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丽景门是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金代1217年,现为2002年重建的仿古城楼,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被誉为“中原第一门”和洛阳八景之一,以“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闻名。</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最初为金明洛阳城的西门,建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与建春门、长夏门、安喜门并列为金代洛阳四门。</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因战乱多次损毁又修复,现存建筑为2002年洛阳市政府在原址重建,初名“丽京门”,2009年更名为“丽景门”以符合历史记载。</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洛阳皇城另有同名城门(605年建),但两者地理位置不同,现代丽景门位于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非隋唐原址。</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丽景桥及护城河构成,占地1.8万平方米,城墙高11.7米,城门楼达30米,采用全木质结构。</p><p class="ql-block">瓮城形成“瓮中捉鳖”战术布局,护城河与多重城门体现古代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明堂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核心景点之一,始建于唐垂拱四年(688年),由武则天主持建造,初名“万象神宫”,是唐代重要的礼制建筑,兼具布政、祭祀功能。 </p><p class="ql-block">明堂为三层八角形楼阁,中央设巨木中柱支撑,高度超过唐代两京宫殿,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巅峰之作”。其设计融合了天人合一理念,底层象征四季,中层代表十二时辰,顶层对应二十四节气,屋顶置金凤或火珠,中央巨木贯通上下三层。 </p><p class="ql-block">688年建成后,695年被薛怀义纵火焚毁;737年重建后改称“乾元殿”,安史之乱后彻底损毁。 1986年考古发现八边形夯土台基及巨型青石柱础,遗址西北部与天堂遗址共同构成唐代最大单体木构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2005年起实施保护性复原工程,2012年开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再现其雄伟景象。 </p>  <p class="ql-block">天堂,是武则天的礼佛堂,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之一,寓意“至高无上之堂”,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核心区内,又称“通天塔”、“通天浮屠”等,天堂分五级,至三级则俯视明堂,具体记载高达312.09米,是世界古代史上的最高建筑。</p><p class="ql-block">公元689年,武则天在明堂之北建造巨大佛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随后又建造天堂以安置大佛。天堂建造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影响了奈良东大寺建设。</p><p class="ql-block">695年明堂、天堂一同被焚毁,武则天重建明堂,天堂改作佛光寺。</p><p class="ql-block">天堂遗址地下夯土层直径有70米之多,在遗址上复建的新“天堂”高88.88米,并非历史上天堂的原样复原,而是座保护展示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后因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初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更名为“应天门”。作为隋唐时期国家礼仪的核心场所,它见证了唐高宗释百济国王、武则天登基、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等重大历史事件。其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由门楼、朵楼、东西阙楼及廊庑组成,东西长137米,阙楼高36.4米(约13层楼高),采用“两重观、三出阙”形制,象征天子权威,对后世都城城门建制影响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