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总是悄然而至。朋友圈里的旅行照片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作业写完了吗?”“该收心啦!”的提醒与问候。不少家庭开始弥漫起一股无形的焦虑。</p><p class="ql-block">但教育真正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最后七天的节奏里。开学前这一周,从来都不该是慌乱冲刺的阶段,而是一个从容调整的黄金期。只要我们抓对重点,孩子就能实现从假期到学期的平稳过渡,甚至在新学期起步时就赢在状态上。</p> <p class="ql-block">首先,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的查漏补缺,避免拖延至最后一夜。很多孩子不是不愿意写,而是缺乏“分段完成”的计划意识。不妨拿出作业清单,一起规划最后几天:每天两小时,不赶不拖,留出余裕。</p><p class="ql-block">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踏实才是真正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逐步调整作息。长途旅行和晚睡晚起看似享受,实则为开学“埋雷”。</p><p class="ql-block">大脑研究告诉我们:连续五天作息紊乱,就可能导致注意力与记忆力明显下降。所以建议每天提前15分钟睡觉和起床,七天刚好调回上学节奏。睡前不妨以阅读或轻声交谈代替电子产品,用规律作息作为孩子最好的“开学疫苗”。</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别忘了借助一些仪式感强的小事,帮孩子唤醒“上学模式”。整理书包、准备文具、清洗校服、检查学具……这些动作不仅在传递“快开学了”的信号,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的行为会影响心理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参与选择和整理,他们会更有主动感和责任感。同时,提前浏览新教材、关注班级群通知,也能有效减少未知带来的慌乱。</p><p class="ql-block">预习不必精通,混个脸熟就够;群消息不必刷屏,每天抽空看一眼即可。心中有数,才不会临时手忙脚乱。</p> <p class="ql-block">最后,与孩子聊聊新学期的目标,不要笼统地说“好好学习”,而是引导他们设定具体、可执行的愿望,比如“每天举手发言一次”“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完成背记任务”等等,把模糊的期待(如,考哪所高中)转化为清晰的路径(如,如何把握日常)。</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最后时刻的催促与焦虑,而在于早做准备、从容启程。</p><p class="ql-block">只要我们主动把握节奏,让孩子相信“只要准备好了,新的开始就不可怕”,那么这一周,便不再是倒计时,而是一枚稳稳的启动键。</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从容走进这个秋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