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位于哈尔滨道外区的独特建筑风格及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哈尔滨南岗区和道里区很多地方被划定为中东铁路附属地,成为外国人聚居区,道外区的傅家甸则是“闯关东”移居者的聚居区。20世纪20年代中期,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者效仿道里区欧式建筑,选择巴洛克风格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与手法,建起“小洋楼”,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提出以“中华巴洛克”命名这种风格,后逐渐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外观风格:临街立面是典型巴洛克风格,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运用浮雕、拱窗等装饰手法,细部纹饰、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如蝙蝠、牡丹、如意等。 </p><p class="ql-block"> 空间布局:临街立面背后是典型中国四合院建筑,形成前店后宅格局,平面布局和功能体现传统民族式文化内涵与商业文化。</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 商业文化:这里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源地,曾商号云集,创造了老鼎丰、正阳楼等众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 </p><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集中展示了面塑、糖画、草编等手工工艺,以及老式熏鸡、干肠等独特美食文化,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p><p class="ql-block">保护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2007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计划列入重点工程,2010年列入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程。道外区先后分三期启动拆迁工作,对不同状况建筑采取维修复建、结构更新等措施,将其整体规划为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和综合型时尚商业街区,使其成为集历史观光、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街区。</p>