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维也纳之二

MGC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历史中心是维也纳的“心脏”,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范围是以19世纪建成的环城大道为界的“内城”—这里是维也纳最古老的区域,保留了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完整城市格局,它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中心,集中了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每座建筑都是欧洲艺术风格演变的“活标本”,被称为“活的欧洲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霍夫堡皇宫(Hofburg Imperial Palace):</p><p class="ql-block"> 霍夫堡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欧洲600余年的“王室居所”,并非单一建筑,而是从中世纪到19世纪不断扩建的“宫殿群”,从最初哈布斯堡家族13世纪建造的城堡,到占地24万平米,包括18个翼、19个庭院、2600个房间的“城中城”。从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宫(冬宫)到现代的总统府,其建筑功能的传承印证了维也纳历史的连续性。</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这座弧形的宏伟建筑就是新霍夫堡,它怀抱着的广场叫英雄广场。</p> <p class="ql-block">  新霍夫堡宫前的欧根亲王骑马雕塑是英雄广场上的标志性纪念像。欧根亲王是哈布斯堡王朝最传奇的军事统帅之一。他曾三度击败奥斯曼帝国军队,为奥地利扩张东南欧领土立下不朽功勋。青铜雕塑整体高6米,1865年落成,是维也纳皇宫范围内唯一为非皇室成员树立的纪念碑,彰显了欧根亲王“平民出身却凭战功跻身王朝核心”的传奇性。</p> <p class="ql-block">  英雄广场因欧根亲王与卡尔大公两座骑马雕塑而得名,二者共同构成哈布斯堡王朝“军事荣耀”的象征。卡尔大公像是位纪念他在1809年5月的阿斯帕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这也是拿破仑统兵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惨败。该雕像于1860年落成,马的双前蹄扬起,整个雕像只靠马的两条后腿支撑,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旧霍夫堡宫(Alte Burg),是霍夫堡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早期权力中心。</p> <p class="ql-block">  霍夫堡内庭广场中矗立着弗朗茨一世的纪念像,由意大利雕塑家于1846年制作,角上的四尊女像分别代表帝国推崇的四项美德:和平、信仰、力量和正义。正面基座上的拉丁文写的是:吾爱吾民。纪念像的后方是16世纪修建的阿玛利亚堡,18世纪时因阿玛利亚皇后在丈夫约瑟夫一世死后孀居于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在西侧建造巴洛克风格的“利奥波德翼”,将北侧的阿玛利亚堡与瑞士翼连接起来,如今的利奥波德翼是奥地利总统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冬宫骑术学校。</p> <p class="ql-block">  圣米歇尔翼,白色弧形立面,中央矗立着绿色铜顶大圆顶(高54米),顶部有金色皇鹰雕像。位于米歇尔广场南侧,连接冬宫骑术学校与旧宫,是霍夫堡的“礼仪入口”。</p> <p class="ql-block">  米盖尔翼恢宏的大门上方装饰着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盾徽,门两侧为展现赫拉克勒斯功绩的雕像。从左至右依次为: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赫拉克勒斯打败亚马孙女人,命女王希波吕忒交出腰带;赫拉克勒斯解救了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制服冥府看门犬克耳柏洛斯。</p> <p class="ql-block">  下图左侧白塔金顶的就是圣米歇尔教堂,始建于13世纪,72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塔身纤细,四面设钟,是维也纳内城的视觉地标。 该教堂里保存着54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心脏。教堂前就是米歇尔广场。</p><p class="ql-block"> 右侧的雕塑是“反战与法西斯纪念碑”,表面雕刻挣扎的人体、破碎的武器与象征苦难的浮雕,隐喻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底座不规则,周围散落黑色青铜“废墟”雕塑,强化“毁灭与重生”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国家图书馆,1726-1735年建造,19世纪扩建。屋顶矗立“四马二轮战车”白色雕像(象征知识的胜利)。正门前是约瑟夫广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正中的雕塑是</span>约瑟夫二世,他身着古典长袍,骑在缓步前行的马上,右手前伸作“亲民”姿态,呼应其废除农奴制、宗教宽容等改革理念,底座浮雕展现启蒙改革场景。</p> <p class="ql-block">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霍夫堡宫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前身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住宅与收藏场所。入口处四尊希腊女神像支撑门廊,屋顶装饰奥地利双头鹰徽章与“MDCCLXXXIII”(1783年)铭文。如今,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以全球最重要的版画收藏而闻名,馆内藏有6.5万幅素描、100万幅版画及印象派作品,里面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丢勒、伦勃朗、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二、圣彼得教堂(Peterskirche):</p><p class="ql-block"> 也称“新圣彼得教堂”,位于维也纳内城区彼得广场,紧邻格拉本大街。始建于1701年,1733年完工。浅米色立面搭配绿色铜质圆顶,整体呈巴洛克风格,模仿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是当地人休闲聚会的场所,周边有许多传统咖啡馆和商店。</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外观简洁,内部华丽,穹顶高72米,祭坛由镀金铜饰和大理石构成,搭配水晶吊灯,尽显巴洛克的繁复与辉煌。祭坛上方的是油画《圣彼得在罗马布道》(1710年)。画作描绘了圣彼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中央穿深蓝色外袍的使徒)</span>在罗马街头的人群中宣讲教义的场景,背景中天使与云端的神圣意象交织,凸显“信仰的感召力”。</p> <p class="ql-block">三、鼠疫柱:也叫黑死病纪念柱。</p><p class="ql-block"> 1693年建成的巴洛克雕塑,高21米,由大理石雕刻而成,顶部是圣母像,下方分层雕刻着皇帝、圣徒与鼠疫受害者的形象,基座刻有“祈求上帝结束鼠疫”的铭文。它是欧洲现存最精美的“鼠疫纪念雕塑”之一。它位于内城区的格拉西亚斯广场,周边是咖啡馆、珠宝店和名品店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四、旧圣彼得教堂(Alte Pfarrkirche St. Peter)</p><p class="ql-block"> 位于维也纳内城区的格拉本大街附近,靠近圣斯蒂芬大教堂。始建于1137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也纳最早的教堂之一,传说4世纪由罗马军营改建。</span>白色简洁立面,高耸的黑色尖塔(顶部饰金色十字),整体呈罗马式风格,外表朴素但历史厚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扎特曾在此首演《C小调弥撒》。</span></p> <p class="ql-block">五、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p><p class="ql-block"> 位于环城大道上,靠近霍夫堡宫,初建于1869年。二战中被毁后1955年重建。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着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歌剧艺术的崇高。</span></p> <p class="ql-block">六、卡普齐纳教堂(也称嘉布遣会教堂)</p><p class="ql-block"> 教堂位于维也纳内城区,外观朴素小巧,容易被忽略,但教堂的9间地下墓室里却安葬着哈布斯堡家族的143位皇室成员(包括12位皇帝、19位皇后),是欧洲最著名的王室墓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哈布斯堡家族的葬礼遵循“遗体分置”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死三葬”仪式,</span>遗体主体葬于卡普齐纳教堂地下墓穴;心脏装在银瓮中,安放在冬宫旁的奥古斯丁教堂;内脏存于铜质容器,埋在圣斯蒂芬大教堂地下墓室。据说这样能获得“神的三倍祝福”,可帮助亡者更快升入天堂,是天主教“神圣荣耀”的极致体现。卡普齐纳教堂的修士曾长期担任哈布斯堡宫廷牧师,与皇族关系密切。且该教堂地理位置核心,建筑低调不惹眼,也是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七、维也纳城堡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霍夫堡皇宫英雄广场西侧,是维也纳历史中心仅存的中世纪城墙大门。五联拱券结构,顶部镌刻拉丁文,译为“弗朗茨一世,奥地利皇帝,1834年),下方铭文的意思是“1817年,军人的桂冠当之无愧”,以纪念1813年莱比锡战役中奥地利联军击败拿破仑的战绩。</p> <p class="ql-block">八、玛丽亚特蕾莎广场和雕塑:</p><p class="ql-block"> 玛丽亚特蕾莎广场紧邻霍夫堡皇宫,与英雄广场隔街相望,处于维也纳博物馆区的核心位置。广场的核心雕塑由德国雕塑家卡斯帕·冯·聪布施创作,耗时13年,于1888年5月13日(女皇诞辰171周年)时揭幕。广场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形成“博物馆夹广场”的独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  玛丽亚特蕾莎雕塑:</p><p class="ql-block"> 雕塑总高19.36米,分为基座、碑体和女皇像三部分。女皇左手持象征皇权的权杖和1713年《国本诏书》,右手向前平展,象征对臣民的统治与关怀。基座四周环绕30余尊青铜塑像,包括:四位骑马将军:代表奥地利陆军统帅道恩、克芬许勒等军事领袖;政治与文化精英:首相考尼茨、医生和音乐家莫扎特等,体现其统治时期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九、艺术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由卡尔·冯·哈森诺尔与戈特弗里德·森珀于1871年设计,20年后的1891年竣工。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砂岩外立面布满众神雕塑,60米八角穹顶俯瞰广场,内部以大理石楼梯、镀金穹顶和壁画构成戏剧性空间。它的总藏品数量约为72万件以上(主馆核心收藏),仅次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约300万件)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约200万件)。它是哈布斯堡王朝收藏的“集大成者”,500余年的王室积累使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艺术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博物馆外墙上的部分雕塑。</p>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一座将建筑与艺术藏品熔为璀璨整体的圣殿,穹顶绘满流光溢彩的天庭画,金色饰边缠绕着大理石柱,浮雕与拱廊间尽是古典艺术的庄严气韵,因此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最好的艺术珍品。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轮美奂的中央楼梯厅。</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理石雕塑《忒修斯与半人马》,作者:安东尼奥·卡诺瓦(意大利,1757–1822年),完成于1819年。卡诺瓦是新古典主义雕塑的巅峰代表,这件作品定格了忒修斯制服半人马的动态瞬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诺瓦晚期的力量型代表作。</span>雕塑原受拿破仑委托,拿破仑战败后由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收购,1891年迁入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博物馆大楼梯穹顶的中心壁画</span>是《文艺复兴的神化》,也叫《文艺复兴赞颂图》),由匈牙利画家米哈伊·蒙卡奇完成于1890年。画面以“穹顶被天堂之光打开”的透视效果为核心,展现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的象征性集会,寓意文艺复兴艺术的永恒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莉薇娅·杜路希拉立像》:莉薇娅是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妻子,雕像以白色大理石打造,表现她身着长袍、右手高举、左手轻握的庄严姿态。作品通过流畅的衣纹(如长袍的垂坠褶皱)与理想化的面部刻画,展现罗马贵族女性的优雅与权力,是罗马帝国早期肖像雕塑的典范。也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古罗马雕塑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楼的穹顶大厅是咖啡馆,高达30米的穹顶由壁画与鎏金雕饰环绕,大厅四周立着黑金色八角石柱,搭配红丝绒沙发与鎏金廊柱,营造出奥匈帝国时期的奢华氛围。这里曾是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现在是为游客服务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黄金盐罐》:<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成于1543年,</span>作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span>本韦努托·切利尼,被誉为“文艺复兴金工巅峰”。以海神尼普顿(象征盐)和地神泰勒斯(象征胡椒)的裸体形象为主体,不仅是实用的调料罐,更暗喻“世界起源”。作品采用黄金、珐琅等奢华材质,细节繁复精妙,人物体态优美,底座装饰有海怪、神庙等元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雕塑界的 “蒙娜丽莎”。</span>它曾于2003年被盗,2006年失而复得,富有传奇经历。</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草地圣母》,又称圣母子与圣约翰 (1505-1506),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时期的巅峰之作,以金字塔构图将圣母、圣子与施洗者约翰的动态凝固在晨光熹微的草地上。背景中达芬奇式的朦胧远景,完美诠释了文艺复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巴别塔》是彼得·勃鲁盖尔于1563年创作的油画,被誉为北方文艺复兴的巅峰之作。画面取材《创世记》第11章:人类联合建造通天塔以扬名,上帝变乱语言导致工程失败。勃鲁盖尔以超现实手法重构场景,将塔基置于低地景观中,远处可见海岸线与城市建筑,暗示人类文明的扩张与脆弱。这幅作品至今仍堪称艺术史上跨越时空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一楼:埃及与近东部,逾1.7万件藏品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3根6米高的古埃及纸莎草立柱支撑天花板,原属卢克索神庙,1869年由埃及总督赠予奥匈帝国皇帝。</p> <p class="ql-block">  左侧是《赫梯国王立像》约公元前13—前12世纪的砂岩石雕塑。人物肌肉发达、躯体壮硕,头戴王饰,面部有典型的赫梯式“棋盘格胡须”;姿态庄严,双臂微垂, 体现了“神的威严”与“人体力量感”。由于赫梯帝国雕塑存世极少,此像成为研究赫梯艺术“神人同形”风格的核心物证。</p><p class="ql-block"> 右侧是《法老奥索尔孔一世斯芬克斯像》,约公元前924—前889年。以一整块棕色玄武岩雕刻而成,呈现典型的狮身人面造型。头部刻画法老奥索尔孔一世的面容,头戴象征王权的 nemes 头巾,基座刻有象形文字,记录法老为“拉神之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保琳·波拿巴,作为胜利的维纳斯》:安东尼奥·卡诺瓦(《忒修斯与半人马》的作者)完成于 1805年至1808年。保琳·波拿巴是拿破仑的妹妹,后嫁给卡米洛·博尔盖塞亲王。卡诺瓦受委托将其塑造成“胜利的维纳斯”,实现了神话与贵族肖像的融合。保琳慵懒斜倚在躺椅上,身旁配有小爱神丘比特,强化“爱与美”的主题,是新古典主义雕塑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雕塑:《雨(Pluvia)》,<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span>洛伦佐·巴托里尼完成于1820—1830年。雕塑以白色大理石表现一位裸体披纱的女性,右手高举水瓶,衣袍随“降雨”动态垂落,褶皱如流水般自然。巴托里尼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将“雨”的轻盈与湿润具象化,是新古典主义“以古典形式表现诗意”的典范。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19世纪雕塑收藏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二楼绘画馆,按地域分为东西两翼,收藏15-19世纪欧洲大师真迹,其中最有名就是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见上面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左上:《玛丽·特蕾莎幼年肖像》,作者马丁·范·梅滕斯,完成于18世纪40年代。这就是日后成为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与波希米亚女王的玛丽·特蕾莎。她身着缀满蕾丝、金线与丝绸的宫廷童装,画家以极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缎面的光泽、蕾丝的质感;背景的深红色帷幕、织锦地毯与精致家具,营造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气派。</p><p class="ql-block"> 右下:《西班牙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肖像》作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班牙王室的宫廷画家迭</span>戈·委拉斯开兹大师,完成于1653年。这是他为西班牙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后嫁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后)创作的肖像之一。画面运用艺术的光影技巧,将公主身着带蕾丝、刺绣的华丽童装,手持小物件,身旁的蓝色桌布、玻璃花瓶与花卉,衬托出了公主人纯真的神态。这是博物馆馆藏中“西班牙黄金时代艺术”的核心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著名画家</span>提香·韦切利奥的两幅精品。</p><p class="ql-block"> 左侧是《尼古拉斯·科布勒肖像》完成于1533年。画中人物身着黑色貂皮镶边的长袍,手扶绿色桌沿,手持信件,背景简洁而有层次。提香以柔和的光影塑造出人物的立体感,传递出了人物的儒雅与权势。</p><p class="ql-block"> 右侧是《伊莎贝拉·德·埃斯特肖像》完成于1534年。伊莎贝拉身着黑色外袍配银线刺绣、毛皮披肩,头戴标志性的螺旋状发饰,珠宝点缀精致。展现了高超的写实技巧。伊莎贝拉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赞助人,这幅肖像因记录了这位传奇女性的形象而具有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的两幅精品。鲁本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17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巴洛克画家之一,他的画以</span>动态构图、绚丽色彩和丰腴人物著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集大成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侧是《</span>圣若瑟与圣玛达肋纳的会面》,完成于1615–1620年。这幅画面中央,圣若瑟身披鲜红色长袍,衣褶如波浪般流畅且充满雕塑感;左侧的圣玛达肋纳身着暖黄色长袍,姿态温婉,小天使飞舞在她身旁,增添了神圣氛围。鲁本斯以精湛的人体解剖学功底和色彩层次,展现了他对宗教题材“诗意化”与“视觉化”的巅峰造诣。</p><p class="ql-block"> 右侧是《天使报喜》,完成于1610年,画面中,天使加百列俯冲向下,暖金色的羽翼与衣褶如火焰般流动;圣母玛利亚身着标志性的蓝白长袍,姿态谦卑而庄重,将“圣灵感孕”这一神圣时刻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层是“珍奇阁”和“钱币馆”还有“鲁道夫二世的奇珍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亨利四世青铜胸像,作者:阿德里亚诺·德·韦拉佐(意大利雕塑家),完成于1600年。胸像以青铜铸造,亨利四世身着华丽铠甲,甲胄上錾刻雄狮、纹章等符号,底座由肌肉虬结的男性躯干支撑,充满力量感。韦拉佐是法国宫廷雕塑家,擅长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写实与法国王室的庄严融合。这座波旁王朝开国君主的纪念像,是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王室肖像收藏”的核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1、马约利卡碗《所罗门的审判》,意大利法恩扎工坊(16世纪末)的锡釉陶。内壁描绘了圣经中所罗门王断案的场景,边缘饰以金色阿拉伯式花纹。马约利卡工艺是在陶胎上施锡釉后绘彩。</p><p class="ql-block">2、马约利卡大盘《伊丽莎白一世肖像》,也是意大利法恩扎工坊的锡釉陶。大盘中心绘伊丽莎白一世侧面肖像,周围环绕狄安娜狩猎、阿波罗与缪斯等神话场景。它是英奥外交的见证,也是马约利卡工艺中罕见的“政治肖像+神话叙事”结合的作品。</p><p class="ql-block">3、马约利卡盖盒《天体神话图》,意大利乌尔比诺工坊(16世纪)的锡釉陶。盖盒描绘阿波罗驾战车穿越天际、十二星座(如射手座、摩羯座)和四季神的场景。它展现了当时对宇宙的浪漫想象。</p> <p class="ql-block">  走出这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石与金箔构筑的艺术殿堂,回望这些</span>哈布斯堡皇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五个世纪收藏的艺术珍品,</span>真是觉得还有很多珍品没有看完,限于时间安排,只能带着些许遗憾离开。</p> <p class="ql-block">十、维也纳金色大厅:全称“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成于1870年 ,从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span>它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 。凭借其顶级的声学效果、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音乐地位,吸引着全球众多顶尖音乐家来演出。更有来自中国的大量游客在此游览参观。</p> <p class="ql-block">十一、维也纳城市公园:</p><p class="ql-block"> 维也纳城市公园,它的修建可以追溯到1862 年,是维也纳第一座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公园。公园里最有名的建筑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和维也纳城堡剧院。其花钟也是四季鲜花盛开,常年走时准确。</p> <p class="ql-block">  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1921 年建成并揭幕。由奥地利雕塑家埃德蒙·黑尔默设计。雕像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金色全身像,他手持小提琴,仿佛正在演奏。雕像周围环绕着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拱门,上面雕刻着众多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象征着音乐的不同元素和情感。周边配以精心修剪的绿植和花坛,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城堡剧院,也叫“小剧场”,1888 年建成。其建筑风格为新文艺复兴风格,外观庄重典雅,淡黄色的外墙搭配精美的雕塑和装饰线条,窗户采用拱形设计,具有浓厚的古典美感。曾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戏剧作品在此上演,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杰出的戏剧人才。</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维也纳!下一站:捷克斯洛伐克的最美小镇—克鲁姆洛夫(CK小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his4d6?first_share_uid=40112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https://www.meipian.cn/5fhis4d6?first_share_uid=40112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