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孩子从安全的依恋关系中获得探索世界的勇气。给孩子注入心理营养是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基础。家长要把握好一些应该注意的环节,掌握必要的方式方法。</p><p class="ql-block">——实行好家规,传承好家风。</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人说起问题少年,经常会说说到他的原生家庭怎样如何。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要么是家规家风缺失,要么是家规家风不正。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心理营养。这折射的根源,最终都会从一个家庭的家风家教上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通过家教家风给孩子心理营养,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能像“营养”一样滋养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价值感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好家风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沃土。</p><p class="ql-block">好家风的重点是品格示范与行为引导。通过自身诚信、宽容、勤劳等品格修养,为孩子树立行为标杆。比如家长每天经常学习、阅读、运动、与人友善相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有助于他形成好的行为模式。可以设立“家庭感恩日”,轮流分享一件感谢彼此的事。让好的家风家教给心理赋能,实现潜能激发。通过父母榜样示范、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以及潜能洞察,培养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增强他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勇气。</p><p class="ql-block">传承好家风要通过家规、家训给孩子传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光大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家庭文化熏陶。诸如《诫子书》《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孩子心理营养的重要内容。同时辅之以情感支持与心理安全支持,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进行积极情感交流,建立接纳、尊重的亲子关系。经验证明,氛围良好、遵守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往往都比较强。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真正看见孩子。</p><p class="ql-block">所谓看见孩子,就是要看见孩子的优点、看见孩子的情感、看见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学会主动觉察、善于发现感知孩子心情和情绪的微妙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感觉。</p><p class="ql-block">一定要防止出现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孩子反复说“无聊”或“没意思”可能是缺乏深度关注的信号。如果孩子有了什么心事、受了什么委屈,家长都一无所知、不管不问,或者熟视无睹、不以为意,那就会潜藏下孩子心理问题的隐患。所以家长的感知和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使用有温度的语言去倾听孩子、良性沟通。说出来的话要让孩子听着顺耳、易于接受。千万不能以为反正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成熟的家长,一定会把这样几句话挂在嘴边:“你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我看到了。”而且“无论你是否懂事,我都在这里守护你。”、“无论你多么特立独行,家永远是你的后盾。”</p><p class="ql-block">正如美国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镜映效应”一样,父母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孩子的情绪和成就,帮助他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塑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建构。</p><p class="ql-block">美国教育学家、全球畅销书《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在她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中提出了六大管理:挑战与期望管理,尊重与合作管理,沟通与情绪管理,信念与行为管理,责任与执行管理,信任与成长管理,都是心理营养的组成部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们要改变对孩子天然的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p><p class="ql-block">美国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他的《发展心理学》中也告诉我们,主动实施积极教养,被赋予自主权的孩子,可以明显降低他成年后发生抑郁的风险和概率。所以,家长要学会实实在在去努力践行现代家庭教育的四个步骤: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认真倾听,提出办法,解决问题。切实做好家长的陪伴与倾听,不去给孩子传递焦虑。</p><p class="ql-block">重塑家庭沟通模式,建立“倾听-共情-建议”的沟通流程:先耐心听孩子说完,复述他的感受,“你感到委屈是因为……”,再共同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避免对孩子使用否定性人格评价。如果孩子出现了某个具体的小错误,家长却要做出否定的定性评价,或者给孩子贴上否定性的负面标签,比如说“你就是懒”。那么效果一定是不会好的。</p> <p class="ql-block">——给孩子更多正向心理支持。</p><p class="ql-block">向孩子发送更多正向鼓励的心理信号,给孩子更多好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建立阳光自信的自我认知。在这个方面,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宋馨会长推出的《宋妈妈人生格言》,总共381个字,内容简单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核心是给孩子一种正向心理提示。许多学校通过每天组织学生晨读而不断重复,加深记忆。从而帮助孩子感知自我能量,激励积极向上心理。不少学校学生诵读以后,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正向激励效果。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p><p class="ql-block">心理营养不是一套技术,而是良好的家庭整体氛围支持。当家长能真诚地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传递“你很重要”、“你有能力”、“我们永远支持你”的信息时,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即使他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如果家长能坚定地告诉他:“你可以犯错,但我们相信你有能力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足够好”的父母。即使偶尔忘记“补充营养”,只要在孩子需要时多次在场,这些瞬间就会累积成他内心的力量源泉。 </p> <p class="ql-block">——家长要首先学会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当好示范。</p><p class="ql-block">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最初模仿的榜样就是父母。所以一定要发挥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正向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要约束孩子,先约束自己。把任由自己情绪发泄,不没完没了唠叨,不随意给孩子贴负面标签。</p><p class="ql-block">父母尤其要给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示范。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如焦虑、完美主义),或者定期家庭“情绪检查”,避免把不良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感觉自己疲惫或情绪失控时,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现在需要冷静一下,5分钟后我们再聊。”,用行动把健康的情绪管理给孩子做出样子,无形中就给他传导了一种方法和范式。这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p><p class="ql-block">家长对孩子要做到三个不:</p><p class="ql-block">不逼:6岁以前,绝对不逼孩子报班、学习。上学以后,重在引导和激发孩子内驱动力学习。家长要明白,强逼是逼不出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相反只会逼出孩子厌学、抵触和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不偏:不要总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志去打造孩子,更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什么物品,总想控制他,把家庭教育的路走偏。如果在家长的强行控制下,即使孩子学到了某种才艺,也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抵触、厌倦,留下心理问题隐患。</p><p class="ql-block">不比:只关注自己孩子就好,绝对不要总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要绝对禁止使用诸如:“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个怂样子!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这类语言。避免过早地把不适当的比较、被扭曲的竞争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p> <p class="ql-block">——及时补齐心理营养拼图的缺失部分。</p><p class="ql-block">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老人照看,导致隔代养育、隔代监护中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缺失。但是,隔代养育、隔代监护与隔代教育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概念,前者远远不能替代隔代教育。却由于老人认知与社会发展的落差,加之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孩子心理营养拼图上出现缺失。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缺失,并努力尽早补齐。</p><p class="ql-block">努力保障和满足孩子的乐趣。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一般要保证孩子每天都有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低龄孩子要保证足够的玩的时间,让他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p><p class="ql-block">做好全方位、长期的心理滋养过程保障。比如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自主,从小培养孩子自主与独立;经常刺激他主动交谈欲望,结交更多的小朋友小伙伴;引导激发他豁达乐观地表达情绪,鼓励他有问题随时说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