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半日游

李中合

<p class="ql-block">清华半日游</p><p class="ql-block"> 李中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向往高校,乃我所爱,每至一地,别无所求,但一定要先寻访高校。普通也好,名牌也罢,只要方便,必进无疑。无非为了感受每个校园的氛围,洗涤身上的污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华北大,顶级名校,越发是梦中所求,可延误了几十年,仍旧没有如愿,直至今日早晨和下午,方得一一圆梦。早上与次女及其女儿去了北大,下午全家七口来到清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迈进清华门,已经是下午5点,一家人喜气洋洋,乐不可支。而我倒谈不上兴奋乐呵,只觉得有一种梦想兑现后的释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行走在清华的校园里,如同行走在中国的文化大观园,每一脚都踩在科学文化熏陶过的泥土上,每一口空气,都吸吮的是宝贵的知识和养分,每一眼看到的都是精心造型过的艺术品,每按一次快门都具有非常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因为在人才辈出的圣地、人才培养的摇篮里,我不敢贸然,也不能贸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步步往前走,一眼眼左右看,一张张园景不停拍。既取景,又拍人,既取给自己,又拍给别人,让那些没有到过清华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清华校园的旖旎风光,弥补没有到来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于那些花草树木,湖光山色,奇情异趣,都一一摄入,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景物,都舍不得放过。就因为太过珍惜,直弄得各人手机的电量即将耗尽,连回宾馆坐地铁都担心刷不了乘车码,只好调到省电模式上。庆幸的是老婆手机是新买的,加上她不爱拍照,所剩电量还是满格的,这样,我们又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眼前,株株老柳,二人合抱,枝头万条垂下;棵棵古槐,弯曲向上,叶叶遮天蔽日。银杏成排,白桦绣堆;紫藤、凌霄、玉簪、杜鹃、芍药、西府海棠,比比皆是。远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近处绿荫窄地,植被丰茂,构成了清华自然合谐而又极其优美的校园环境。不愧是百年名校,不愧是顶级的,不由人产生出一种莫名地景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路人散尽,热气开始收敛,处处是阴凉,处处又是静谧。看到的一楼一舍、一处一地,都留下了清华学人走过的痕迹,一草一木、一池一塘,都散发着浓郁的清华文化气息,让人唏嘘感叹,也促使我大口地吸纳着飘散的空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华的建筑,是欧式风格,完全不同于北大,而是带有浓郁的宗教味道,沉静,大气,浪漫,奢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眼前花草铺满的路径上,不由人想到了那些曾经为旧中国教育奋进不息的文化先贤们,他们栽树,后人乘凉。“五四运动”时期的那些大师们,由此而一一浮现在眼前:担任校长的梅贻琦,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数以百计的一流学者,以及从清华先后毕业的竺可桢、钱学森、钱钟书、杨振宁、季羡林,如此等等。他们为母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心积虑,浇灌热血,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凝聚下,成就了如今这所久负盛名的一流大学。我们虽不能与作古的学者们隔空对话,也不能与健在的先生们交流,但我们感动,我们感谢他们,怀念他们,也永远忘不掉他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华的面积难以丈量,景点数不胜数,除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其他也就留于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水木清华门” 合照过,我们又去了“近春园”。这个园,清代康熙年修造,与圆明园等被并称为“五大名园”,为不忘康熙帝,取名“熙春园”。后来改做“近春园”,又名荒岛。昔年楼台亭榭,曲径回廊,建造华丽,奇树古木,名花异草,应有尽有,却都在颐和园的修造中拆掉了。今天的园址只是荷塘的一部分,我们也就随着荷塘一起想象、赏看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清华,很大程度上,是想看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夜色荷塘。可惜处在夕阳西下时候,距夜色还早呢!只好去欣赏夕晖下的荷塘了。朱先生的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近百年来,在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文学爱好者心里扎下拔不掉的根。读其文,想其人,追其事,寻其迹,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正因为朱先生文章产生出的无穷魅力,才让我慕名而来,在急切的心情中倒要一看荷塘究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今的荷塘变小,人为因素很多,尽管荷叶满池,荷花飘香,一样地招人喜爱,可她失去了朱先生笔下的夜色、月色、偏僻和野趣。</p><p class="ql-block"> 朱先生写《荷塘月色》的那一晚,他心情不好,而又难以言说,他披着大褂,独自前往“阴森幽僻”的荒岛荷塘,也许他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压力,才往荷塘排解情绪,释放压力,尽情地受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正是这种心境和我有了某些契合与对接,才驱使我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清华并寻寻觅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借着夕阳,荷塘洒满余晖,借着余晖,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荷塘一片碧绿;没有荷叶的水面,正好有几只鸭子自由漂凫;排排垂柳变得一抹金黄,倒映在荷塘水中,诗一样地画,画一样的美。人不负荷塘,荷塘又安忍负人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他的景点,我们还去了工字厅、大礼堂、西操、观畴园。在观畴园中饱餐了清华学府的美食。过后,在清扫卫生炊事员的多次敦促中,我们披着夜暮、戴着华灯,才在一步三顾中走出了清华大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离开的时候,我们虽然心情愉快,收获丰瞻,但我明白我们的观览是表层的,肤浅的。因为清华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百年的积累中一步步过来的,需要像读书一样去不断地读,不断地了解,才能搞懂真正的清华。不管怎样,清华人干的是大事业,胸怀的是大境界,做起来是大手笔,她的存在,是举国大学之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8、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