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尔良(二) 密西西比河船游

八千里路云和月

<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河流经美国 10 个州,源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446米的艾塔斯卡湖(Lake Itasca),流经美国大平原,向南注入墨西哥湾。算上它的支流密苏里河,整个密西西比–密苏里–杰斐逊水系长度可达 6千多公里,是世界第四长河系,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密西西比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被称为美国的母亲河,</span>同时它也是北美最重要的水运干道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河蒸汽船的历史几乎就是美国内陆交通与商业繁荣的缩影,它见证了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初,美国正快速向西部扩张,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成为连接北方工业区与南方农产区的“运输大动脉”。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成功试航蒸汽船“克莱蒙号”(Clermont)(见下图),证明蒸汽动力可逆流而上,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突破。1811年,第一艘专为密西西比河建造的蒸汽船“新奥尔良号”(New Orleans)下水,它能在河流湍急的逆水中行驶,让南北贸易效率大幅提升。 到1830年代,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上已有数百艘蒸汽船穿梭往来,这些船多为平底结构,吃水浅,既能载棉花、糖、木材等货物,也能运送乘客。船上设有华丽的客舱、餐厅和娱乐区,成为流动的“水上酒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蒸汽船时代并非没有风险。因锅炉技术落后,爆炸事故时有发生;浅滩、漂木和河道变化也常导致沉船,蒸汽船的寿命一般也只有2一4年。19世纪后期,随着铁路网络的兴起,蒸汽船逐渐失去了商业主导地位。但在新奥尔良等地,蒸汽明轮船仍被保留下来,用于观光与文化展示,如下面这艘著名的“NATCHEZ”号依然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  提起密西西北河,人们都不禁想起大文豪马克. 吐温。在河雾弥漫的密西西比夜晚,年轻的塞缪尔·克莱门斯站在船头,凝神倾听水手的呼喊。测深绳击入水中,回荡的声音随波而来:“Mark… Twain!” 那是意味着安全的口令:水深两浔,船只可以安心前行。对他而言,这不仅是河上最熟悉的节奏,更像是一句护佑的咒语。多年以后,当他提笔写下人生故事时,他将这声回响用作自己的笔名,“马克·吐温” 诞生了,带着河水的气息,带着蒸汽船的轰鸣,也带着少年在大河上追逐梦想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河无尽的水流与轮船的蒸汽,河水的涨落、暗藏的浅滩与涡流,是马克·吐温少年时的课堂,也是他青年时期的试炼。那片河岸孕育了《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费恩》无忧无虑的冒险,也铸就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中细腻而真实的记忆。密西西比河既是他人生的导师,也是灵感的源泉。奔涌的河流,就像他笔下的美国精神一样,充满自由、危险与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  但人们对年轻的马克·吐温曾经对早期中国华工的偏见往事,却鲜有人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吐温</span>初到纽约与西部时,随口讥笑那些身形瘦削、衣着怪异的“异教徒中国人”,尤其是 Bret Harte 的讽刺诗 The Heathen Chinee(1870)在社会上流传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吐温笔下多用的调侃语言,</span>在一些短文里以讽刺口吻写过类似的称呼。他的态度带有流行的白人社会眼光,夹杂着嘲弄与轻视,充满当时社会习以为常的偏见。后来在加州与内华达州,他一次次看到这些华工在烈日下挥镐筑路,在昏暗的矿井里咳血劳作,在城镇的洗衣房里默默支撑生活。中国人不喧嚣、不反抗,却以节俭和忍耐支撑着家庭与梦想,正是在美华人那种坚忍渐渐击碎了他的成见。</p> <p class="ql-block">  当1869年蒲安臣率领中国使节团来到美国,高声呼吁平等与尊重时,马克·吐温仿佛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他开始用犀利的讽刺去揭穿美国社会的虚伪:一边需要华工的双手筑起铁路与城市,一边却在法律与舆论里羞辱和排斥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克·</span>吐温曾在文章《欢迎言辞》(“Welcome Speech”)和其他评论中尖锐讽刺美国对华工的敌意,指出美国人一边依赖华工辛勤劳动,一边剥削和羞辱他们,甚至通过《排华法案》合法化歧视。他写道,美国人对华工的态度是“忘恩负义”,因为“他们为国家修筑铁路、开垦土地,却得不到平等的尊重”,并谴责这种不公为“文明的耻辱”。</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年,他甚至挺身而出,成为中国留美幼童能继续留学的支持者,亲自跑到纽约面见总统格兰特将军,请他致函清政府,挽留幼童完成在美国的学业。马克·吐温的思想轨迹从偏见到理解,从冷嘲到同情,最终坚定地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0年代,他甚至担任美中教育会副会长,帮助中国学生来美留学,体现了他对中美交流的真诚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河上的少年船工,成了为大洋彼岸劳苦移民发声的作家,他的笔,见证了一位充满正义感、才华横溢文豪的苏醒。</p><p class="ql-block">(下图是马克. 吐温的好友至交,曾先任美国驻华公使,后任清政府出访欧美11国代表团的特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 中国代表团的第一站是美国,他在美国国内积极发表演讲,强调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应当受到尊重;呼吁美国人不要歧视华人劳工……是一位值得中国人尊敬的美国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Natchez号是第九代蒸汽船。这艘新奥尔良最具代表性的密西西比河蒸汽船,建于1975年,是以19世纪传统蒸汽船为蓝本设计。船体长约80米,配有巨大的红色明轮和由1925年老蒸汽船移来的发动机,既有现代安全标准,又保留了古典风貌。船上共有三层供观光的甲板(见上面这幅游船上的画像),设有观景区、餐饮厅和顶层露天平台,乘客可在此欣赏新奥尔良天际线与河岸风光。</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底层甲板(Boiler Deck / Engine Deck)这里主要是船的动力与运作核心。锅炉、发动机和货舱都在此层,蒸汽的轰鸣声和河水的气味混合在一起。乘客一般不会久留,但能从这里感受到蒸汽船最真实的力量。这里是登船的入口层,也是船只的“心脏”。在船长沙龙中,游客还能通过玻璃窗看到真正的蒸汽机运转,感受蒸汽推动明轮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Main Deck /C</span>abin Deck 主甲板)主要是船上的餐饮与休闲中心。宽敞的餐厅提供自助午餐和晚餐,<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设有爵士乐队表演,</span>室内有空调座位,外侧是环绕甲板,可以边用餐边观赏密西西比河风景。</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Texas Deck 德克萨斯甲板)名字带着旧时夸张的幽默,在 19 世纪,美国人常把“Texas”用来形容“最大、最气派、最夸张”的东西。那时德克萨斯州刚并入美国不久,以辽阔、豪放而闻名。蒸汽船的上层船舱往往是船长和高级船员居住的地方,也是整艘船最显眼、最高的一层,于是人们就戏称它为 “Texas”——既表达了气派,又带着一丝调侃,现已成为术语)。这是观景和娱乐的好地方。这里有半露天的座位区,同时也是全景观光的主要区域,能从高处欣赏新奥尔良的天际线和河流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  登上游船,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19世纪的大门。甲板上那只缓缓转动的明轮,在阳光下泛着红漆的光,仿佛随时会把你带回蒸汽船的黄金年代…… </p> <p class="ql-block">  从甲板的第一层进到休闲的客厅(船长沙龙),有酒巴和一个小休息厅,小窗外是开阔的河景,厅内墙上挂满蒸汽船、密西西北河岸风景、新奥尔良旧码头等当年黄金时代时的各种画像,尽情向游客呈现蒸气船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往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  酒巴的后墙高悬着一幅黄昏时河边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这幅是在杰克逊广场河边周围,挤满了众多冒着浓洇种类不同的蒸汽船,呈现出昔日密西西北河运的繁荣热闹……</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看到的岸上风光</p> <p class="ql-block">  1976 年美国总统福特曾搭乘 Natchez 巡游进行竞选活动,船长还送给他一顶印有“Natchez”的帽子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蒸汽船和新奥尔良的克雷森特城连接桥(Crescent City Connection)一侧岸旁的城市风光</p> <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诃流城地图(画)</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层主甲板上,走入主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木质长窗,白纱随江风轻轻拂动,透进外面明亮的光线。厅内摆放着长桌,洁白的桌布和闪亮的银器映衬着吊灯的光辉。乐队常在这一层的角落演奏,钢琴与铜管交织出轻快的旋律,和着江水的节拍。透过栏杆望出去,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偶尔有小船从侧面滑过。这里既是旅途中的餐厅,也是船上最热闹的社交场所——宾客们在此用餐、谈笑、举杯,仿佛整个甲板本身就是一间漂浮在大河上的沙龙。</p> <p class="ql-block">  耳边响起悠扬的爵士乐,像是昔日船上的舞会正要开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的气氛与第二层截然不同,带着一丝旧时幽默和夸张意味的“高处”。当你走上这一层,视野忽然开阔起来,江风更为清爽,脚下的船体似乎离河水远了一层。这里分布着船长和高级船员的舱室,门前常挂着小铜牌,透出一份庄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沿着甲板走,可以看见长长的走廊与木质栏杆,偶尔有乘客倚在这里远望——江面、对岸、天际都一览无余。人们把这层称作“Texas”,既像是对辽阔德州的玩笑,也暗示它在船上最高、最显眼的地位。与下层的热闹相比,这里多了一份宁静与庄严,好似整艘蒸汽船的“眼睛”,静静俯瞰着大河。</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三层开阔的甲板上还有被称为飓风甲板(Hurricane Deck),船的最顶层,是观景的最佳位置。这里完全敞开,微风呼啸,河流尽在脚下。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铜钟和32音蒸汽风琴<span style="font-size:18px;">(calliope),</span>每次响起都仿佛把人带回往昔的河港时代。站在这里,你能俯瞰巨大的舵轮拍击河水的壮观场景,也能听见蒸汽汽笛的长鸣声回荡在新奥尔良上空。</p><p class="ql-block"> 当 Natchez 缓缓离开法国区河滨时,32 管蒸汽风琴突然喷出白雾般的气息,奏响那高亢而嘹亮的旋律。铜钟清脆一声紧随其后,回荡在密西西比河两岸。河水在船底拍打,乐声在空气中跳跃,仿佛整个河面都在为启航欢呼。不由让人想起当年马克·吐温书中所描绘的:蒸汽船一声长鸣,孩子们追着船影欢叫,工人肩扛棉包吆喝不止,渔夫的小灯在夜水里摇曳。河岸因一艘船的到来而苏醒,热闹得像大河本身在呼吸情景。</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层层的甲板,游客就像是穿越在不同的时空,底层是力量,第二层是生活,第三层是象征,第四层是自由。从船舱的轰鸣,到沙龙的华丽,再到甲板上的自由。Natchez 不仅是一艘游船,它更是一首行进在密西西比上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脚下的钢铁船身比当年的木船稳固无比,空调送来凉风,这一切都比百年前的船要舒适得多。可当汽笛低鸣、船缓缓离岸时,你依旧能感到一阵穿越感:那是桨叶击水的节奏,是货物与旅人曾经的喧嚣,是河流与城市共呼吸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如今密西西北河上的蒸汽船不再奔波于南北贸易,却带着人们在时光里慢行,让你在平稳的航程中,看见河面两岸房屋的倒映,也仿佛看见一个世纪前的密西西比河,正翻卷着蒸汽与浪花向前奔去。</p> <p class="ql-block">  游船从新奥尔良法国区河岸的码头缓缓启航,汽笛声在空中回荡。船只沿着宽阔的密西西比河逆流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杰克逊广场和背后的圣路易斯大教堂,尖顶与白色立面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座美国最古老的天主教大教堂,见证了法国、西班牙与美国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圣路易斯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法国区河岸</p> <p class="ql-block">  继续航行,右岸是新奥尔良的旧港区,如今已改造为河滨步道与购物中心,昔日码头的吊机与仓库仍留有痕迹。左岸偶尔能看到老工业区的砖楼,那是19世纪蒸汽船时代的仓储遗址。</p> <p class="ql-block">  当游船缓缓沿着密西西比河驶过新奥尔良的河岸,一座座斑驳的砖墙与沉默的仓库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密西西比河,江面宽阔而安静,偶尔有几艘蒸汽游船(或驳船)点缀其间,它们的铜钟与蒸汽风琴声,像是从旧时代漏下来的回响。而在一个多世纪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桅杆林立、汽笛长鸣,白色的蒸汽翻腾着升入空中,成百上千的蒸汽船在江面穿梭,码头上人声鼎沸、货物堆积如山。那时的密西西比河是一条热烈的动脉,将南北相连,把繁华与喧嚣注入每一座河岸城市。</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平静与昔日的繁华交错在同一条大河上,仿佛让人站在时间的两端,脚下是静水无声的大河,耳边却似乎还回荡着那一声声悠远的汽笛。</p> <p class="ql-block">  游船的航程一般约 2小时,从法国区河滨出发,顺着密西西比河缓缓航行。远眺新奥尔良的天际线,经过杰克逊广场、圣路易斯大教堂 的方向,还能看到 阿尔及尔角(Algiers Point) 这片充满历史风貌的河湾。游船还会经过昔日的码头与旧工业区,船长会在广播中讲解新奥尔良作为重要港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游船的转弯点通常在阿尔及尔角附近,这里是密西西比河在新奥尔良的一处大弯,河面收窄,适合观赏对岸的历史住宅区。</p><p class="ql-block"> 阿尔及尔角始建于1719年,最初是法国的船厂与军事前哨,19世纪发展为密西西比河重要的造船与货运中心,也是新奥尔良主要的渡运枢纽。1895年的大火摧毁了大部分建筑,随后以维多利亚风格重建。如今,它以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和宁静的河景闻名。</p> <p class="ql-block"> 沿着密西西比河航行,两岸确实有不少老工业区遗迹。这一带在 19–20 世纪是美国南方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产业:</p><p class="ql-block">1. 糖业加工,新奥尔良曾是美国最大的糖出口港口之一。</p><p class="ql-block">2. 棉花贸易与仓储,密西西比河将内陆棉花运来,这里设有棉花压缩厂与仓库。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斫在 19 世纪末主导全球棉花价格。</p><p class="ql-block">3. 造船与修船,沿岸分布着造船厂和修船厂,为蒸汽船、拖船以及后来的货船服务。20 世纪时也为二战时期的船只建造和维修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 4, 食品与饮料加工,包括谷物磨坊、米厂、啤酒厂、罐头厂。河运和海外贸易带动了粮食及食品的出口。</p><p class="ql-block">5. 石油与化工产业(20 世纪中期以后),石油产业兴起后,新奥尔良河岸一带建起炼油厂、化工厂、仓储罐区,为墨西哥湾油气服务。</p> <p class="ql-block">  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新奥尔良港区,早期是糖和棉花的出口中心,随后扩展到造船、食品加工,再到现代的石油与化工。在 20 世纪初,新奥尔良港口是全美最大的糖出口港。糖厂带动了仓储、码头、运输、劳工市场,形成沿岸典型的“工业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新奥尔良沿岸的老工业区里,糖厂是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阿尔及尔角一带曾是多米诺糖厂(Domino Sugar Refinery)在美国最大的食糖精炼厂之一所在地。一个世纪前,这里是美国最大的糖精炼中心之一,成千上万捆从路易斯安那种植园运来的甘蔗在此化为洁白晶莹的方糖,这里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密西西比河沿岸糖精炼和出口的重要中心,它处理大量来自加勒比海和南美的原糖,</span>再通过河运港口销往世界各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厂始建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时产量巨大,那高耸的储糖仓与旧烟囱,仿佛还留着甘蔗熬炼时的气息。</span>糖厂的轰鸣声与港口的汽笛声,曾构成这座城市的工业乐章。如今厂房沉寂,却依旧见证着新奥尔良作为“甜蜜之都”的辉煌岁月。它那高大储糖仓和标志性“Domino Sugar”字样依旧是密西西比河上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新奥尔良也是美国南方最重要的造船修船基地之一,尤其为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湾的航运服务。</p> <p class="ql-block">迎面过来了一艘可能是军用的大驳船……</p> <p class="ql-block">  这艘涂着灰色的军用驳船静静地滑过密西西比河面。它没有华丽的甲板与悠扬的汽笛,只有厚重的钢铁平台与简洁的舷号,仿佛一块移动的河上堡垒。推船在身后奋力咆哮,将这艘满载军需与器械的庞然大物缓缓送向下游。它的身影与岸边斑驳的旧糖厂仓库、观光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对比,一边是昔日工业与当下旅游的喧闹,一边是低调却沉稳的军事实力,提醒人们这条大河不仅是历史与商业的动脉,也是国家力量的静默通道。</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对面一艘蒸汽游船在平静的河上行驶……</span>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关于蒸汽船的描写:在密西西比河上,蒸汽船曾是一座移动的宫殿。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白烟,修长的船身在水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桨轮击水发出沉重而有力的节奏。白昼里,她是河流的主宰,旗帜招展,吸引所有岸边少年的目光;而在夜晚,当江面静谧而幽暗时,船身却灯火通明,仿佛一座漂浮的城郭,散发出梦幻般的光辉。对少年时代的我们来说,能在这样的船上掌舵,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因为在那个年代,“成为一名蒸汽船员,就等于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物。”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克雷森特城连接桥(也叫新月城大桥)是横跨密西西比河的一对双子桥,把新奥尔良的东岸和西岸连接起来。原名大新奥尔良桥Greater New Orleans Bridge是横跨密西西比河的第一座桥于 1958 年建成,当时是全美最长的钢桁架连续桥之一,标志着结束依赖渡轮过河的历史。随着车流量增加,第二座平行桥在 1988 年竣工,两座桥合称为 Crescent City Connection(新月城大桥),这个名字取自新奥尔良的别称“Crescent City”,因密西西比河在此形成弯月形河湾。</p> <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里写河岸人的生活,常常带着他特有的幽默与观察力。他笔下的河岸并不只是风景,而是一个充满生气的世界。 蒸汽船的汽笛在暮色中拉长了声音,顿时把沉静的河岸唤醒。孩子们光着脚丫追着船影狂奔,笑声比浪花还要跳跃;码头工人们吆喝着,把一包包沉重的棉花抛上跳板,汗水与河风一起闪着光。远处的小船上,渔夫的灯火在水面摇曳,像一颗颗低垂的星星。小镇的妇人提着篮子,兜售热气腾腾的点心;闲汉们靠在木桩上,慢悠悠地谈论河水涨落与船只轶闻。整条河岸就这样热闹起来,仿佛这条大河的脉搏正通过人们的生活跳动不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大桥一侧岸边看到的都是新奥尔良市中心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  河上有艘长长的驳船缓缓漂过,仿佛与大河一同呼吸。河风带着湿润的气息,拍打在铁栏和石岸上,显得从容而沉稳,顺利驶过新月城大桥。</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月城大桥这一侧的桥头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是旧港区的仓库和码头,</span>1984年世界博览会时改建成为大型奥特莱斯商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的河滨购物中心(The Outlet Collection at Riverwalk),</span>汇集了众多品牌折扣店和餐饮店。商场一侧紧邻河岸,游客可以边购物边欣赏密西西比河和游船的景色,是新奥尔良结合历史与现代的一处地标。这趟旅行,我们曾在这里吃过一顿不错的中式快歺,并在此观赏密西西北河的美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  商场外边的观景走廊</p> <p class="ql-block">  停车场上有一幅巨大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令人兴奋的是下面这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挂在河滨购物中心的入口上方的蒸汽船历史画象,以纪念新奥尔良作为密西西比河蒸汽船港口,</span>象征着新奥尔良与密西西比河的紧密联系。19 世纪,蒸汽船曾是城市繁荣的动力,承载着货运、客运和娱乐,使这里成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与文化中心。如今悬挂在曾是旧港区的仓库地带,不仅纪念昔日的辉煌,也提醒人们此地——密西西比河畔——正是新奥尔良历史与发展的源头。它不是随意的装饰,而是呼应了 密西西比河蒸汽船文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一艘装满船货和游客的“NATCHEZ”蒸汽船,是典型的 19 世纪密西西比蒸汽船。有双烟囱、侧桨或尾桨;这种设计在 1850–1880 年间最为常见。层甲板与长船体是 1860 年代后成熟的“豪华客运蒸汽船”样式。大约出自 1860–1880 年之间的新奥尔良港口蒸汽船是新奥尔良 19 世纪的繁荣象征,当时这里是全美最大的棉花、糖和货运港口之一。蒸汽船不仅运送货物,也载客上下,甚至承办承办娱乐(音乐、赌博、舞会)。</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密西西北河畔,已无法看到当年马克·吐温描绘的“老人河”畔的情景,但“Natchez” 蒸汽游船的河游,仍可载着游客体验追忆昔日蒸汽船在河上的过往,这幅蒸气船的历史画象也算是对这种传统的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