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班前特意把孩子的预习课本、自己要读的书塞进包里,心里反复念着“今晚必做”,可到家放下包、洗完澡,所有计划全抛在脑后——次日清晨看到包里的书,难免懊恼:“怎么又忘了?是我心不诚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读王阳明《答欧阳崇一书》时,曾见他写道:“若谓粗知温凊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尽其心,是犹谓粗知君臣父子之仪节,而遂谓之能尽其仁与义也。” 这话恰恰点透了我们“忘事”的症结: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记住了要做什么”就是“上心了”,却忽略了阳明心学里最核心的“事上磨炼”——心若只停留在“想做”的念头里,没真正把“事”和“日常习惯”绑在一起,念头就容易被“放松”的惯性冲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像我回家总先洗澡,洗完便彻底放松,把预习的事忘得干净。起初以为是“记性差”,后来才懂:这不是“心”忘了,而是“心”没在“事”上扎根。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不是说念头里有了就够,而是要让“做事的念头”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环节,让“心”跟着“行为”走,而非让“行为”跟着“临时的念头”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试着按“事上磨炼”的思路调整:放下包后,不先拿换洗衣物,而是先把课本从包里掏出来,摆到洗完澡必坐的沙发上——这不是刻意“记”,而是把“陪孩子预习”这件事,变成“洗澡前”的一个小环节。就像阳明先生强调的“在事上用工”,不是要我们硬逼自己紧绷,而是让“要做的事”顺着生活的节奏“长”进去:不用费力气记,只要做完“放包”,就自然衔接“拿书”,让“心”在连贯的动作里,始终贴着“事”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之前的“忘事”,从来不是“心不诚”,而是没找到“心与事”的衔接点。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要做什么”,而是让“知道”变成“自然而然的行动”。就像现在,洗完澡一坐沙发,看到桌上的书,不用刻意回想,就会自然翻开——这时候才懂,所谓“尽心”,从来不是靠“硬记”,而是让“心”跟着日常的小习惯走,让“事”在不经意的衔接里,慢慢做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你也常因“下班忘事”懊恼,不妨试试在“日常流程”里给“事”找个“落脚点”:不用改习惯,只需在“放下包”“洗完澡”这类固定动作后,加一个“拿书”“摆资料”的小环节。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不是我们“记性差”,而是之前没让“心”真正落在“事”上——当“心”与“事”在日常里扎了根,“做成事”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