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赠君什锦囊

炎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标题是《哈佛大学:人生中最珍贵的十样东西》。它勾起了我两年前拜访哈佛大学的经历。当时曾写进美文《哈佛红耶》。而关于参观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一段却省略了。因为只走马观花看的囫囵又匆忙;但是数十张照片一直舍不得删,而现在翻看觉得又暗合“十样锦囊”之一二,写出来两全其美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起见,先将哈佛大学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积极科学研究后总结的十种普遍被认为最珍贵的东西(非官方排名,但基于广泛研究)分享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健康(身心健康)
长期追踪研究显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基石,慢性疾病或抑郁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值得注意的发现:* 哈佛幸福研究的负责人Robert Waldinger指出,孤独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人际关系(爱与归属感)
哈佛长达85年的"幸福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人、朋友、伴侣)是预测长期幸福的最强变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时间自由
研究发现,对时间的自主掌控权比物质财富更能带来满足感,这也是"FIRE运动"(财务独立、提早退休)兴起的原因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顶层)得到满足时,人会获得深层快乐,包括学习新技能、突破舒适区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意义感(Purpose)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理论及后续研究证实,找到生活意义的人(如通过工作、志愿服务等)抗压能力更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安全感(经济与生活稳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本安全需求的满足是追求更高层次幸福的前提,包括住房、财务缓冲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注意的发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哈佛幸福研究的负责人Robert Waldinger指出,孤独对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物质财富的边际效应递减: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后(2018年数据),收入增长对幸福的提升极有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自主权(Authenticity)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能按真实价值观生活的人抑郁率更低,例如选择职业、生活方式时的自主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体验(而非物质)
大量实验证实,旅行、音乐会等体验型消费带来的快乐比物质消费更持久,因能创造回忆和社交联结。而"社会资本"(人际网络质量)被证明是长寿的重要预测指标。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9,感恩之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积极心理学实验显示,定期记录感恩事项的人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这种心态可后天培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希望(未来预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对未来的积极期待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这也是宗教/信仰常被列为幸福因素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以上这些结论并非绝对,但为全球多项长期追踪研究的结果。个人可根据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调整优先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大学像一座迷宫既大又让人眩晕,幸好有我大哥作向导。经过哈佛艺术博物馆时他说,虽然十几次出入哈佛,但是每次匆忙都没进去过。这下引起我的好奇心,半个小时撷取点片羽也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象牙塔中的缪斯与知识圣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剑桥市哈佛园的红砖建筑群中,哈佛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姿态矗立于学术圣殿与公共空间之间。这座由福格博物馆、布施-莱辛格博物馆和萨克勒博物馆三部分组成的艺术王国,跨越五千年的25万件艺术品,融汇东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空间的编排本身就是一部具象化的艺术史叙事:欧洲绘画按时间线索展开,展现从宗教到人文的视觉革命;亚洲艺术按媒介分区,强调工艺传统的延续性;现当代展厅则打破地理界限,构建全球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博物馆中庭,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庭院上,我们在此完成从现实世界到艺术时空的交互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藏品有几大看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欧洲艺术的精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 德国表现主义殿堂:拥有北美最丰富的德国表现主义作品,如凯尔希纳(Kirchner)、诺尔德(Nolde)等画作中强烈的色彩与情感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意大利文艺复兴素描:藏有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素描手稿,可见巨匠创作时的思绪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莫奈、梵高等人的作品虽数量不多,但皆属精品,尤以梵高《自画像》为瞩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亚洲艺术的深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A,中国文物:从商周青铜器到宋代瓷器,再至明清书画,体系完整。敦煌壁画残片与天龙山石窟造像,见证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B, 日本浮世绘: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大师的版画收藏极为系统,几乎可窥江户时代浮世绘发展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印度与伊斯兰艺术:细密画、波斯地毯等藏品,展现南亚与中东的瑰丽美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现当代的先锋视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包豪斯档案:全球仅有的四份包豪斯完整档案之一,涵盖设计草图、模型与照片,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活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国现代主义:涵盖霍珀(Hopper)、奥基夫(O’Keeffe)等人的作品,捕捉20世纪美国的社会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实验性媒介:大量摄影、影像与装置作品,挑战传统艺术边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镇馆之宝既有梵</b><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自画像》(1887年)、杰克逊·波洛克《壁画》(1943年)、 毕加索《女子与书本》(1932年);还有宋徽宗《五色鹦鹉图》(北宋)以及 埃及法老哈佛拉雕像(古王国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镇馆之宝的陈列却构成了一部另类艺术史正典:梵高的《自画像》旁标注着颜料分析报告,提醒观众这不仅是杰作更是物质实体;中国宋代《十咏图》的展示配以多光谱成像技术,揭开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密码;德国表现主义展厅里,基希纳的《街景》与当时学生临摹的习作并置,展现艺术接受的动态过程。这些展陈方式彰显了哈佛作为研究机构的特质——艺术品在此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等待解码的文化文本。当观众俯身观察敦煌壁画残片上的剥落痕迹时,他们实际上在参与一种考古学式的知识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追溯历史, 1895年成立的这座以威廉·海斯·福格命名的建筑。最初旨在为哈佛学生提供"通过直接接触艺术品来学习艺术史"的机会。这一创办理念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的文本中心主义,将视觉体验提升为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最早期策展人爱德华·福布斯甚至带着画作穿梭于校园各处教室,开创了"移动中的艺术史"教学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两大实践特别值得国内借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 “实验室”式策展:展厅常与哈佛课程联动,学者与学生可直接参与布展研究,观众得以窥见艺术史研究的“后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艺术修复工作室:玻璃幕墙后的修复师工作场景公开可见,揭示艺术品“延寿”的科学与美学秘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育功能始终是哈佛艺术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每年有超过500门课程利用馆藏教学,从化学系学生分析颜料成分,到哲学系讨论"美"的本体论。这种跨学科应用使艺术品成为知识网络的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艺术研究实验室",学生可通过红外反射成像窥见画作下的草图层,或通过3D建模重构残损雕塑的原始形态。这种将高科技引入人文研究的实践,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艺术鉴赏——观看不再是 passive reception,而是一种主动的考古发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过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名作,加之</b><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太紧没刻意找“镇馆之宝”,但是通过翻译软件,拍了这组照片算是哈佛大学给我的一次艺术“体验”,并由此证明十大锦囊之八——旅行、音乐会等体验型消费带来的快乐,因能创造回忆和社交联结比物质消费更持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首》,中国,北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桑德罗·波提利切《圣母与圣子》,意大利,149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像以往到知名博物馆看展重点在稀世珍宝,这里更似一座“思维的博物馆”把艺术置于历史、技术与文化的交汇处,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创造者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佛艺术博物馆的每一件宝藏像在诉说同一条真理:艺术品的意义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如知识本身。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座缪斯与密涅瓦共舞的殿堂、在贾科梅蒂的瘦长雕塑前驻足沉思,感觉博物馆作为"思想发生器"的永恒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是又与哈佛大学赠予我们的十大锦囊之五——“意义感”不谋而合吗?生活不是眼前的柴米油米,还有诗和远方,还有缪斯和清明上河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