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湛蓝的天空,归雁几行?苍茫的大地一片秋黄。风吹起芦花,芦苇摇晃。一年又一年不变的向往”……回不去的是故乡?我现在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生产矿坑。这里的人们,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矿山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上钻喽”!剑指1975年的齐大山铁矿平山矿区,刚刚变成露天开采的齐大山铁矿后山上。在新修的盘山公路边上,离山顶仅十多米的地方,随着勘探工人的一声怒吼,四百多米的钻孔要上钻了。其实:上下钻、本是钻探工人的家常便饭,为啥这次显得这么隆重?因为这一钻的终孔,包含着许多矿山工人和钻探工人的辛勤泪水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隨着齐大山铁矿大爆破的结束。(+)二百多米的矿山上、一声炮响,削掉了三十多米。一九八米的釆场上,红旗飞舞、机车轰鸣,大电铲扬起手臂。而我们的钻探工人和矿山工人一样,心里充滿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几十年后的一个午后,我信步走进了齐大山铁矿的釆矿场,天还是那样的蓝,山已变成了若大的矿坑(-216米),矿石拉走了,渣山堆的比山还高,釆矿坑深不见底。新时代雷峰的接班人郭明义管理的工程路队也在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 当中国人把第一根岩芯钻杆插向外国专家预言的——中国只有贫矿的地心;当第一个大型露天铁矿在鞍钢齐大山铁矿诞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里有父辈的汗水,我们的骄傲。“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是骄傲的地质队员,地质勘探的尖兵。鞍钢靠我们保障,我们靠鞍钢发展。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证明:这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城市,这里有“物华天宝”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占山为王我为先” 在祖国矿山事业的基石中,可以说:我们是开路先锋!也可以说:我们非常渺小,渺小到现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我们那种能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响彻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有我们勘探队员的身影,鞍山本溪、辽阳有我们地质队员走过的足迹,那些耸立的碑林给了我们继续探索的勇气,我希望我眼前的山、宝藏无限……</p> <p class="ql-block"> 在祖国钢铁事业的基石中,老一辈的拓荒者匆匆而去。揉碎大山、他们走了!走的铁骨峥峥。他们是我印象中的;钻探生产队长:杨德胜、钻探工程师:赵秉财、水文工程师:王国久、地质工程师:李善通、王秀珍(女)、地质测量工程师:乔永满;还有我的爸爸和师傅、老一辈的普普通通的地质勘探工人。啊!新一代的建设者继住开来,承前启后、他们来了!来的无悔无怨。</p><p class="ql-block"> 东鞍山露天铁矿,我只依稀记得:一过铁路桥,就在现在开发的西鞍山风化壳单体铁矿的东面。那个时候是南面高山耸立叫鞍山城,西面是一马平川,现直通国道高速公路。我们在勾家寨村施工时,好多钻探的小伙子还和当地村的姑娘搞上了对象?当然了!除了几位地质技术员(那个时候还沒有工程师一说)和年青漂亮的小伙外,钻探工人一个也沒搞成……因为这里的姑娘们,亲眼目睹了钻探工人的艰辛与“丰釆”!</p> <p class="ql-block"> 哦!那些巍峨峥嵘的也未必是名山大川,也未必离天三尺三。山!无论大小,都有一份庄严在。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大山、已变成了今日高产的矿坑——远方的故乡,今日的矿坑。勾起了我很多难忘的回忆,甚至想起了在大山上採摘野果子的童年。我愿远离故乡的人们也时常思念故乡……</p><p class="ql-block">文字:山痴野叟(修图)</p><p class="ql-block">图片:阿明《矿山风光》特此鸣谢</p><p class="ql-block">配乐:《远 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