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可喜 最好新秋时 农历24节气—处暑(校本课程)

西安特立实验小学

处暑节气简介 <p class="ql-block">  处暑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最能体现处暑节气转换之妙的,是在北方。秋日的大美景色率先在北方大地出现:仰望最高远的天,观赏最恬淡的云,凝视最柔情的水,聆听最美妙的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不言不语的处暑,何尝不是最悠游自在的人间。</p> <p class="ql-block">  每年8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50°时是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意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旷达凉爽的初秋华丽登场。</p> 处暑三候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候鹰乃祭鸟</b></p><p class="ql-block"> 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人们发现,鹰捕获猎物之后,不是马上就吃,而是将猎物堆积在巢穴附近,“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古人认为老鹰是在举行祭鸟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候天地始肃</b></p><p class="ql-block"> “始”,开始的意思。“肃”,肃静、万物凋零的意思。处暑后,秋风萧索,大地在这股肃杀中变得更加庄严而清新。植物们褪去了往日生机勃勃的绿色,逐渐换上金黄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候禾乃登</b></p><p class="ql-block"> “禾”指的是各种稻谷,“登”就是成熟、收获的意思。处暑是水稻成熟的时候,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收割中稻的农忙时节。此外,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所以农谚里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之说。</p> <p class="ql-block">  处暑的脚步悄然而至,暑气逐渐退去,秋季的气息愈加浓郁。在这个时节,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大多与迎秋以及丰收有关。</p> 气候特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1.气温下降</b></p><p class="ql-block">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虽然处暑前后中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p><p class="ql-block"><b> 2.秋高气爽</b></p><p class="ql-block">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p><p class="ql-block"><b> 3.南方“秋老虎”</b></p><p class="ql-block"> 全国华南处暑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p> 相关古诗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长江二首·其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苏泂</p><p class="ql-block">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p><p class="ql-block">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p><p class="ql-block">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p><p class="ql-block">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p><p class="ql-block"> 宋人苏泂描写的处暑气象与心境,读来确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新凉”。首句交代了写作时间是处暑之后两三天,此时天气转凉,刚刚吹起来的凉风价值可抵万金。一个“直”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凉爽的秋风里,一切仿佛都有了意义,值得为之动容。“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说的是“直”的背后意蕴,即虽然时光飞逝,满头白发,但诗人很欣慰,度过了无数个这样“直万金”的秋天,青春年华没有白白浪费。后两句则交代了新凉下,诗人过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隐士生活。阐明了诗人对仁者长寿的认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的心境和品德比海的深度更为重要。整首诗通过对处暑时节自然景象和生活情境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处暑节气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宁静、恬淡且充满哲理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早秋曲江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两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形象地展现了处暑时节气候的变化,给人以秋意渐浓之感。“荷花半成子”,是说忽然发现池塘里的荷花一半都结了莲蓬了,透过半池残荷隐隐感到萧瑟之意,暗示夏天的消逝和秋天的来临。后面几句则感慨容颜易老、时光匆匆,人寿比不过山长久,年华比水还湍急,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最后提到青芜和红蓼每年秋天都是相似的景象,而自己去年在此悲秋,今年又来到此地,有一种时光重复但心境却不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其实,处暑节气最微妙的就是这夏秋推拉之际:夏,将走未走,知你不舍,一步三回头,是它放不下。秋,已至未喧,只是先请一阵凉意两三黄叶来挤占你心房,不打扰是它的风度。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处暑,享尽两个季节最大的温柔。</p><p class="ql-block">注: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说明,我们及时删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稿:教导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初审:张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终审:封淑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