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 中央电视台 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于8月6日至9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四川省委宣传部离退休处和离退休支部组织本部离退休老同志观看该片。</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擘画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浙江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素材。四集纪录片分别以“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为题,聚焦反映这一历史过程,充分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文化理念、宏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情怀。</p> <p class="ql-block">第一集 文以立心</p> <p class="ql-block">8月6日晚看了“文以立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2005年,习近平同志主导制定《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以 “三个力(先进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为方向,以“八项工程” 为抓手的文化战略框架 ——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 </p><p class="ql-block"> 该框架成为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p><p class="ql-block">文化理念的三大核心将文化视为“民族的灵魂”(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强调其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政治文明“导航灯”、社会和谐“黏合剂”的深层作用。 </p><p class="ql-block">工程化落实:以重大工程(如良渚文化保护、“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为载体,实现“硬抓手、实举措”。</p><p class="ql-block">文化研究工程习近平亲任指导委员会主任,推动整理浙江历史文献,启动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导西湖综合保护、大运河申遗前期筹备、良渚遗址保护(为后续申遗成功奠基)。浙江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核心理论基础(如“文化软实力”论述)和 实践样本,体现了从省域治理到国家战略的升华。 </p><p class="ql-block">现实启示:工程化推进文化治理:以具体项目落实宏大理念,避免文化建设“空心化”。融合传统与现代: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如“浙江精神”的提炼)。 </p><p class="ql-block">国际影响: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经过近20年接续推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丰碑。</p> <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18日,习近平走进慈城。</p> <p class="ql-block">从提升公民素质 到打造文化精品</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p> <p class="ql-block">“八项工程”是“八八战略”的文化篇</p> <p class="ql-block">红船不远处是南湖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8月7日观看了第二集《文以载道》。</p><p class="ql-block">本集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道”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以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通过珍贵影像和基层实践案例,展现文化如何承载时代使命、凝聚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一、“文以载道”的思想内核:从理论到实践</p><p class="ql-block">1. “道”的三大维度核心价值观之“道”:专题片强调文化需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社会治理、教育体系及群众生活。例如,台州通过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戚继光抗倭文化”等本土资源,强化公民对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归属感。 </p><p class="ql-block">浙江精神之“道”:以“红船精神”“勇立潮头”等浙江精神为线索,展现文化如何驱动区域发展。片中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案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化要有尊崇和敬畏之心”,将八千年跨湖桥文化转化为激励当代的“奔竞不息”精神。 </p><p class="ql-block"> 人民情怀之“道”:突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黄岩社区干部提到,文化服务已如“柴米油盐融入日常生活”,体现了文化惠民的本质。</p><p class="ql-block">2. 哲学溯源与理论根基</p><p class="ql-block">本集邀请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回顾曾为习近平同志讲授《中国哲学与浙学》的经历,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统哲学“经世致用”特质的继承。例如,台州实施“新时代文化研究工程”,构建“台学体系”,从哲学高度深化文化实践。</p><p class="ql-block">二、基层实践:文化如何“载道”于民</p><p class="ql-block">1. 社会治理的“东方智慧” 专题片以“枫桥经验”为典型案例,展现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路径。全国模范调解员施仁利(天台)指出,这一模式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智慧”,通过文化浸润化解矛盾,实现“心贴心调解”。景宁县则依托畲族“和”文化传统,将民族团结融入社区治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增进民族团结”的回信嘱托。</p><p class="ql-block">2. 青年与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临海青创学院聚焦青年创业与绿水青山的价值联结,借鉴片中安吉余村“文化赋能二次创业”的经验,推动青年返乡助力乡村振兴。景宁县秋炉乡副乡长钟若男提出,乡镇干部需成为“本土文化守护者”,通过畲族彩带、山歌等非遗活化,将文化转化为“共同富裕的金钥匙”。</p><p class="ql-block">3. 公共服务的“润物无声” </p><p class="ql-block"> 萧山拱秀社区社工俞微微观察到,从“全国首个体育先进社区”到遍地开花的“青年夜校”,文化服务正以更精准的方式托举民生幸福。台州府办干部强调,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垦荒精神等从符号转化为可感可及的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三、社会反响:思想伟力激发行动自觉</p><p class="ql-block">干部教育:台州市委党校将专题片纳入干部培训教材,推动学员剖析案例、闭环研讨,深化对文化使命的认知。 </p><p class="ql-block">基层创变:常山开放学院将文化融入“老年大学美育课”“青蓝夜校”,让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焕新;磐安县文化馆计划优化场馆服务,打造“群众文化家园”。 </p><p class="ql-block">民族地区实践:景宁干部刘鸿提出“深化文化畲乡建设”,通过“三月三”节庆、文旅融合,书写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篇章。</p><p class="ql-block">四、总结:文化的“载道”何以凝聚时代力量</p><p class="ql-block">《文以载道》通过历史逻辑(浙江“八项工程”20年探索)、理论逻辑(哲学溯源)与实践逻辑(基层创新)的三重交织,揭示了一条核心路径:文化需以人民为中心,将思想之“道”转化为发展之“力”。片中案例证明,当红船精神成为创业动力、当枫桥经验化身为调解智慧、当畲歌畲舞带动共富之路,“文以载道”便超越了理论范畴,成为具象的文明进步密码。 </p><p class="ql-block">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本片不仅是一次思想溯源,更是一份行动指南,为各地践行文化使命提供“浙江样本”与“中国方案”。</p> <p class="ql-block">2004年冬天</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考察了仙都的黄帝文化</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浙江的文化及其内化于人们心灵中的人文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浙江精神的背后,是浙江深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 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来加强对儒学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儒学文化的现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三集 文以兴业</p> <p class="ql-block">8月8日看了第三集”文以兴业”。</p><p class="ql-block">一、“文以兴业”的核心内涵</p><p class="ql-block">该集聚焦文化如何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展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2—2007年)提出并实施的“八项工程”中文化产业相关部署,强调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动能。 </p><p class="ql-block">核心理念: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将“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 </p><p class="ql-block">实践路径:包括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创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二、浙江的实践案例与成效</p><p class="ql-block">纪录片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文以兴业”的转化成果: </p><p class="ql-block">1. 传统产业升级</p><p class="ql-block">义乌市场转型:从单纯商品贸易转向融入文化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全球小商品文化IP。 </p><p class="ql-block">畲族文化产业化:景宁依托畲族彩带、山歌、“三月三”节庆等非遗资源,开发文旅产品,推动民族地区增收致富。 </p><p class="ql-block">2. 乡村文化振兴</p><p class="ql-block">古村落活化利用:如磐安县挖掘民俗与传统技艺,将废弃古村改造为文化体验区,带动乡村旅游。</p><p class="ql-block">“文化+产业”模式:秋炉乡通过畲族文化技艺创新,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p><p class="ql-block">3. 数字文化创新</p><p class="ql-block">浙江率先探索数字文化产业,如杭州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p><p class="ql-block">三、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行动响应 </p><p class="ql-block">纪录片播出后,浙江多地结合本土实际提出落实方向</p><p class="ql-block">景宁县:计划深化畲族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文化畲乡”品牌,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p><p class="ql-block">江山市:依托“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新型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消费。 </p><p class="ql-block">温州市:提出将南孔文化、瓯越文化等融入城市发展,助力打造“全省第三极”。 </p><p class="ql-block">四、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p><p class="ql-block">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与当代案例对比,揭示“文以兴业”的深层逻辑: </p><p class="ql-block">战略前瞻性:“八项工程”系统布局文化研究、产业培育、人才建设等全链条,为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奠定框架</p><p class="ql-block">方法论意义:强调文化需与群众生活、市场需求结合,实现“自体造血”,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泛化。 </p><p class="ql-block">点睛之笔:正如基层干部所言:“文化不仅是遗产,更是活的生产力。守住根脉、拥抱创新,方能以文化之‘兴’撬动百业之‘旺’。”</p><p class="ql-block">纪录片通过浙江二十年实践,生动诠释了“文以兴业”如何从理念转化为现实路径,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文化赋能发展范式。</p> <p class="ql-block">打造文化大省</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考察后说,浙江美术馆就建在西湖边。</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来到浙江省行政中心这间小候客厅</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宣布:浙江美术馆工程开工!</p> <p class="ql-block">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p> <p class="ql-block">一份建议在横店探索建立影视产业实验区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长出了全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勉励横店要大胆探索</p> <p class="ql-block">地方戏剧</p> <p class="ql-block">8月9日看了第四集“文以化人”。</p><p class="ql-block">一、核心主题</p><p class="ql-block">聚焦“文化惠民与精神滋养”,通过基层案例展现文化如何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凸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p><p class="ql-block">二、主要内容与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1. 基层文化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快乐手工匠》节目:将仙居方言与山歌元素融合,再现民间工匠劳作场景,成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活案例,体现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p><p class="ql-block">文化特派员制度:如省派特派员徐静在临海大田刘村的工作,通过重编非遗山歌《杜鹃鸟》、创建村级文艺轻骑兵、引入诗教计划等,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2. 凡人善举的精神感召 </p><p class="ql-block">平民英雄李学生事迹:再现2005年温州务工青年李学生为救孩童牺牲的壮举,诠释“凡人微光”如何凝聚城市精神。温州通过选树“诚信浙江人”“温州好人”等典型,持续深化道德建设。 </p><p class="ql-block">城市温暖底色:片中串联“红日亭施粥”“兰小草隐善”“诚信老爹吴乃宜”等温州道德地标,展现“大爱城市、诚信社会”的文明底蕴。</p><p class="ql-block">3. 红色精神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椒江区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将总书记“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嘱托转化为新时代精神洗礼的教材。</p><p class="ql-block">三、基层反响与实践启示</p><p class="ql-block">1. 干部群众的深度共鸣</p><p class="ql-block">基层宣讲员(如玉环市林烨):认为文化需以“接地气”方式传播,提出通过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p><p class="ql-block">社区工作者(如温州鲁飞跃):计划组建志愿队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传播正能量,推动互助文化。 </p><p class="ql-block">文化工作者:强调从“保护遗产”转向“活化传承”,如景宁畲族“三月三”、彩带技艺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2. 制度创新的浙江经验 </p><p class="ql-block">文化特派员制度被肯定为打通文化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徐静提出未来需深耕“擦亮本土基因、培育村民动力、联结现代需求”三大方向。 </p><p class="ql-block">温州“小巷故事”宣讲:挖掘本土平民英雄,以“小场景讲透大道理”,推动“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为社会本能。</p><p class="ql-block">四、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1. 理论溯源与实践印证</p><p class="ql-block">专题片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与浙江实践的深层关联:“八项工程(2003年提出)为文化强省奠定框架,其涵盖价值引领、公共服务、产业振兴等维度。 </p><p class="ql-block">“文以化人” 体现文化从“抽象符号”转化为“行动力量”的进程,如大陈岛垦荒精神从历史记忆升华为当代奋斗引擎。</p><p class="ql-block">2. 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浙江答卷</p><p class="ql-block">基层干部普遍认同:需将文化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例如:景宁以畲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武义县探索“文化+产业”模式激活乡村。</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西湖管理员说,由于习近平的重视,西湖恢复了180余处历史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13日,习近平到基层乌石村考察。</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民张财瑶家</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说,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p> <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6日,习近平检查将在浙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筹备情况。</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宣布: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由九旬老人和五岁小孩击鼓宣布开幕!</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p> <p class="ql-block">2005年2月20日,河南商丘籍务工人员李学生为抢救在铁轨上玩耍的8岁男孩小瞿不幸被火车撞击牺牲。习近平号召青年学生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英雄的女儿就是浙江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关心民间艺术莲花落。</p> <p class="ql-block">文化下乡</p> <p class="ql-block">让优质文化直达基层</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对文化下乡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关心小百花剧团</p> <p class="ql-block">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艺术总监茅威涛不忘习总书记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给小百花越剧团的信</p> <p class="ql-block">现在小百花的演出一票难求</p> <p class="ql-block">以文化人焕发出勃勃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