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武夷山诗赏析》(127)吕天泽《题武夷》(其三)

端章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题武夷(其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吕天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北相看一岭分,长怀欲谒武夷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个中果隐神仙客,握手交谈迥不群。</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的脊线在云雾中割裂天幕,当吕天泽驻足山脊北望,《题武夷(其三)》的四句诗行已在嶙峋岩骨间刻下文明分野的精神等高线。这首七绝以二十八字丈量天地,在南北分野的地理裂痕与迥不群的精神孤峰间,构筑起士大夫超越时代的认知坐标系,将“握手交谈”的朴素场景升华为华夏思想史的巅峰对话。</p><p class="ql-block"> 首句“南北相看一岭分” 如地质刀锋劈开文明板块。“一岭”表面指武夷山脉的自然分界,实为庆元党禁(1195-1200)后理学南迁的历史隐喻——当嘉泰二年(1202)弛禁诏书颁行,曾被斥为“伪学”的理学火种在闽北山野保存,与临安官学形成精神南北对峙。“相看”的视觉张力,恰似《中庸》“致曲”的哲学凝视。 </p><p class="ql-block"> 次句“长怀欲谒武夷君”以“谒”字激活文化基因。“武夷君”在此完成三重解构:秦汉帝王封禅的仙道符号、朱熹《武夷棹歌》的理学化身、吕天泽自我投射的精神镜像。当“长怀”的绵长情思缠绕丹霞岩壁,被焚的《四书集注》灰烬在春雨中萌发新芽。</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个中果隐神仙客”如云开见日,“果”字迸发实证光芒。庆元党禁中遁入武夷的理学家们(嘉泰元年仍在世的蔡元定门徒),其“神仙”身份非关道教飞升,实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守道。“隐”字的岩穴意象,恰似宝庆三年(1227)理宗追封朱熹前的文明蛰伏期。 </p><p class="ql-block"> 结句“握手交谈迥不群”以“握手”重铸士林风骨。当韩侂胄以“逆党”名录离间士人,吕天泽偏以平等相握的姿态宣告精神同盟。“迥不群”语出《离骚》,在此成为理学集群的集体徽章——精舍岩台上的每一次执手,都是对文化灭绝令的血脉反制。</p><p class="ql-block"> 三重精神测绘。1. 裂痕政治学:地理的“南北分岭”(自然)→ 党禁的“伪学/官学”对立(政治)→ “谒君”的朝圣路线(文化),构建庆元、嘉泰年间的意识形态断层图谱。丹霞赤壁的每道皱褶,都是诏书刀锋刻下的文明伤疤。</p><p class="ql-block"> 2. 隐逸拓扑学:道教“洞穴神仙”(虚空)→ 理学“岩穴著述”(实存)的空间置换,揭示嘉泰弛禁后儒者的生存策略:以《易经》“遁卦”智慧守护道统,精舍石室成为《四书章句》的防爆掩体。</p><p class="ql-block"> 3. 握手符号学:《礼记·曲礼》“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的礼制,被革新为学派平等的思想盟约。当朝廷以“伪学”标签制造隔离,武夷山脊的每一次执手,都在缝合被撕裂的文明肌体。</p><p class="ql-block"> 历史褶皱中的星火:绍定四年(1231)理学正式纳入科考,吕天泽诗中“迥不群”的预言终成现实。那些曾在精舍岩洞执手论道的“神仙客”——真德秀、魏了翁等,将武夷山脊的精神等高线拓展为天下士子的思想经纬。精舍檐角滴落的春雨,凝成《四书集注》殿本卷首的朱砂御批。</p><p class="ql-block"> 八百年后的今日,当卫星测绘武夷山脉的岩石成分,吕天泽的诗句仍在断层带低吟。在文明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这首裂痕诗不啻为精神的罗盘:当我们在数字鸿沟前却步,可还记得“握手交谈”的勇气?武夷的山脊永远延伸——唯有当现代人踏过认知的裂谷,在“迥不群”的孤峰间执手传薪,方能彻悟诗人的终极箴言:真正的对话不在消弭分歧,而在精神裂谷的两岸,以孤峰之姿相望时,那声穿透云雾的星火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