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917806</p><p class="ql-block">昵 称:草木如织</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四星望月,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一道传统菜肴,菜名为毛泽东所起,属赣菜系赣南客家菜一支,为赣南客家菜“十大名菜”之一,俗称“兴国粉笼床”。它的名字和故事,都承载着革命历史与地方民俗的深厚情怀。</p> <p class="ql-block"><b>名字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1929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出来,转战数月到兴国县。兴国县党组织领导人陈奇涵、胡灿、肖全芳等同志到兴国百年老店“黄隆顺”宴请毛主席,大厨梅春凤做了四个炒菜和一个米粉蒸鱼。毛主席品尝后大加赞赏。问此菜叫什么名字。众人说:“家常菜,没正式名字”。陈奇涵遂请毛主席为此菜命名,毛主席说:“你们看圆蒸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就叫它‘四星望月’”,并即兴撰写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上盘下盘,盘盘盘,盘盘装好菜;下联:主料配料,料料料,料料出佳肴。横批:“四星望月”</p><p class="ql-block">从此,这个诗意的菜名,迅速在兴国乃至赣南大地流传,之后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b>制作工艺</b></p><p class="ql-block"><b>原料</b>:活草鱼1条(重约750克)、水发粉干250克。</p><p class="ql-block"><b>调料</b>:食用油125克、食盐5克、酱油75克、味精1克、辣椒酱75克、胡椒粉1克、薯粉90克、姜末10克、葱花25克、肉汤200克。</p><p class="ql-block"><b>烹饪步骤</b></p><p class="ql-block">1、草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用刀从背部剖开,劈成两片,切成0.7厘米厚的鱼片,放入盆内,放入辣椒酱、食用油、姜末、味精、薯粉拌匀待用。粉干用水发好,保证其柔软且有弹性。</p><p class="ql-block">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肉汤、酱油、辣椒酱、食盐、味精、食用油烧沸,用薯粉加水调成湿淀粉,挂稀芡成卤汁待用。</p><p class="ql-block">3、竹编蒸笼洗净,垫上青菜叶,将水发粉干拌上酱油、辣椒酱、食盐、味精、食用油放入蒸笼蒸2分钟。将鱼片铺在粉干上,上火再蒸15分钟,浇上调好的稀卤汁,撒上葱花、胡椒粉,连笼上桌。</p><p class="ql-block">除了主料之外,四盘配菜也是“四星望月”的精华所在。配菜通常用时令蔬菜、腊肉、豆干等,在厨师的巧妙搭配和精心烹饪下,不仅能丰富菜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也为整道菜增香添色。</p> <p class="ql-block">革命情怀</p><p class="ql-block">“四星望月”承载的是兴国县人民深厚的革命情怀和历史记忆。当年苏区物资匮乏,一碗米粉蒸鱼,是百姓倾其所有的待客之道。“四星望月”的美好故事里,有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与奋斗精神;有革命前辈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浸润;有赣南苏区人民永远跟党走的丹心表达。苏维埃斗争时期,兴国县有23万人口。为了支援红军,保卫胜利果实,兴国人民参战的人数达9.3万人,牺牲了5万多人,为红军突破敌军的防线立下了巨大功劳。</p><p class="ql-block">建国后,毛泽东历次回江西,每次都要点“四星望月”;1972年12月,邓小平到兴国故地重游,指名要吃“四星望月”;1996年9月9日,江泽民到兴国视察,也要安排这道菜。中国三代领导人都青睐同一菜品,其意义不止于菜本身,而在于它是赣南客家餐饮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映融合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与客家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和烹饪技艺,他们善于利用本地的山肤水豢,制作珍馐美馔。“四星望月”的主料以鱼为先,是先民对“年年有余(鱼)的企盼;用米粉蒸鱼,是南迁的中原人以稻米粉替代面粉的智慧;四碟小菜,则是“靠山吃山”的纯朴;蒸笼聚气,恰似族群围屋而居的其乐融融;众菜拱月,又暗合"勤俭持家,崇文重教"的古训。逢年过节、操办红喜事和接待宾客的筵席上“四星望月”必不可缺,是因为它寓意了“团团圆圆、阖家幸福”的美好愿望。“四星望月”正是客家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传统美味菜肴,与客家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p><p class="ql-block">一笼之间,千年客韵,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b>非遗美食的现代演绎</b></p><p class="ql-block">相传,自唐朝起,兴国客家人就创造了“四星望月”的烹饪方法,此后世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代表。郭沫若称其为“天下第一菜”;毛泽东将其引入中南海的国宴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亮相,还流传到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p><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5日,“四星望月”被列入兴国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1日,被评为赣菜“十大名菜”之一。</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在中国第16届美食节上,评选为“一百道最畅销的中国名菜”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江西省商务厅发布赣菜“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四星望月”名列榜首。</p><p class="ql-block">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四星望月”也在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推出多样化的口味与呈现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美味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名菜佳肴何止万千!但像“四星望月”这样和中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连,并由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地方传统特色名菜,却是寥若晨星。</p><p class="ql-block">一道“四星望月”,一段革命历史。竹笼开合间,星月未改,客韵长存。</p><p class="ql-block">客家风味传千年,</p><p class="ql-block">四星望月伴团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