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别样中学,青春留痕</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寿安里小学初中班的记忆</i></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浩瀚长河中,中学时光恰似一颗独特的星辰,虽光芒未必那般夺目耀眼,却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魅力。中学生活是人的学习成长期,对以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的中学生活仅有短短的一年多,却因身处特殊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珍贵记忆,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时代洪流中的入学波折</p><p class="ql-block"> 1966 年,即将小学毕业的我,正满心期待着踏入中学,开启全新的学习篇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突然如狂风骤雨般袭来,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洪流。学校纷纷停课,大中学校停止招生,使我们这群六月毕业的小学生,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只能无奈地赋闲在家,到街头巷尾好奇地观望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p><p class="ql-block"> 这一等,便是漫长的四年。待到学生复课闹革命,中学开始招生时,小学毕业生已累积了四届(66、67、68、69),中学根本无法全部接纳。于是,政府在条件较好的小学设立了“中学班(初中)”,我们这些毕业最早且年龄稍大的一批学生,就分到这样的初中班就读。没有正规中学的校园和科目配置,心中难免有些憋屈。但上中学的渴望,让我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比珍惜,如同在沙漠中遇到清泉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小学校园里的求知渴望</p><p class="ql-block"> 入学第一天,走进那所即将承载我们中学时光的小学校园,班主任刘麾老师早已在校园里热情地迎候我们。因为“初中班”是由小学承办的,所以就由小学的老师来教授中学课程,使用的也是文革时期的临时课本。化学课摇身一变成了“农业基础知识”,物理课则成了“工业基础知识”,可由于小学没有相应教师,这两门课无法开课。语文、数学和英语倒是开课了,可语文课本质量堪忧,知识点也少得可怜,大多是当时报纸上的大批判文章,老师讲课也只能勉强归纳“开头、结尾和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只有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如《沁园春·长沙》等成了语文课上的亮点。那既有诗词格律之美,又有才华横溢的文字以及思想激情的篇章,让我们在枯燥的课本中找到了些许慰藉。那时候,课外书也极为稀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让许多书籍被封、被烧,人们要与旧文化决裂,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有些匮乏。</p><p class="ql-block"> 好在我们就读的寿安里小学是榆次第一完全小学,师资力量雄厚。许多老师都出自名校且多才多艺。如,语文老师刘麾老师会拉二胡、小提琴,冀振德老师擅长拉手风琴;数学老师赵佑俺、张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毛笔字写得非常棒。我们领到新课本和作业本后,像上小学时那样精心包上书皮,还跑到教师办公室请两位老师给写上名字。老师的字写得太好了,同是我的名字,却显示出了不同的书写美,以至于我的作业本保存多年都不忍丢弃。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我们知识,还和我们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积极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演出,使我们有着回归校园的亲切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特别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社会实践课的成长蜕变</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社会实践课格外丰富,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们青春的记忆中徐徐展开。我们曾下乡支农,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住在村里,参加夏季麦收;我们还曾在部队农场,顶着烈日参加稻田插秧,艰苦的劳动如同磨刀石,锻炼着我们的意志。还记得,我们在麦田里抱麦捆时,一位女同学发现一条小蛇,吓得惊叫连连,是刘麾老师轻轻提起那条小蛇又将它放生,冷静地化解了一场小“危机”。还记得,我们在集体灶上吃饭,男同学们狼吞虎咽,每人能吃五个农村的大馒头。还记得,张小棣同学捉到蚂蚱就当菜吃了,他是班里举止最特别的那一个,一举一动都惹人注目,给我们这些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我们白天割了麦子堆在地里,晚上大雨来临,大家就匆匆忙忙去地里往回搬麦子,忙活了一整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最集中的实践活动课,当属校内军训。我们两个多月吃住在一起,仿佛真的参军当兵一样,过了一段别样的军营生活。这段经历对大家的生活能力是个极大的锻炼,比如刚开始夜半紧急集合,有的同学丢盔弃甲状况百出,但慢慢也能做的有模有样了。后来当了兵的同学都说,这段经历为他们的军营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军训时,我们还持枪为小学生演出站过岗,没想到因大雨将临引发混乱,造成了踩踏事件。但大家能齐心协力抢救伤者,往医院送人,尽到了应尽的责任。那一刻,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如同攥紧的拳头,比个体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课余时间,我们还积极参加寿安里文艺宣传队的排练演出,小学生演老大爷、老大娘,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很受欢迎。还有那大型节目《长征》,至今想起来仍激动人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寿安里小学宣传队培养出了许多文艺人才,大名鼎鼎的张继钢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曾撰文回忆那段岁月时光,文章名为《追回少年》。其他参加过文艺演出的同学,也撰写出了一系列的回忆文章:《我魂牵梦绕的寿安里小学宣传队》《改变了我命运的音乐老师》《点燃艺术梦想的人》……字里行间满是对当年时光的怀念。虽然我们中学班的同学主要是在乐队帮忙,但那也是一种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让我们受到了艺术的熏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青春激情下的文学萌芽</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大家孜孜以学,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但初中班的学习内容却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半年的数学课程,有的同学一两月就可以学完;语文课可学习的内容更没多少。但大家讴歌青春岁月的激情却挡不住,黑板报成了大家展示才华的舞台。由于数学不太适宜板报形式,于是许多同学开始写诗文,每次都能把板报写的满满的,大家相互戏称“李诗人”“白诗人”。板报出来时,我们一起围看并热烈评论,如同在欣赏一场艺术的盛宴。刘麾老师曾深情地指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他可以往这方面发展。”那句话如同一颗种子种在我的心田,埋下了我对文学的向往,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师可敬可爱,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如同亲密的朋友。班主任刘麾老师,为我们的军训写下了赞美诗篇:“朝霞映山红/神州万里营/亲人来军训/杀敌练硬功/教诲永铭记/军民鱼水情/今日红卫兵/明天解放军。”(《解放军和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冀振德老师为我们写《班歌》,讲《班魂》,四十年后还谱写一曲《一班同学相会歌》:“一班的同学们,今天来相会。畅谈同窗事,回忆儿时美。情儿深,话儿真,时光多么美。欢歌笑语向着彩云飞”……</p><p class="ql-block"> 刘冠娥老师,则为宣传队编导了许多节目,让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可就在紧张、热烈的学习中,刘麾老师却要调走了,他原是从乡下中学调来的,又要被调到榆次一中任教了。这让我们恋恋不舍,我曾经写了一首诗《座谈会》,诗里讲:“座谈会开始了/大家心里/非常难过/恋恋不舍的滋味涌上心头...刘老师要走了/一年来/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哪一次不是老师在教导?回想军训日月、乡下劳动/我们的老师/总是勤勤恳恳/走在我们的前头……初中班这风风雨雨的一年/记录着我们师生携手向前的信念/寿安里这春华秋实的一年/谱写着我们师生播种收获的篇章/共同走过的日子我们怎能忘记?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那文化课上的阵阵激情/忘不了下乡支农的麦收热潮/忘不了那教育革命的大批判怒涛/忘不了那军训时吹响的声声军号……”(写于 1970 年 8 月)</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上学期间,最活跃的张小棣等几个同学也要参军走了,我们五人拍了离别照。写什么临别赠言呢?自然是当时最时兴的话:红卫兵战士志在四方。有着激情的我又写了一首诗:“要分别了,我们几个红卫兵合影留念:五个红卫兵/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朝着前方/同窗学习的战斗友情/使我们连得更紧/更加亲密非常/‘红卫兵战士志在四方’/题词是我们的心在闪光/看啊,随着我们五人的目光/你会想到遥远的农村、边疆/和那火热的部队、工厂/‘红卫兵战士.....’多么豪迈的回忆/‘红卫兵战士......’/多么美好的时光/笔锋是何等的刚劲/使人一看便醒目非常/‘......志在四方’/多么远大的理想/‘......志在四方’/多么壮丽的诗章/你刚劲的笔锋啊/是未来记忆中/最可贵的一张!(《校园分别 志在四方》写于 1970 年 10 月 29 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小学初中班,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为我们带来了求知的机遇,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导着我们的人生航向。毕业四十年后,大家共同动笔,写下了一本厚实的回忆录《寿安里同学的记忆》,其中包括我洋洋数万言的长文《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后来,我还写过一篇长文《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回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特殊时代里的独特印记</p><p class="ql-block"> 回首当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旧的文化被当作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四旧批判,建国后的许多文学作品被当作“毒草”禁止,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当匮乏。但人们的激情似火,被人称为“火红的年代”。那时年轻人的观念是“造反”,唱着“造反有理”的歌曲,实施着“大无畏”的行动……可是在多年后,一位当年的红卫兵在《南方日报》上,向当年受到自己伤害的师友道歉,然而有些师友已经不在人世了。在寿安里学校,也有同学为当年贴大字报给老师造成的伤害,写下了自己心灵的忏悔。今天的我们无法理解,当初人们怎么会那么冲动?有位当年的造反青年写了首回忆当年的诗:“君子动口不动手,老子动口又动手。刀山火海无所惧,只要领袖挥挥手”(泰然/《回思·当年》)。这首诗,正是那个特殊时代,许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疯狂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于大中专学校几年不招生,毕业生也不分配,导致小学校招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教师却不够用。我们堂堂第一完全小学,不得不用中学班毕业的学生当代教。我的几位中学班同学就在校当过代教,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独特的回忆,如同人生画卷中别样的一笔。这样独特的小学校园里的中学班,办了很多年,后来还办过高中班,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产物。</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岁月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我们的中学时光就像是长河中打的一个小旋窝。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朋友张元明,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被耽搁的河流》。我们笑评,河流就是曲折的,被耽搁就更加曲折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是特殊的,但正是这份特殊,让我们的青春记忆更加深刻,更加值得铭记。留下这段青春的记忆,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那个时代,为了历史。让这段别样的中学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 年 8 月 18 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