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振宇 <p class="ql-block"> 罗庄是曾深深感动过我的地方,自冬访一别,一直惦记着想看看四时不同的罗庄,因故错过了春游罗庄,受苏总邀约,终于和朋友们一起夏访罗庄。 </p><p class="ql-block"> 20分钟后,苏总引领我们在毗邻村子的京杭大道桥头停车,这座桥,横跨宿连运河,而实现宿迁人通江达海梦想的宿连运河西起即是傍罗庄而过的千年古运河。下车远眺,长桥横空接远天,顿觉天地辽阔。</p><p class="ql-block"> 卧于河道的闸室(据说是宿连航道起始点上的第一座船闸呢),飞檐翘角,古朴庄重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下愈发清晰,我们沿桥而上,站在桥面最高处,桥向远方延展,仿佛要把天地的辽阔都揽入胸怀;凭栏远眺,河水波光粼粼,河岸堤坝整齐、绿树成荫,小径蜿蜒,满眼都是天地间的浩渺与清朗,如果不是天气炎热,漫步其间,该是多么舒适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上次游罗庄时曾听罗乾国先生介绍过村里乾隆年间的潆流石闸遗址及政府部门的文旅发展规划。如今置身这贯通古今、连接天地的宏大宁静的氛围里,望着漾起细碎波纹的河水,由衷赞叹区政府深挖传统文化结合田园风光打造文旅品牌的远见!“一古一今”两条水道的环绕,本身就是罗庄得天独厚的资源;再融合传统文化与田园风光,既守护了乡村的根与魂,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场景。这样的规划,既立足了罗庄的资源禀赋,又契合了当下人们对文化溯源、田园休闲的需求,不仅能激活乡村的发展活力,更让历史遗存与自然之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堪称兼具文化眼光与发展智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脑海里正想着如何设计实操性强的研学内容,朋友们招呼着上车回罗庄。来罗庄之前就听闻这里有了新变化:村口的“古韵罗庄”碑识,如今换成白马雕塑。驱车从京杭大道桥头往村口行进,不过一分钟,透过车窗,那匹白马便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匹多么矫健的白马啊!昂首扬蹄,跃在云间!这哪是雕塑啊,分明是从古老的传说里奔腾而来的祥瑞,看得人胸口发热!</p> <p class="ql-block"> 基座上“白马罗庄”几个大字古朴典雅苍劲有力!原来是著名书法家仲向阳先生所题。罗庄有幸,连名字都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件能被触摸、被品读的艺术品!墨已干,意绵长,书法家为罗庄题下的是字、是景、是对罗庄深厚文化内涵的认可、是对罗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见证和推动,是对乡村振兴中“文化铸魂”的担当和践行,更是一份乡村发展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再看碑文:</p><p class="ql-block"> 十里长庄古岸边,</p><p class="ql-block"> 潆流廻浪老堤湾。</p><p class="ql-block"> 势如白马奔腾至,</p><p class="ql-block"> 烟火人家拥翠环。</p><p class="ql-block"> 短短数句,把罗庄的历史脉络、运河故事、生态景致和对白马罗庄蓬勃生命力的深层寄寓浓缩其中!这碑文,是罗庄写给过往与未来的信啊!</p> <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落款“孙个秦”,亲切和震撼漫在心底,原来真正的才华,是能把一方水土的魂,都融进字里行间!这份功力,着实让人叹服!(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的第十四世祖迪修、逸修二公于康熙三十一(1692)年迁居于此。因千里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湾,当地人都把这里称为“老堤湾”。罗氏先祖依赖得天独厚的运河资源,筚路蓝缕,繁衍生息,村庄不断扩大,至乾隆年间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十里长庄”。相传有一次漕运总督靳辅路过此处,看到庄东一块开阔的草地里放养数十匹白马,与十里长庄相映成趣,脱口而出“白马罗庄”,自此“白马罗庄”便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而这匹看了让人热血沸腾的白马,是罗总斥资数万,选用广西优质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质感温润、充满张力!愿意为公益捐款的有钱人不在少数,而像罗总这样不计成本追求极致的态度才更显难能可贵,令人由衷敬佩!</p><p class="ql-block"> 从“古韵罗庄”到“白马罗庄”,标识之变,尽显智者远见与巧思!一尊“白马”瞬间抓住目光,引人好奇与联想,巧妙带入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家乡精神有了可触可感的具象载体,更是在为未来筑基——唤醒人们对自然生态与乡土资源的关注和守护,让这片故土始终保有生机与诗意。</p><p class="ql-block"> 腾空跃起的白马必将成为罗庄最鲜明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白马雕塑,苏总引领我们在罗庄文脉馆前的广场上停好车,注视着骄阳下的文脉馆,心中忽然生出别样感触——</p><p class="ql-block"> 蓝天下的文脉馆屋顶坡面舒缓,好像一本翻开的厚重的书,在炽热光影中,诉说着过往与传承。我想,罗氏文脉馆不光是罗氏族人追根溯源、凝聚情感、传承家族精神的精神家园,也为我们这些游人提供了了解当地历史、罗氏家族文化及地域特色的渠道,拓宽文化视野,更何况馆内还有众多书法名家的碑刻作品,可以让旅途浸润在人文与艺术的双重温度里!</p><p class="ql-block"> 农家小院,切好的西瓜红瓤沙粒,清甜的汁水把暑气冲散。吃完西瓜,我们直奔正在建设的罗庄文化大院。</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院是罗总为了实现“文化罗庄”愿景,用自家老屋改建而成。传统“四水归堂” 庭院设计韵味独特,可是我却被屋顶一根根排列整齐的木梁吸引,泛着暖黄光泽的木梁沿着人字形的屋顶铺开,高阔的空间里,木头的气息漫开来!好喜欢木构屋顶设计啊!罗庄追求的生态文旅真的是把田园风从概念落到了实处。我想客人入住,不用解说什么生态理念,心里自然就会生出和自然的亲近感。 苏总介绍说未来院内会设议事厅,村民娱乐室,党员学习室,书画室,中式传统礼仪餐厅室,二楼则作为高端民宿接待区。我特意站在二楼窗口北望,田园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真是太好了呀,来这儿既能尽情沉浸于自然风光,又能享受周到体贴服务,我们以后又多了一个出游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又听说,市政协、区人大即将牵头组织市文联、市书协、市书画院、市美协、市戏曲协会等一众文化力量共同进驻罗庄,要聚力把这里打造成苏北文化罗庄、画家村,我心里真是又振奋又感慨。</p><p class="ql-block"> 政府能这样主动牵头,以文化为锚点深耕乡村底蕴,这份远见和魄力亦是罗庄之幸啊。一边是系统性挖掘乡村文化的根与魂,让乡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一边是巧借农文旅融合的东风激活发展动能,既守住了乡愁,又蹚出了富民路——这样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不仅让罗庄的未来充满想象,更让人真切感受到,政府实实在在把“文化惠民、产业兴邦”落到了实处,这股真抓实干的劲头,正是地方发展最坚实的底气啊。</p><p class="ql-block"> 我仿佛已经看到:创作者于庭院静思、田间写生、河边采风取景、夜晚枕着乡音安然入眠....</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梅姐带着两个可爱的孙儿,小家伙有备而来呢,带着纯净水桶要打古井水喝,一行人来到村里的古井旁,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大人指导下,用井边的提桶打水,小手使劲拽着绳索,“1、2、3”水提上来啦,兴奋的小家伙灌满了带来的水桶后不愿停手,一桶桶水打上来,喝一口尝一尝、把胳膊没入水中、洗井边桃树上的毛桃、用荷叶兜水....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笑着问“好玩吗?下回还来不来?”俩孩子异口同声“真好玩!太好玩了!下回还要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他们沉浸在古井的快乐里,想起曾经带孩子们做水井模型,开展“水井科学探秘活动”,借由小小的井,叩开环境教育与水资源保护的大门,而眼前这口真实的古井,更是天然的自然教育场啊!活动内容会更加丰富呢!如果融入“古井重生”故事,借由古井,串联起历史传承、乡贤担当与生态保护,既可以让孩子们触摸水资源、学习环境教育的知识,也能感受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在知识探索中,读懂守护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井前的小路南行不到百米,便到了“千帆桃坞度假村” 。蓝天白云下,质朴的木质门楼静静伫立,两侧果蔬繁茂,藤蔓攀着围栏肆意生长,满是自然野趣。</p><p class="ql-block"> 千亩果林里,一条笔直大路穿林而过,路面上方架着棚架,想来是为藤蔓植物攀爬预留,此刻虽枝叶未密,却已能想象未来枝叶蔓生、遮天蔽日的浓荫盛景。</p><p class="ql-block"> 过独木桥,顺小路走,房车露营地悄然藏于开阔处,远离喧嚣纷扰。</p><p class="ql-block"> 错落的房车被绿植环绕,还有供人悠然喝茶聊天的凉棚和唤起乡土记忆的土灶,可以自己动手烹饪美味呢。 </p><p class="ql-block"> 再看房车,内部布局精巧,温馨又舒适,透过车窗,果林景致与蓝天白云框成天然画。 多好啊!快节奏生活的城里人可以回归自然寻求慢节奏的田园生活体验呢!顺便还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 想象着和三五好友,伴着果香与清风,围坐畅聊、烹美食、静阅读、看繁花、观草木、探虫鱼小趣、赏一池荷花、闻一缕清香、甩一根鱼竿、等鱼线轻颤、辨野果模样、识草药性味、枕深夜静谧、品寂静时光、沐一窗清辉.....</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逸居,大抵也就是这般模样吧!</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至中午,苏总带我们回农家小院享用丰盛的农家美餐,“老罗想为家乡做点事,我愿意配合他完成心愿”,质朴的苏总让我油然而生敬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罗总致富不忘家乡、以自身在多年闯荡中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智慧泽被故里,夫人苏总诚恳待人默默支持,他们一家的成就何尝不是夫妇同心积善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你来我往地碰杯饮酒,我不会饮酒,便悄悄起身走出屋去。总觉得这样的地方藏着太多动人的细节,便拿着手机沿着村中小路漫步。</p><p class="ql-block"> 两旁尽是果木和菜疏,满眼的苍翠、绚丽和质朴,不常遇见行人。要是孩子们能多到这样的自然场景游玩多好,在田野奔跑,听虫鸣鸟叫,舒缓神经,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对,完全可以开发这样的乡土自然课程,促进孩子与自然对话,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协同发展,成长为更具生命力、包容性和探索精神的个体。</p> <p class="ql-block"> 正拍着想着,一位老农路过,看我夸荷花好看,说这片荷塘是他承包的,还告诉我哪儿方便拍。我顺势和他攀谈起来。“听说有个老板姓罗,为罗庄做了不少好事”,老农不知道我认识罗总,打开了话匣子:“他为村里修路、栽树,还改建房前屋后的土地菜园布局,哪一样不是为了大伙好?可当初干这些的时候,受的阻力可不小啊,有些人不愿意挖掉门前树,开了多少次会,你看现在这样多好,家家门前也能种点菜了。还有你看南面那个度假村,里面还有房车营地呢,城里人来玩玩,钓个鱼,摘摘果子,拾点草鸡蛋多好,俺们也能做点事挣点钱。”他叹口气,又说:“度假村还没建好呢,全指望他一个人扛着,太难了,要是政府能多帮衬帮衬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善行或许会历经波折,但终会如阳光,一点点漫过人心的角落。为罗总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高兴!</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仍然浓烈,我们和罗庄道别,车缓缓驶离时,再望村口白马,忽然感觉它伫立村口昂扬的身影好像罗总啊,守护和引领着他的家乡!不,不止是罗总,是侍弄荷塘盼丰收的乡亲,是为文旅蓝图奔波付出的干部,是这块土地上所有向上的力量,正在向着辽远的未来,奔腾不息!</p><p class="ql-block"> 祝福罗庄!</p><p class="ql-block"> 祝福每一个为这块土地添砖加瓦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