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老爸掌舵,我看景(九)

小礼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特别幸运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这些用牛粪堆砌成的建筑,在当地常被称为牛粪房或牛粪垛 ,主要用于存放牧草、饲料,或是作为简易储物空间,是高原牧区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体现,也成了藏地独特的人文景观符号。</p> <p class="ql-block">出发没多久,路上就出现了零星的鼠兔,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小石头,它们也不太怕人,你走近看的时候它们也不躲,站在洞旁好奇地看你,只有再靠近点,它们才嗖一下窜回洞里。</p> <p class="ql-block">趣兜风刚说了在这里有藏狐生存,但是遇见的几率很低,就突然看到一只藏狐从山上跑过去!爸爸下车去拍照的时候也不跑远,还一直回头看看呢。实在是很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达姆寺天葬台</p><p class="ql-block">达姆寺由文成公主选址修建的达姆拉康扩建而来,是格鲁派寺庙会。骷髅墙大葬院在寺院的东侧,它是一道镶嵌着3000多具人头骨的墙壁,景区内的骷髅墙是西藏唯一天葬后保留头颅的地方,举世无双,堪称世界一绝,特珠的天葬风俗文化演绎出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参悟,是人类参悟生命的首选地。</p><p class="ql-block">上午刚刚举行了一场天葬仪式,在藏传佛教的观念中,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肉体就如同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而天葬就是将尸体喂给秃鹫等食腐动物,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被视为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p><p class="ql-block">而墙上的部分头骨额头上有洞,是因为这些头骨的一部分被取走用于制作嘎巴拉佛珠等法器。</p> <p class="ql-block">在寺里看到的秃鹫!</p> <p class="ql-block">继续行驶,没想到又有一只藏狐从路上穿过!但是这只看起来更瘦。</p> <p class="ql-block">从拉萨到那曲修好了高速公路,而且不收高速费!</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继续出发,路上景色特别好看,有好多在收青稞的藏民,这里温度也低得多。</p> <p class="ql-block">孜珠寺所在的孜珠山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当地信徒转经桶的方向是逆时针,这与藏传佛教的顺时针转经方向不同,是古老苯教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路上常见这种这种条状纹路,是地层沉积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远古时期,这里是海洋、湖泊等沉积环境,不同颗粒的泥沙、矿物质周期性沉积,形成颜色、质地有差异的岩层(比如雨季泥沙多、旱季矿物质富集,就会分层 )。后来地壳抬升,山体出露地表,又经风化、流水侵蚀,原本水平的沉积层被“雕刻”,保留下来的层理结构,就呈现出这种清晰的条状纹路,是地质历史“年轮”的直观体现。</p> <p class="ql-block">藏区的小朋友们都非常热情,看到车会来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赞丹寺,号称小布达拉宫,一种说法是,藏人听说布达拉宫无比辉煌,便想仿造一个,于是派工匠们将布达拉宫的图样刻在了萝卜上,但从拉萨赶回索县时,萝卜模型已经缩小变形,所以按照变小的萝卜模型建造出来的赞丹寺就比布达拉宫小。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寺庙的建筑者们取得了布达拉宫的建筑图纸,但在归途中部分图纸被风雪“蚕食”,工匠们只能依据不太完全的图纸建造起赞丹寺。</p> <p class="ql-block">晚上实在是太冷了,电热毯都打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