从单一展陈场所发展为“城市客厅”,参观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有时比游览网红打卡点更有意义。 博物馆不但是文物的容器,更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认知的心灵。在这种休闲体验与生活美学、社交与家庭互动过程中,使观众从“新奇体验”升维至“文化共鸣”。文物串联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领域,形成个人与历史的直接对话,能够激发灵感、增长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复合视角,有利于自我整体素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