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避暑记(三十四)集安.国门景区

行色匆匆

<p class="ql-block">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两个口岸的边境国门景区。在这里既可以领略中朝边境的异域风情,更能切身感受国门的庄严神圣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p> <p class="ql-block">景区游客中心的楼上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排大字;大门内,“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走廊”几个字闪闪发光,在这里,一切似乎都和抗美援朝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6日晚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先头部队从集安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这里由此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的最早出征地,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口乘坐景交车沿鸭绿江前行,很快就到达了铁路国门景区,马路上,一行大字向远方延伸:中国集安抗美援朝第一渡。我们站到大字中间,让别人拍摄下这难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望过去,铁路向鸭绿江边延伸,高高的国门雄踞在铁路之上,鸭绿江那边,就是我们曾拼死支援的朝鲜。</p> <p class="ql-block">铁路桥一侧竖立着下解放桥头堡遗址,它始建于1938年,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为保障铁路运输所修建的防御设施,采用钢筋水泥结构,高15.6米,共4层,兼具监察、观望及防御功能。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遗址在美军空袭中留存,现墙体仍可见弹洞遗迹。</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上去,“鸭绿江大桥”的石碑傲然挺立,该桥由日本东亚土木会社建造,1939年9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589.23米,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支撑,中朝双方以第11号桥墩为界分治。作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及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累计运送42万官兵和17.2万担架队员,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中国的23号界碑,远处是高16米的大理石国门,站在这里,把他们装进一个画框里。</p> <p class="ql-block">国门神圣,那是我们必拍的地方,振臂高呼:祖国万岁!</p> <p class="ql-block">回程到达公路桥国门景区,据集安市政府网站介绍,这是鸭绿江上唯一一座由朝方出资出力修建的公路桥,2011年5月开始施工,2012年6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大桥建成后,我国开始建设与之配套的口岸设施,公路口岸国门东西长50米、南北宽13米、高29米,桥面以下一层,桥面以上四层,其中第四层为游客观光厅,是目前东北地区整体跨度最宽、建筑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边境国门,被誉为“东北第一国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电梯上到顶层,鸭绿江对岸,朝鲜满浦市的大小建筑一览无余,清晰可辩。</p> <p class="ql-block">告别国门景区,告别集安市,我们继续沿边境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