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三日记:在历史与烟火间穿行(之五)

oyzz(兆中)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  沈阳的广袤,是初见时便烙印在心底的认知。这座面积相当于6个东京、8个伦敦、11个纽约的城市,摊开历史长卷时,厚重得让人不敢轻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底蕴藏在街巷肌理与古建筑群落里,可我们仅有三日时光,注定只能作一场“蜻蜓点水”的探访。</p><p class="ql-block"> 前两日的行程,始终绕不开“历史”二字。第一站是张氏帅府,红墙灰瓦间,藏着奉系军阀的过往。这里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的官邸旧居,青砖廊柱上仿佛还留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走在庭院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只是往来游客摩肩接踵,拥挤得让人难有驻足细品的余地,只能跟着人流,匆匆看一眼帅府的格局,便被推着向前。</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人驻足的是沈阳故宫。作为中国仅存的两座完好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它比北京故宫多了几分东北的硬朗。我们赶在傍晚抵达,夕阳把琉璃瓦染成暖金色,飞檐翘角在暮色里勾勒出精致的轮廓。举起相机时,快门声与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定格下宫殿与晚霞相融的瞬间——这是此行里少有的、能静下心来欣赏的时刻。</p><p class="ql-block">离开宫殿的喧嚣,我们在住宿的街区偶遇了几栋老建筑。打听后才知,那是奉天时期政府的办事机构旧址,墙面的斑驳里藏着城市的旧时光。没有导游的讲解,也没有密集的人群,只是站在街角静静看着,便觉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又近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特意避开了热门景点,租车赶了半小时路,去赴一场“烟火之约”——小河沿早市。刚拐进街口,浓郁的东北风味便扑面而来:烤冷面的焦香、豆腐脑的咸鲜、粘豆包的甜糯,混着摊主的吆喝声与游客的笑声,热闹得让人挪不开脚。</p><p class="ql-block"> 早市的街道带着几分古色古香,青石板路两旁摆满了摊位,红底黄字的招牌在晨光里格外显眼。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长队,有人攥着零钱踮脚张望,有人捧着刚买到的热乎吃食大口咬下,脸上满是满足。我站在人群里,看着蒸腾的热气裹着食物的香气向上飘,听着身边此起彼伏的谈笑,忽然觉得,比起那些宏伟的宫殿与旧址,这鲜活的烟火气,更让人心生暖意。</p><p class="ql-block"> 此刻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没有赶景点的匆忙,只有对美食的期待与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跟着队伍排队,四人终于都买到一碗热乎的馄饨,外加几根油条和驴打滚,就着刚出炉的吃下去,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这是沈阳给我们的最后一份礼物,不华丽,却足够真诚。</p><p class="ql-block"> 三日的沈阳之行,终究是走马观花。我们没能看完所有的历史遗迹,也没能尝遍所有的特色美食,但那些红墙黛瓦的宫殿、斑驳的老建筑,还有早市里升腾的烟火气,早已在心里留下了印记。这座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鲜活,或许下次再来,该多留些日子,慢慢走,慢慢品。</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始建与奠基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改名盛京,并在沈阳旧城中心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亭,这是沈阳故宫营建的开端。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于1627年开始建造中路的皇宫,大体于1636年完成,同年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国号改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p><p class="ql-block"> • 迁都与发展:1644年,清政权迁都北京后,盛京成为陪都,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成为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期间居住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 扩建与完善: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沈阳故宫中路两侧的东所西所建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建嘉萌堂和文溯阁等建筑,形成了西路,乾隆行宫基本建成。至1783年,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时期的建造,沈阳故宫基本定型。</p><p class="ql-block"> • 保护与传承:1926年,在沈阳故宫原址上成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后历经变迁,于1981年更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院。1961年,沈阳故宫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沈阳张学良将军帅府,又称张氏帅府、大帅府,是民国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总占地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始建于1914年9月,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见证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两次直奉大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民国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沈阳天主教堂, 也被称为南关天主教堂、小南天主教堂,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哥特式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教堂始建于1878年 ,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建造,1900年毁于义和团运动,1912 年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庚子赔款重建,由法国神父梁亨利设计。教堂坐北朝南,双塔高40米,以青砖筑造,外观呈现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有玫瑰窗与尖顶等标志性元素。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沈阳的浪漫地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沈阳小河沿早食丰富多样,充满地域特色,是小河沿早市的一大亮点。以下是其概述:</p><p class="ql-block"> • 历史渊源:小河沿早市起源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因附近魁星楼是进京赶考书生祈福之地,带动形成庙会,促进了早市的发展。清末民初,随着万泉公园建成开放,早市更加繁荣,历经多年演变,成为沈阳最具代表性的早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 早食种类:这里有沈阳传统早餐如包子、油条、豆浆、豆腐脑、烧麦、葱油饼等。还有具有东北特色的美食,如牛肉火勺,底面微微焦脆,带着浓浓的牛肉香气。此外,还有哈尔滨红肠、朝鲜族拌菜、沈阳鸡架等特色美食,以及鸡蛋堡、驴打滚、苞米饼等受欢迎的小吃。</p><p class="ql-block"> • 口味特点:口味以咸香为主,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如豆腐脑浇上带木耳碎、鸡蛋、酱油的咸卤子,搭配蒜汁、香菜、辣椒油,味道浓郁。同时,也有一些甜口美食,如驴打滚,糯米团裹着黄豆粉和豆沙馅,甜香可口。</p> <p class="ql-block">卖蝈蝈的大爷</p> <p class="ql-block">中共奉天市委旧址,该旧址是一栋建于民国初期的两层青砖小楼,使用面积约40余平方米,原为奉天老精华眼镜店,是民族资本大连老精华眼镜公司在奉天开设的分店,1924年春开店。</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1927年2月,原中共大连地委组织部长杨志云遭日本殖民当局驱逐来到沈阳,与奉党的指示来到奉天的任国桢,以报考满洲医科大学复习功课为由,租住在老精华眼镜店二楼的一间小屋里。他们在此传播马列主义,恢复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秘密开展工人运动。</p><p class="ql-block">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国民党奉天省党部被破获,中共奉天特别支部及时转移部分党员后,任国桢、杨志云等重新组建了中共奉天特别支部。6月中旬,中央驻东北特派员、北满特委书记吴丽石将中共奉天市特别支部组建为中共奉天市委,任国桢任书记,杨志云负责组织,高子升负责宣传。市委机关就设在老精华眼镜店楼上。在此期间,任国桢、杨志云等成功组织领导了奉天制麻株式会社工人罢工等反帝反封建斗争。</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共奉天市委旧址是第一届中共奉天市委的诞生地,也是沈阳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发源地和沈阳市委的摇篮,它见证了中共奉天特别支部的重建和中共奉天市委的诞生,是东北地区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见证,为沈阳乃至全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经验与动力。2021年3月,该旧址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4年,中共奉天市委旧址纪念馆在原址落成,成为沈阳露天博物馆红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沈阳站</p> <p class="ql-block">沈阳满铁事务所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设立的分支机构,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重要殖民机构,主要有满铁奉天公所和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两个。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 满铁奉天公所:1907年设立,初称铁路公所,1909年改称奉天公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31号。其主要职责是与东北地方官署交涉、搜集东北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三重任务。1924年12月竣工,建筑采用中式四合院和西式拱券廊相结合的形式。1932年12月1日解散,现为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前身为1907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设立的出张所,1911年更名为“奉天满铁地方事务所”,1912年9月迁至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3号。该建筑由建筑师泰田毅设计,为“辰野式”的自由古典主义风格,属英国安妮女王式建筑。它是满铁在奉天的地方最高权利管理机构,负责满铁附属地内的行政、建设、财经、民政、文化、教育等事务,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配合关东军搜集情报、提供支援,是日本侵华的重要帮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沈阳歌德书店是东北首家24小时营业的欧式风格书店,以德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歌德命名,书店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广州街81号,坐落在“沈阳欧风一条街上,建筑始建于1923年,是一栋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曾是日本人开办的商店,其外观为红色,具有独特的欧式风情。</p><p class="ql-block">内部装修</p><p class="ql-block">书店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内部装饰以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为基调,木质书架、红丝绒沙发、彩色玻璃长窗等元素,营造出浓郁的欧式氛围,被沈阳市民公认为“沈城最美书店”。</p><p class="ql-block">图书品类</p><p class="ql-block">书店现有图书4万多种,其中外文原版书籍约8000多种。中文图书以社科类居多,包括欧洲社科类名著,也有大量介绍东北、辽宁本地历史文化的书籍,同时还有烘焙类书籍、儿童绘本等多种类型图书,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p><p class="ql-block">经营模式与服务</p><p class="ql-block">书店集图书、唱片、咖啡、西餐、文创、艺术为一体,提供咖啡西餐、VIP阅读等服务,并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阅读分享等文化活动,是一个集阅读、创意、时尚、艺术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歌德书店由辽宁出版集团等创建,是辽宁出版集团推动实体书店发展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辽宁出版集团与沈阳市和平区共同打造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也成为了沈阳时尚与文化聚集地、文化和旅游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叶圣陶,曹禺,老舍</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巴金</p> <p class="ql-block">辽宁宾馆</p> <p class="ql-block">离开沈阳的前一晚,一行人前往中华老字号“鹿鸣春”饭店用餐,在古香古色的环境中,品尝了美味佳肴,为此次沈城之行留下了一段兼具文化氛围与味觉享受的收尾体验。</p><p class="ql-block">鹿鸣春饭店由王星垣于1929年始创,原址位于沈阳南市场。1935年,王星垣之弟王甫亭的菜肴闻名遐迩,鹿鸣春声名鹊起。“九一八”事变后,巩天民以鹿鸣春饭店一号包房为秘密活动场所,资助东北义勇军抗日。1951年,鹿鸣春停业,改为招待所食堂和市厨师进修班。1979年恢复老字号,2005年转制,2008年在南市场原址(和平区十一纬路40号)重新开业。</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饭店取名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店内装修典雅,二楼有仿古代竹简式的《诗经●小雅●鹿鸣篇》和大型绘画“百鹿鸣春”图,包房名称取自古典诗词,配有辽沈书画界名师大家的诗词书画,文化氛围浓厚。</p><p class="ql-block">烹饪技艺与菜品</p><p class="ql-block">鹿鸣春是辽菜的发祥地和代表,以炖、烧、熘、扒等技法见长,代表菜品有葱烧辽参、绣球燕窝、掌中乾坤等。其“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鹿鸣春名师荟萃,王甫亭是国家特一级厨师、中国鲁菜大师,其高徒刘敬贤在1983年中国首届烹饪名师大赛中夺冠,被誉为“中国食神”。</p><p class="ql-block">名人轶事</p><p class="ql-block">鹿鸣春吸引了张学良、李宗仁、蒋介石、宋美龄、梅兰芳、侯宝林等众多政要、名流慕名光顾,张学良曾为其题词,使其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是沈阳近代通信发展的重要见证,其前身为1906年成立的奉天电话局,以下是具体概述:</p><p class="ql-block"> • 历史沿革:1923年,日本在大连建立东亚地区最早的自动电话局后,将其推广至奉天等地,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应运而生,于1927年由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1928年10月竣工。1932年5月,伪东北电信管理处在关东军司令部操纵下,将奉天等地电话局与当地日本电话局合并,由日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经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沈阳电信局电器机械修配所,后曾为中国联通沈阳分公司太原街营业厅。</p><p class="ql-block"> • 建筑特色: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日本近代式”现代建筑,立面造型简洁,采用三段式划分并辅以较密的竖线条处理,融合了西洋复古建筑与中国固有建筑特点,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整体风格稳重且具有现代感。文物保护:2004年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升级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 现状:2024年,该建筑变身为“简里古寂”酒店,在保留原始结构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性改造,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融合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一行四人住宿在该酒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1925-1948年)更名为中山广场。</p><p class="ql-block">沈阳解放(1948年11月)后仍沿用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称为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群雕是由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历时三年,于1970年国庆节落成)坐落于中山广场中心区。</p><p class="ql-block">塑像总高20米,毛泽东像高10.60米,基座高8.10米,宽11.80米,长22.50米,群像高3.50米,为沈阳市一大标志性建筑。塑像整体呈船型,由毛泽东主席全身塑像和58个工农兵英雄群体塑像组成。共分八组,包括建党以来,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主题纪念群雕,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航船在毛泽东主席的指引下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再见!冰城,春城,沈城。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8-9号摄于沈阳市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