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说阴阳二元探究戏曲表演艺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涂少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阳二元,道法自然。黑白对立,术在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对立统一之理,刚柔相济,动静相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极图两仪中的阴阳鱼,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象征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转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易经,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太极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太极图又名叫作阴阳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对立统一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极图由一个圆形图案组成,圆内分为黑白两部分,分别象征“阴”和“阳”。这两部分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在这两个部分中,各自包含着对方的一点(即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这种设计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太极图中,阴阳鱼是构成太极图的核心元素之一。所谓“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的黑白两部分形状,像两条相互追逐的鱼,因此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阳鱼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象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阳鱼的黑白两色象征了自然界中的对立关系,比如白天与黑夜、冷与热、男与女等。它们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比如,在一天之中,白天逐渐变为黑夜,黑夜又逐渐转为白天,这种变化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阳鱼的黑色部分(阴)中,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白色部分(阳)中,也有一个黑色的小圆点。这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既有外向的一面(阳),也有内向的一面(阴)。这种多样性使得事物更加完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表演艺术,一个关目中必有矛盾冲突,事件矛盾的对立,引发出剧情跌宕起伏连连。说戏曲艺术叙述是“线性”表达,而所谓线性叙述它有明有暗两条线。线,不是平针直线,而是曲线波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看,阴阳鱼的曲线并非直线分割,而是呈现出一种流畅的S形曲线,这表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与静态相互交织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阴阳鱼的形态像是两条鱼首尾相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这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循环规律,比如四季更替、潮汐涨落等。而戏曲表演艺术时空转换自然流畅,起落转承,删繁就简,曲线流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之道与太极之理相通,讲究虚实相生刚柔并济。一出戏的谋篇布局,必有张弛起伏,情感的浓淡交织,正如阴阳鱼般相互渗透、流转不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实写实易板滞,以虚写虚成空洞,唯有虚实相生,方能灵动而有神韵。戏曲编剧导演不谙此道者,哪里有佳作?问题出在编导对虚实关系的把握不够精准,以实写实导致作品过于生硬,缺乏想象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有阴阳二元对立,而没有“三”的中和平衡,以实对实,硬碰硬,没有刚柔并济,这样的电影将是难以引起共鸣。正如太极图中阴阳交融、互为渗透,戏曲艺术也需在冲突中寻找和谐,于起伏中展现节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导若只执着于表象的实写,缺乏虚实之间的巧妙搭配,作品便易陷于单调与僵化。行话说角色“动不起来”就是指人物缺乏灵动的神韵,找不到可以表现的虚化空间,使得角色失去了内在的张力与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如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角色与情节的设置也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戏曲的真正魅力,在于通过虚实结合,使观众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游走,感受戏剧张力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情感的流转和哲理的深意。只有将刚与柔、动与静、实与虚有机结合,作品才具灵动神韵,方能打动人心,成就经典之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的节奏与情感表达,也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变化,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节奏快慢交替,情感浓淡相宜,正是戏曲艺术的精髓所在。生活中的语言是情绪表达,戏曲舞台上的语言唱词如歌,是情绪的艺术化呈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中的行为,动态自然不受约束。而戏曲表演则将其提炼升华,赋予动作以规范与美感。行为动态有着程式化舞性,而且自始至终“以舞贯之,以圆为美”达到“形神合一”的表演目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以曲线分割,黑白交融,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在戏曲艺术中,便是唱、念、做、舞的协调配合,是情节张弛有度,自然流转的舞台表演平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易经中的阴阳二元它没有绝对的对立,它是如鱼咬尾相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戏曲中的人物矛盾冲突不仅仅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在对立中蕴含着转化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如太极哲学所揭示的,矛盾的双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动态中不断转化,推动剧情的演进与人物命运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编戏曲剧目,多是背离了戏曲之道,轻慢了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创作。而是强调舞台美术,现代灯光追求形式上的花哨。这使得戏曲的本质被削弱,演员表演的灵性被掩盖。没有写意艺术的升华,那里还是戏曲?真正的戏曲艺术,贵在写意与传神,而非堆砌外在的浮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编剧目背离了戏曲写意核心,舞台呈现多是傻傻地还原真实。“风雨雷电,雪花雾霭”都是借以“雪花机、干冰机、电影机、投影仪”来渲染真实感,却忽略了戏曲虚拟性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观众走进剧场欣赏的是演员表演艺术,感受的是演员实时表演带来的艺术感染,不是来剧场看科技堆砌的假景观。这种对戏曲写意虚拟性的背离,直接扼杀了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戏曲艺术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艺术的本体主旨是写意。写意是戏曲艺术的核心审美特质,是其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根本所在。它不拘泥于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夸张、象征,构建出一种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美学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是这种写意性,使得戏曲舞台充满灵动与想象空间,让观众在有限的时空内感知无限的情感与哲思。演员的表演在此基础上展开,以一当十,以虚胜实,通过程式化的动作与唱念,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内核和命运起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演员的表演,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所在。演员以身体创作,自带时间、空间、气候、转换环境之能,一招一式皆可移步换景,无需依赖外在的科技手段。写意不仅是舞台表现的手法,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是对“道”的追寻与把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的现代转化应当坚守这一本体,才能守住戏曲艺术的灵魂。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之源头。易经哲学思想,强调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内在联系,它是易经哲学的重要核心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表演本体艺术正是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讲究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力求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对立中觅统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元为始,万物生焉。易经中的“一”不仅是宇宙生成的起点,更是万物统一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一”生出阴阳两仪,进而演化出四象八卦,象征着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万千变化。正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过程体现了宇宙由简至繁、由一而万的发展规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展开表演。以演员为“一”,事件明暗二元对立,五行八作派生出,“生旦净末丑”,通过唱、念、做、舞、手、眼、身、步,八个艺术技能之法,形成独立的戏曲表演艺术体系。这种“一”的思想在戏曲艺术中,既体现为演员以一身技艺贯穿全场的核心地位,也表现在舞台上有限布景与无限意境之间的辩证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戏曲表演讲究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在空舞台的基础上,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艺术世界。这种源自易经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戏曲艺术的根基,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内外和谐的深邃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理解“一”的本源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理解了戏曲表演,是由演员表演这个“一”的根本,才能真正把握住戏曲艺术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演员的表演是“一”的体现,是一切艺术表达的核心载体,所有舞台美术、音乐伴奏、灯光设计,都是围绕这个“一”,展开的辅助手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唯有以演员为中心,戏曲才能保持其独特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戏曲演员也应不断修炼自身,内外兼修,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请不来观众走进剧场,“惠民演出送戏上门”送不了新编剧目,送来的还是传统经典保留剧目。花巨资打造的新编剧目,钱花了,戏没了,自己推宣叫好就是不叫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既尴尬又打脸的现象,其中的猫腻就在于“巨资”。所谓“巨资”,往往在舞台呈现上追求奢华铺张。“沙家浜”中的刘副官有一句台词“经手三分肥”,成了某些新编剧目制作中的真实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立导致创作思路的混乱与失衡,往往使戏曲本体的艺术价值被削弱。一些新编剧目在追求形式新颖与思想前卫的同时,忽略了戏曲艺术的根本——以演员为核心的表演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容易被浮华掩盖,甚至偏离了“道”的追寻。易经强调“中正安仁”,讲究顺应自然规律与内在和谐,戏曲的现代转化同样应当以此为准则,从“一”出发,在演员表演上下功夫,在传统中求创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唯有回归戏曲艺术的本质,才能让观众在剧场中,能够真切感受到戏曲之美,也才能使戏曲在当代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2025-8-22·江西·南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