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石泉:南下征途中的星芒

三川李之声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9月3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贺,放假一天,并悬挂国旗三天。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曾规定8月15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但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p> <p class="ql-block">吕石泉</p> <p class="ql-block">吕石泉:南下征途中的星芒</p><p class="ql-block">——记长江支队干部队班长的生命刻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东麓的晨雾里,东里村的石墙还凝着1926年的霜,吕石泉出生了。当五岁孩童攥紧儿童团的红缨枪时,他尚不知掌心的茧会在未来刻满山河印记。脚印从林县土路出发,踏过抗日战争的硝烟,踩碎解放战争的残冰,最终在南下征途中,生命熔铸成黄河大坝里的一道钢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枪杆上的少年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1年的太行风,吹不散家国苦难。同龄孩子还在田埂追蝶时,五岁的他已在村口岗哨踮脚守望,红缨枪尖挑着晨星,也挑着民族的黎明。1944年入党那日,窑洞油灯下,他咬破手指将血书按在党旗下——这个村民兵队长、武委会主任,林县第九区武委会教导员,把太行的坚韧揉进了枪膛。1947年隆冬,解放军南下的号角震落屋檐积雪,他扛着行囊走出村口,布鞋沾着故乡泥土,却已准备在异乡种下新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随县月光里的拓荒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县(今随州)的战火中,他是干部队里冲锋的班长,枪管凝结的霜花映着双眼的炽烈。解放红旗插上城头时,他没顾上掸去军装硝烟,转身扎进田垄。任区长,踩坏三双布鞋丈量土地;做书记,油灯常亮到鸡叫头遍。老乡们记得“吕干部”总揣着账本,里面记着稻种斤两,更记着百姓冷暖。1953年省委党校课堂上,铅笔头在笔记本画满问号,那些关于建设的困惑,后来都化作水利工地上的蓝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黄河浪尖上的筑坝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6年的三门峡,黄河裹着泥沙咆哮东去。吕石泉跟着刘子厚省长站在河岸,风衣被风扯成猎猎战旗。技术处处长的木板床上铺满图纸,他带着技术员啃苏联教材,粉笔灰落满肩头,像落了层未化的雪。1957年开工炮声里,他挽着裤腿站在基坑,混凝土浆水溅上脸庞,与汗水混作一处。截流时,他守在龙口三天三夜,最后一车石料投入洪流时,他靠在坝体上笑出了泪,胡子拉碴的脸映着篝火,如一尊被岁月打磨的铜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未写完的治水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1年寒春,苏联专家带走图纸,也抽走工程的呼吸。吕石泉在空荡的资料室站了一夜,月光将他的影子钉在墙上,像株倔强的白杨。此后,他办公室的灯成了工地最亮的星:用算盘核算法兰盘数据,在废纸上重绘导流洞图纸,饿了啃冻窝头,困了趴在图板上眯眼。同志们说他走路都在喃喃自语,那是与黄河水患的无声搏斗。董必武视察时写下“功迈大禹”,毛笔字在阳光下发亮,他却只搓着满是老茧的手:“该做的,还没做完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星陨京华照山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2年北京夏初,37岁的吕石泉倒在病床上。抽屉里压着未寄出的家信,只写了句“娘,黄河的坝快成了”。追悼会上,老战友摸着他磨破的工装袖口,想起他总说:“咱们多干一分,百姓就少受一分水患。”这个被视作“省级干部苗子”的年轻人,最终把生命定格成三门峡大坝的一块基石,在黄河奔涌的涛声里,永不停歇地讲述着南下者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行风仍吹,黄河浪未停。当“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闸门提起,阳光洒在混凝土坝体上,那里面有吕石泉与队长们未说完的故事——他们以青春为笔,在祖国版图上写下永不褪色的奉献,如星芒,照亮后来者的征途。</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明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