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的长征(13) 共同北上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片: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十一章 共同北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三过草地</b></p> <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27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西南执行部名义发出“反对日本增兵华北”通电,6月1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命令第一、第四集团军北上抗日,成立抗日救国西南联军,向湖南进军,史称“两广事变”。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急调重兵南下阻止粤桂军北上,驻甘南一带的胡宗南部随之开往长沙,中共中央原拟联合张学良、杨虎城成立西北国防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的可能性变大。19日,中共中央领导人致电尚在川西北的朱德、张国焘及任弼时,要求抓住胡宗南部南调的有利时机,“二、四方面军宜北出甘南”,形成西北和两广的配合。北出甘南,也可避免进入甘西夏洮地区,引发新的回汉纠纷。</p><p class="ql-block"> 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分三个纵队,先后从不同地点开始北上。以第9军、第4军12师、独立师、第31军93师及方面军总部为中央纵队,由徐向前率领,2日从炉霍地区出动,经壤塘、查理寺、毛儿盖向包座前进;以第4军10师、11师、第30军88师、89师为左纵队,由朱德、张国寿率领,3日从甘孜等地出动,经东谷、西倾寺、阿坝向包座、班佑前进,红二方面军9日起跟随左纵队前进;以第5军及第31军91师为右纵队,由董振堂、黄超率领,7日从绥靖、崇化、丹巴地区出动,经卓克基、马塘、黑水、芦花向毛儿盖、包座前进。</p><p class="ql-block"> 10日准备从甘孜出发的任弼时,致电中央林育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建议提前于七大前召开中央或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党内统一领导权问题。以当时紧张的形势,召开党内大型会议确实很难做到。但这封电报彰显了任弼时前瞻眼光、无私胸怀和使命担当。</p> <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各路纵队相继到达阿坝地区。国民党军预判红军会走松潘、平武一线,早调集部队增防。令他们不敢想的是红二、四方面军在渡过阿坝河、噶曲河和牙磨河后,再次进入了“死亡之境”的松潘大草原。这已经是南下红军第三次穿越茫茫数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地。</p><p class="ql-block"> 根据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致红二方面军的电报,21日朱德、陈昌浩率领的左纵队88师先头部队,当天可抵箭步塘;许世友的骑兵师在向葛曲河左侧迂回,28日到班佑;王宏坤率四军一部、李先念率89师一部23日次第由上阿坝开葛曲河。率领中央纵队的徐向前21日到达文色,9军抵达查理寺,26日、27日到达毛尔盖。右纵队董振堂、黄超率领的5军先头部队21日抵达马河坝,26日至侧格。</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草原上的第一个宿营地阿依根康。宿营地周围没有房屋,也没有帐篷,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烂草臭水,躲不开的饥饿、寒冷和死亡,还有满天的星斗。</p><p class="ql-block"> 右纵队这一次的路程,比左、中纵队遥远,也比前两次过草地要长,也更艰难。他们穿越了日干乔沼泽核心区,沼泽覆盖率接近80%,几乎每迈出一步都踩在乌黑发臭的水里,有时战士们不得不手挽手组成“人链”和“人桥”前进。 </p><p class="ql-block"> 红5军37团政委谢良在《三次过草地》中写道:“先头班陷进泥潭,立刻就有第二班上去救,结果也被陷住…后来发现只有躺平身体滚动才能移动。三连的同志手拉手横渡沼泽,前面的同志陷到胸口时,指导员大喊:‘躺下来!当革命的路标!’…后续部队从他们身上踩过去,回头只看见泥水里竖着的枪。”</p><p class="ql-block"> 由金川至包座八百里的路途中,红5军每两人就牺牲一人,出发时尚有四千二百人,走出草地后只剩下一千九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自撤离天全芦山宝兴起,徐深吉率领的红31军91师一路担任后卫。从丹巴出发北进后,又走在右纵队最后,虽然能够避开大的沼泽,但路上能收集的食物很少,因饥饿牺牲的特别多。有一个连队一百多人,走出草地时只剩下不足二十人。 </p><p class="ql-block"> 徐师长在《第二次北上》中记载了他终生难忘的经历:“从丹巴出发时,我准备了30多斤炒面,北上途中,由于翻了几座大山梁,一路上不少同志因缺氧、饥饿而倒下。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抓两把炒面给他们吃,再把他们拉起来,有的还被扶上马……就这样,挽救了一些同志的生命。进入草地两天后,我没有干粮了,每到休息吃饭时,就避开同志们到一边去喝开水。这事被(师政委)桂干生同志发现了,每到吃干粮时,他就让警卫员送给我半碗炒面,这是他忍饥挨饿省出来的。半碗炒面含深情,它凝聚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革命的伟大力量。桂干生同志的深情厚谊,我是终生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走在左纵队最前负责侦察道路和筹粮任务的是许世友率领的三千多人的骑兵师,他们6月27日就已出发。根据他的回忆文章,骑兵师一路上与反动土司武装打了七十二次战斗,筹集大量的牛羊和粮食,但最后只剩下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草原上的恶劣天气也加剧了队伍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总共损失近七千人。如果加上第一、二次过草地损失的人数,估计损失总数万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  为了“剿灭”红军,自去年以来,随着红25军和中央红军先后北上,蒋介石已将“剿匪”的重心由南方转到陕西地区。尽管“两广事件”牵制了蒋介石,但由于其对陈济棠部属进行收买和策反,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倒戈,广东局势很快呈现一边倒。</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等代表中央,联名电告阿坝地区的红二、四方面军,蒋介石强令汤恩伯、杨虎城、张学良、马鸿逵等部共一百五十多个团进攻陕北边区,企图先击破陕北红军后,再阻止二、四方面军北上,要求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甘南为有利”,一方面军将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方面军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 </p><p class="ql-block"> 27日,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西北局,以便协调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张国焘任西北局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委员有:朱德、贺龙、关向应、徐向前、陈昌浩、王震、萧克、周纯全、李卓然,后又增补傅钟等。由于朱德、任弼时是中央委员,对张国焘形成了制衡,确保中央方针的执行。</p><p class="ql-block"> 28日,许世友率领的骑兵师率先走出草地,占领包座。29日,西北局和31军到达包座,向林育英、毛泽东等报告抵达情况,随后几天其他纵队也先后到达。左纵队贺龙、萧克、关向应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约在8月16日抵达包座附近的求吉寺。</p><p class="ql-block"> 获悉二、四方面军走出草地,占领包座后,8月1日党中央来电祝贺,通报甘南、陕南等地敌情和包座以北地形,并指示二、四方面军由包座迅速北进哈达铺,以免敌人封锁岷(州)西(固)线。同日,西北局向中央报告,红二、四方面军集结后即向岷(州)洮(州)西(固)行动,“8月中旬主力可向天水、兰州大道出击”,以实现三个方面军大会合。3日,中央复电“为之欣慰”!对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合表示热烈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第3军王均部、37军毛炳文部正在利用西固(今舟曲)至洮州(今临潭)、天水至兰州大道进行换防调动。敌人为阻止红二、四方面军北进,即在甘南仓促布防:王均第3军之第7、12师在文县、武都、天水、西固,毛炳文第37军之第8、24师在陇西、定西,企图封锁天水至兰州大道。甘肃军阀鲁大昌新编第14师在岷州、洮州、西固,企图利用西固至洮州封锁线,抢先控制岷(州)西(固)线和天险腊子口,阻止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和陕北红军会合。此外,蒋介石还从河南调关麟征第25师等部进入陕南甘南。在青海方面,则由新编第2军马步芳部在循化至贵德和兰州以西之新城经西宁至湟源之线扼守,防止红军西进。</p><p class="ql-block"> 但敌人战线长,兵力分散,部署尚未就绪。同时,蒋介石虽急令于两广事变时南下的胡宗南部,由湖南兼程北进,但一时尚不能赶到。中共西北局依据上述情况和中央8月2日关于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州的指示,于5日发布《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岷洮西战役</b></p> <p class="ql-block">  为了突破岷西防线,决定乘敌主力尚未集中岷、洮之前,以红二、四方面军先机夺取岷州、洮州、西固地区,为顺利北上创造条件。中共西北局在求吉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组织岷洮西战役,由红四方面军先机夺取岷县、临潭、西固地区。战士们对于三个主力会合和联合作战,充满期待,士气高涨。</p><p class="ql-block"> “岷洮西战役”的具体部署是,以红四方面军第30、5、9军为第1纵队,其主力出哈达铺攻岷县,一部相机夺取西固,并向武都佯动;以第4、31军为第2纵队,夺取洮州旧城,尔后主力向临洮方向活动。一部向夏河、临夏发展;以红二方面军为第3纵队,出哈达铺,在右翼策应1、2纵队行动。</p> <p class="ql-block">  8月5日至12日,各纵队先后由包座地区出发向甘南挺进。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第1纵队30军担任先头部队。广大指战员沿着崎岖的山路攀悬崖、过栈道、涉山涧、跨急流,风餐露宿,疾速前进。</p><p class="ql-block"> 9日,第1纵队先头部队第30军88师抢占天险腊子口,鲁大昌部守敌闻风而逃,撤往岷县。但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1营1连负责护送五百多名伤病员通过隘口时,遇土司骑兵袭击,全连七十多人不幸阵亡。10日,第89 师向北攻占大草滩、哈达铺,歼敌一千余人,缴长短枪一千余支、轻重机枪六挺,随即包围岷州城。</p> <p class="ql-block">  岷州是军阀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的老巢,他在此苦心经营多年。在岷州城南有座二郎山,海拔三千多米,是岷州城的天然屏嶂,地势险峻陡峭。鲁大昌利用山上的三层阶地修筑了三个大碉堡和环形堑壕,部署了重兵把守。壕沟将山城连成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易守难攻。岷州地理位置很重要,既可以打击甘南的蒋介石的嫡系王均和毛炳文部,也可以西向进攻青海马步芳部,还可以为红军集中休整和筹集军需物资,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晚23时许,红30军88、89两师,在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的指挥下,在清除了外围小沟川、南川、东校场、罗家沟、十里铺等据点阵地后,向二郎山发起猛攻。经连续激战多日,红30军先后突破山顶阵地达七次,毙敌两千多人,敌第2旅旅长蒋汉城、团长王咸一、营长章士魁等多名军官被击伤,红军亦伤亡一千余人。17日,毛炳文一部由北面的陇西赶来救援,红88师奔漳县方向,阻敌增援,重创敌一个营。随后数日,红9军、5军先后赶到岷州,在徐向前、陈昌浩指挥下,架起云梯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城,守敌在蒋介石的飞机支援下,使用手榴弹、滚木居高临下,作拼命抵抗。双方死伤重大。持续进攻十多天无效后,红四方面军根据中央13来日电指示,改强攻为围攻。此后,由红军30军、9军、5军等轮流派出小股部队,不停攻击,鲁敌龟缩城内,始终不敢出战,鲁大昌还托人送信红军承诺,“只要不攻城,你走你的路”。围城行动为红军集中休整创造了条件。整个二郎山和岷州战斗,共消灭鲁大昌部三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19日,第1纵队红30军击溃毛炳文派出的第2团,毙其团长。漳县被岷州撤出的第89师攻占。26日,89师一部攻克渭源。</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左侧的第2纵队红4军在军长王宏坤的率领下,在岷州野狐桥兵分两路向洮州进军。12师一举攻占洮州新城。20日,第10师在妇女独立团的配合下,全歼守敌一个营,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洮州旧城。23日清晨,青海军阀马步芳骑兵发动疯狂反扑,红10师与之艰苦鏖战一周,将其击退。洮州旧城攻守战中,共歼敌两千五百余人,俘敌七百多,缴获各种武器两千余件。红12师攻克洮州后,继向临洮方向发展。临洮守军毛炳文部固守,久克不下。徐向前遂决定留红4军和31军91师围困临洮,继续牵制国民党军主力,秘密抽调31军93师东归,划归第1纵队指挥。</p><p class="ql-block"> 9月5日,93师与红30军89师再次协同攻取鲁大昌部防守的渭源。7日,93师绕开敌人重兵防守的陇西盆地,穿行陇西以北的山地,神不知鬼不觉突进通渭,击败邓宝珊守城第11旅,攻克通渭,随后又逼近陇西,将蒋介石布置的防线完全撕烂。事后邓宝珊遭到蒋介石严厉申饬。当天,31军和红一方面军西征野战军的南下侦察人员已接上了头。</p><p class="ql-block"> 至此,红四方面军胜利进入甘南,共歼敌七千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物资和马匹,并占领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和岷州、临洮、武山等县广大地区。9月初,中共西北局在岷县三十里铺成立了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任书记的中共甘肃省工委。同时,建立了甘肃省苏维埃政府和岷州等九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还组建了甘肃省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许多县、区、乡组建了抗日武装,游击队最远已经活动到兰州西。</p> <p class="ql-block">  岷洮西战役的胜利和甘南临时根据地的建立,挫败了国民党军在岷西线阻止红军北进的企图,也为红军集结休整、休养生息提供了歇脚地,扩充了兵源。红四方面军在岷县休整五十七天,当地人民捐粮四百多万斤,钱物无数,扩红近万人,仅岷县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红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西联苏联搁浅</b></p> <p class="ql-block">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便与同年底调到西北“剿共”的东北军展开秘密接触,次年1月达成局部停战协议。4月周恩来、张学良在肤施(今延安)密谈,达成“反蒋抗日、军事互助”协议,自此双方进入深度合作。中共在延安设立办事处。</p><p class="ql-block"> 8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联名密信张学良(化名李宜),并经办事处特派员刘鼎之手转交张:“根据二、四方面军北上、西南事变发展、日本对绥蒙进攻等情况,我们认为兄部须立即准备配合红军选定九、十月间有利时机,决心发动抗日局面,而以占领兰州、打通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为基本战略方针。”信中还指出:蒋介石一解决西南问题(指“两广事变”,当时陈济棠已出走香港,广东趋于平定),就有极大可能进攻西北。无论如何兄不要再去南京了,并要十分防备蒋的暗害阴谋。目前此点关系全局,卫队的成分应加考查,要放在政治上可靠的干部手里。</p><p class="ql-block"> 该信的核心内容是,中共拟与东北军联合,于9、10月份打出“反蒋抗日”口号,占领以兰州为中心的战略枢纽地带。再以此从西、北两个方向打通苏联,建立西北国防政府,造成西北抗日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8月10日,中央政治局在保安举行扩大会议,决定放弃“抗日反蒋”口号,制定“逼蒋抗日”方针,会议决定愿意与南京谈判,但前提是“一定要停止‘剿共’,一定要实行真正的抗日”。在“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已开始局部的抗日,有可能影响其战略的动摇,“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已不适合,要在统一战线下反对卖国贼。而在1936年5月《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已首次调整对蒋称谓,从“卖国贼”改称“蒋介石氏”,释放缓和信号。会议讨论了与东北军共同创建西北国防政府设想,毛泽东认为“两方面都要做艰巨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会议还肯定了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对于“打通苏联,保卫苏区,统一红军领导,都有很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会议的结论中强调,“要注意提高对同盟者的警戒性,保持党的独立性”。</p> <p class="ql-block">  中央规划连通苏联分两步走:第一步,配合东北军进据甘西。主要是二、四方面军在甘南休整补充后,一部出陇西打毛炳文部,威胁兰州,以便东北军于学忠部三个师借机向兰州这一战略枢纽地带集中,控制兰州;另分兵出夏河,攻击河州,威胁青海,吸引河西走廊马步芳部东援,以便东北军乘虚接防甘、凉、肃三州,接通新疆。第二步,三个方面军合力夺取宁夏,消灭马鸿逵部,占领宁夏,完成从北面接通苏联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致电中共,明确否定 “反蒋”方针,要求直接“联蒋抗日”,“把蒋介石与日寇等量齐观是不对的……必须采取停止红军同蒋介石军队之间的军事行动并同蒋介石军队协同抗日的方针。”与中共提出的“逼蒋抗日”相比,“联蒋抗日”意味着共产国际不同意成立西北国防政府。</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中央致电王明报共产国际提出,为便于同国民政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为靠近苏联防止日本截断中苏联系,为保全现有根据地,红军主力必须占领甘肃西部、宁夏、绥远一带。决定冬季以主力西渡接近新疆与外蒙,打通苏联。同一日,中共发表《致国民党书》,公开呼吁国共合作。面对中华民族和中共自身的生存问题,中共的决策层展现了博大的胸襟与非凡的智慧。年底“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正是“逼蒋抗日”政策的胜利,从此国共两党在历经十年生死对抗后,终于第二次走向合作。</p> <p class="ql-block">  8月底,中央鉴于蒋介石已令南下平定“两广事变”的胡宗南部迅速北上,并有分化东北军、撤换张学良的企图,制定了“发展甘南,作为战略根据地之一,同时巩固与发展陕南苏区,使之成为另一战略根据地,与陕北、甘北相呼应”策略。面对蒋介石,中共不得不采取两手措施。</p><p class="ql-block"> 30日,中央急电西北局,部署冬季行动方针,指示在右翼策应四方面军行动的二方面军迅出陕甘边界,发动“成(县)康(县)两当(县)徽(县)战役”战役,将胡宗南部钟松旅阻止在陕西,防止其西进甘肃,并相机打击陇南王均部,再连通陕南苏区和甘南,强调“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最重要”。实现三个目标:(一)策应西征红军主力冬季在西北行动;(二)东进陕甘连通陕南苏区为“逼蒋抗日”争取筹码;(三)保护西安附近的张学良东北军免受蒋介石打击。</p><p class="ql-block"> 电报还告知,一方面军主力将出至海源、靖远地带,要求红四方面军向东北“出至武山、通渭地带”,为实现与红一方面军在静宁、会宁一带会合积极准备。 </p><p class="ql-block"> 9月1日,红二方面军跟进到达哈达铺。11--20日,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指示,策应“岷洮西战役”行动,发动“成康两当徽战役”,迅速向陕甘边界发展。二方面军在此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了成县、徽县、康县、两当苏维埃(临时)政府或工农革命委员会,组建赤卫队。</p> <p class="ql-block">  就在西北局接中央8月30日电后,9月2日以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名义复电,同意进至通渭及以北的静宁、会宁一带,打通与红一方面军的联系,相机打击胡宗南部,但提出两个战略方针:(一)红军以陕北甘、甘南、陕甘川边为根据地,出川、豫、鄂;(二)准备充分后,出西北,占据黄河以西的甘、宁、青三省地区,打通外蒙、新疆,奠定巩固后方,再向东南发展。西北局提出的战略方针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出东南和出西北,但认为出西北方案需克服地狭、人稀的困难,且要获得苏联、外蒙的帮助等,因而对出东南表现得更为积极。电文还表达了对与国民党共同抗日、远出绥远的疑虑。此时,任弼时随二方面军行动,刘伯承也调往二方面军工作。</p><p class="ql-block"> 8日,中央复电西北局,指出:“中国最大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 “出川陕豫鄂方案,是一种向南京进攻的姿态,只在不能出西北及与南京谈判破裂之时才是可行的”,并告知已将两方案报国际,等待批准。</p><p class="ql-block"> 中央虽然告知西北局“等待国际批准”,但对于出东南战略毫无疑问是持否定态度。无论是“逼蒋抗日”还是“联蒋抗日”,都事关统一战线的大局,如果此时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出东南,就会犯方向性错误,也难以赢得国内和国际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9月4日,红军总部还电示四方面军陈昌浩、徐向前,以两个军在二方面军通过武都天水封锁线后,往东向盐关、西和、礼县发展,消灭王均部,衔接二方面军。与中央提出的“出至武山、通渭地带”,会合一方面军共击胡宗南部,实现北上的精神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当日在泯州前线的陈昌浩复电总部认为,派两个军往甘南出西和、礼县作用不大,不如集中主力于现地区,伺机北出通渭、静宁、会宁,与一方面军共同夹击西进的胡宗南部,更为有利。6日,陈再次致电总部,“应乘蒋介石未布置妥当之前,二、四方面军迅速行动争取先机之利”,“抽出九军、卅一军全部向通渭、会宁、静宁方向大力发展,具体配合一方面军行动”,将来四方面军主力应向陇东发展,与陇东南的二方面军呼应作战。随后陈从前线赶回泯州十里镇三十里铺村,与朱德、张国焘磋商。</p><p class="ql-block"> 据中共西北局组织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回忆:9日,张国焘召集西北局委员开会,传达中央8日“联合抗日”来电。他嘴上说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很重要,同意北上,但仍然对建立甘南根据地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也为不久后的“岷州会议”争论,埋下了种子,一种不祥似乎又将降临。</p> <p class="ql-block">  而在陕北,为了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在自身任务紧张的情况下,党中央于9月2日派出聂荣臻、左权等同志率领红1师两个团和骑兵第2团主力,组成特别支队,由陕北向同心城出发,经固原、海原,16日抵达西兰公路附近的界石铺,以接应红四方面军北上陇西、定西和西兰公路;红二方面军“成康两当徽”战役第一阶段已取得胜利,在陕甘边界迅速得到发展。此时的一、二、四方面军已形成了南北呼应、夹击敌人的态势,三个方面军的会师已具备较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9月11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央,同意8月25日电红军主力占领甘肃西部、宁夏、绥远一带,打通苏联计划,但是不同意进入新疆,以避免因历史上的原因而被误解为分裂国土。</p> <p class="ql-block">  在西北地区,包括日夜兼程回赶的胡宗南第1军,蒋介石9—10月份陆续调集了王均第3军、毛炳文第37军、孙震第41军等共三十个师约三十万中央军进驻陕甘,围堵红军和施压张学良、杨虎城,西安内部思想不统一;其次,共产国际更倾向于全国性的统一战线,而非地方性联合政府;再次,由于黄河尚未冰封,红军无法西进甘西,配合东北军移兵兰州和占领河西走廊。另外,兰州地处黄河河谷,位置狭小,容易被围困,当时守敌中央军朱绍良部和马步芳部,实力都比较强大等原因,通过东北军控制西北战略枢纽兰州的目的终未达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国防政府设想终成泡影。随着胡宗南先头部队进至西北,红四方面军消灭毛炳文部的最佳战机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至此,中央规划的向西经河西走廊打通苏联的方案搁浅。红军现在唯有奋力北上会合,再经宁夏、绥远往外蒙古,才能打通与苏联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