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煜主导下的“南墙北迁”

柴继志(山水人家)

<p class="ql-block">  沈煜,直隶滁州(今南京)人,是明代宗室子弟,世袭修武伯(皇帝册封的爵位)。天顺八年三月,任镇守蓟州、永平、山海总兵官。</p><p class="ql-block"> 明朝天顺八年以前,蓟州北部长城大部分还是洪武年徐达主持修建的,边墙都是土石结构,墩台实心低矮,营城、关城离长城关口距离较远,大部分长城修筑也就是把前朝遗留下来断断续续的边墙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洪山口周边的长城和古堡更是破旧不堪,洪武年也只做了简单的维修,遵化北长城的修建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鹫峰山、房山沟北山到九虎岭至迁西那段长城上,关城修在了九虎岭附近,营城建在了松棚谷(现松棚营)。这样修筑的长城使边墙外的洪山口地区失去了保护屏障,也使长城失去了洪山口地区雄伟山势的自然优势。</p> <p class="ql-block">  《明实录宪宗实录》记载,天顺八年十一月(1464年11月),时任蓟镇、永平、山海总兵沈煜通过延长城巡视和现场勘查后,上奏明英宗朱祁镇:“臣所辖自苇子谷寨(现兴隆县苇子峪)至刀山关(现刁山村),为关寨者九,为墩台者三十二,而松棚谷一关无水难守,切见苇子谷寨北去关九里,地名洪山口西至舍身台一路山形险峻,少有空缺,请将苇子谷等九关寨军士外徙于洪山口,创设关寨者三,使之并力守御,可减旧设关寨墩台三之二,事下兵部请行巡关御史勘议,可否从之”。</p><p class="ql-block"> 沈煜上奏朝廷经兵部核准以后,长城才改路由鹫峰山向北经寨主沟、河口、南城子至洪山口向东到迁西,把原来断续的低矮边墙加高坚固,连接起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了现在洪山口边墙的雏形。直到成化年又把原坐落在九虎岭附近的关城(头道城)迁移到洪山口古堡,为</span>以后戚继光大规模修筑长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镇三关志》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 长城虽然修到了洪山口北,但关城到明成化年间才由九虎岭附近迁到洪山口古堡,下辖三寨,分别是:“西安谷寨”,洪山口村西南沟内,现名西城子,已成废墟;“白枣谷寨”,洪山口南2.5公里,现名南城子,寨址已荡然无存;“三道岭寨”,即现在的“河口”,又称“豁口”,隶属寨主沟村,尚留残迹。</p> <p class="ql-block">  洪山口地区的南墙北迁,充分地发挥了山峦叠嶂和长城建造的优化配合作用,节省了经济开支和兵源配备,更大的扩大了边墙的保护范围。特别是为京东安宁增设了坚固的保护屏障。</p> <p class="ql-block">  沈煜虽因贪腐案治罪,但在蓟镇任总兵官期间,能多次上书朝廷,提合理化建议,特别是洪山口段长城“南墙北迁”,说明他对待工作还能够脚踏实地,亲力亲为,为边城防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