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京城·地坛(上)

海春居士

  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p class="ql-block">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之北,与北京市中心之南的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  地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p> <p class="ql-block">  其整体建筑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呈方形。</p>   地坛因坛台周围有方形泽渠,又称“方泽坛”。   1923年8月,因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地坛被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市民公园”,此后逐步荒废。   1957年恢复公园,更名为“地坛公园”。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古建筑进行了复原整修。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地坛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思路进行修缮和改造,恢复修建了钟楼与神马殿等,对皇祗室、牌楼、古坛墙及方泽坛等进行修缮,重现了古典园林风采。   “牌楼”是地坛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也是地坛的主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绿色琉璃瓦面,绘有丹凤和牡丹图案,正面牌额《地坛》,背面牌额《广厚街》。   “地坛西大门”是明清时期皇帝及官员祭祀地坛时的主要入口,位于外坛墙西侧,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开有三座方形门洞的大门。作为外坛墙仅存的主要遗迹之一,西大门因辟为地坛公园现有入口而保存相对完好,成为连接现代公园与古代祭祀空间的重要节点。   “西天门”是内坛坛门之一,为单檐歇山顶,仅开一座方门洞,与外坛墙西大门(三座方形门洞)及内坛北天门(三座方门洞)相比,规制明显较低。这种设计源于明清时期的祭祀礼仪——皇帝进入西大门,需向北绕行至北天门,故北天门与外坛大门规制一致,而西天门作为次级入口,仅设单门。   不过,西天门在历史上曾有特例:乾隆皇帝因年事已高,为缩短前往斋宫的路程,曾特许从西天门进入内坛,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对帝王的体恤,也反映了礼制中的灵活性。 <p class="ql-block">  尽管西天门规制较低,但其作为内坛西侧的唯一通道,承担了连接外坛与内坛西部区域的重要功能。</p>   “北天门”是明清时期帝王祭祀“皇地祗神”进入内坛必经的天门(除乾隆晚年的特例)。按照祭祀礼仪,皇帝从西大门进入,然后向北绕行至北天门,再从北天门进入内坛。   从北天门中看到的地坛外的银杏大道。   内坛北棂星门。   方泽坛模型。方泽坛作为地坛标志性建筑,以方形坛台、阴数(偶数)尺度、井田制布局象征“地”之属性。   地坛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等传统象征构思设计的。   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呈“井”字形分割为9区,中央36块地砖(6×6),周边8区各64块(8×8);下层环绕上层,分割为16区,每区64块地砖,总地砖数达1024块(2的10次方)。   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地坛设计的理论依据就是阴阳学说,“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   正因为北向属阴,所以天坛位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面北;从北天门进入内坛;由北向南行礼。   坛台南半部、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上设山形纹石神座,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之神位。   坛台上的“供台”。   方鼎。   圆鼎。   西北角立有“望灯杆”。望灯杆用于悬挂大型灯笼,称为“望灯”。这些灯笼在祭地大典期间会被点亮,以营造庄严的氛围。   坛台下的“方形泽渠”。方形泽渠围绕着坛台而建,资料显示,方形泽渠的总长度为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宽六尺。尽显“阴数法地”及“井田制”理念。   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   “钟楼”始建于1530年(明代嘉靖九年),与地坛公园同期建成,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时的重要配套建筑。   钟楼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面阔12米。原钟楼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   钟楼内的大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   “神马殿”位于钟楼西侧,始建于1530年,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建筑。   在皇帝来地坛祭祀期间,这里是喂养御马的场所。   “斋宫”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   斋宫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    “神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的地方。   院内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牲畜(如犊、冢、羊、鹿等的场所,是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祭品处理环节的关键设施。   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地坛始建的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与地坛作为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核心功能紧密关联,体现了古代祭祀礼仪中“敬天法祖”的礼制规范。   “方泽亭”靠近雍和宫桥,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附属场所。   “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地坛公园的园中园。   悦和院。   悦和院中种植着各种中草药。   园中还有一些历代名医的塑像。扁鹊(约公元前407-前310年),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善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华佗(约145-208年),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人称其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   张仲景(约150-219年),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孙思邈(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李时珍(1518-1593年),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留有192万字的传世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