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行悠思536:未来学校的长相(135)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 善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关于未来学校“长相”的讨论(13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2月22日,本人在“教师交流园地”发起了主题为“未来学校‘长相’”的讨论,五个多月来,多位老师参加了话题讨论,尤其是得到善德老师的积极回应,她的讨论精彩叠出、充满智慧,非常感谢善德老师。为方便美友们阅读,现将讨论内容整理成美篇,分期在“教师交流园地”发布,希望美友们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今日话题——“AI+教育”背景下的定制式教育(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尽管定制式教育展现出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但其全面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这些挑战涉及技术成熟度、伦理隐私、教师角色转变、数字鸿沟、法律边界、教育成本、教育本质、教育公平等多个维度,这些挑战有理念层面的,有技术层面的,有伦理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需要教育者、技术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应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AI+教育”驱动定制化教育,潜力无限却挑战重重。技术成熟度待提升,伦理隐私需严守,教师角色要重塑,数字鸿沟得跨越,法律边界应明晰,教育成本、本质与公平也需平衡。这是一场跨领域协同战,教育者、技术人、政策制定者等需携手,在创新中破局,让定制化教育真正惠及每个学习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是当前定制式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现有教育AI系统在理解复杂语境、进行深层推理和情感交互方面仍有明显局限。如AI语音识别技术虽然使作文批改效率大大提升了,但在情感分析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有基层一线教师指出:“技术应用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流畅性、AI系统的智能水平、硬件设备的稳定性都还需要持续改进,才能真正满足教育教学的复杂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技术是定制教育的“地基”,目前AI在复杂语境理解、情感交互等方面确实稚嫩。作文批改快了,可情感洞察仍浅。基层老师说的“服务教学”很关键,人机交互、系统智能、硬件稳定都得使劲儿优化,让技术真正成为教育的助力,而非添乱的“花架子”,这样定制教育才能站稳脚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是定制式教育无法回避的敏感议题。个性化学习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学生数据,包括学习行为、认知特点甚至情感状态,这些数据如何确保安全、如何防止滥用成为严峻挑战。正如大数据驱动教育革新研究专家指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需要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机构和技术提供商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治理机制,在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切实保障学生及家庭的隐私权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定制教育的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海量学生数据承载着个体隐私,从学习轨迹到情感状态,稍有不慎便可能泄露滥用。教育机构和技术方必须筑牢数据“防火墙”,建立透明、严格的治理机制,让个性化学习的推进,始终以守护隐私为底线,如此才能让定制教育走得更稳、更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是定制式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当AI系统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时,教师的角色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情感支持者和成长引导者。然而,这种转变并非自然发生,需要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要守住教育本质,AI永远是辅助工具”。如何帮助教师在技术赋能的环境中保持教育主体性,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是定制式教育必须解决的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AI浪潮下,教师角色转型是定制教育的关键课题。从知识传递到学习设计、情感支持与成长引导,跨度背后是专业重塑需求。要让教师既善用技术赋能,又坚守教育本质——以人文关怀为锚,在AI辅助中保持育人主体性,需构建系统培训与支持体系,破解技术与人文平衡难题,让教师成为定制教育的灵魂舵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的担忧随着定制式教育的推广而加剧。技术密集型的个性化学习可能扩大资源丰富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形成新的数字鸿沟。当发达地区学校能够配备先进的AI教学系统和VR实验室时,偏远农村地区可能连基本的网络条件都不具备。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硬件接入上,更体现在师生数字素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上。定制式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教育公平推进同步考虑,避免技术应用加剧教育不平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定制教育推广中,数字鸿沟对教育公平的冲击值得警惕。技术密集型学习若只在发达地区普及,硬件、数字素养的差距会让贫富区域教育鸿沟再拓宽。要让定制教育惠及全民,需同步推进教育公平,通过政策倾斜、资源调配,帮偏远地区补上网络、设备短板,提升师生数字能力,让技术成为拉近距离的桥梁,而非加剧不公的推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评价体系与标准衔接的挑战不容忽视。定制式教育强调个体成长路径的多样性,这与现行的标准化考试和统一评价体系存在内在张力。如何建立既能尊重个体差异又能保证基本质量标准的评价机制,是未来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些研究专家组提出的“如何量化个性化学习效果”问题直指这一挑战。一些学校通过学业数据、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多维度进行评估,这种多元评价思路值得借鉴,但具体操作仍需深入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定制教育的评价难题,是个性与标准的博弈。标准化考试难适配多样成长路径,建立新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多元评估思路有启发性,可学业数据、课堂观察等如何精准衡量个性学习效果,还需深入打磨。既要给个体成长留足空间,又要守住质量底线,这平衡术得靠教育者、专家携手探索,让评价真正成为成长助推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教育本质与技术异化的风险需要警惕。在追求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防止教育被技术逻辑所主导,丧失其人文内核。正如新精英生涯执行总裁古典所言:“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定制式教育不能沦为纯粹的技术优化工程,而应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成长为根本目的。技术专家与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合作,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扭曲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教育本质是育人成长,技术是助力而非主导。定制教育若被技术异化,就丢了人文内核。正如古典所言,教育要引导人成为自己。技术与教育工作者需深度协同,让技术创新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守住“育人”初心,别让技术逻辑架空教育本质,这样定制教育才走得正、走得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经济成本与可持续性是定制式教育推广的现实制约。开发先进的AI教育系统、购置教育机器人、建设VR实验室等都需要大量投入,这使许多学校和家庭望而却步。一些教育研发公司虽然已开发了一些适合定制式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产品,但仍处于商业早期阶段,尚未产生收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个性化教育技术的成本,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产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定制教育推广,经济成本是道坎。AI系统、教育机器人等投入大,让学校和家庭难承接。教育产品商业变现也尚早。产业界得想招,在保证质量下,通过技术优化、资源共享等降成本,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让定制教育从“高价品”变为“普惠品”,真正走进更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蔡之青:面对这些挑战,定制式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审慎而积极的态度。一方面,要认识到技术赋能教育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清醒认知,防范可能的风险和偏差。只有技术开发者、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伦理学者和家长社群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深度对话,才能推动定制式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真正造福所有学习者。同时,政府层面要完善定制式教育的政策法规,为定制式教育保驾护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德:定制教育发展需“审慎积极”平衡术。既要拥抱技术创新,也要警惕风险。多方主体协同是关键,技术、教育、政策等各方深度对话,政府完善法规兜底,才能让定制教育行稳致远,真正惠及学习者,让技术赋能教育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未完,待续)</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men5bk" target="_blank">晨行悠思535:未来学校的长相(134)</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ljtksd" target="_blank">晨行悠思534:未来学校的长相(13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j2gpmz" target="_blank">晨行悠思531:未来学校的长相(13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hfvpvu" target="_blank">晨行悠思530:未来学校的长相(13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eywole" target="_blank">晨行悠思528:未来学校的长相(130)</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